第217章 全球代工(1 / 2)

天水圍的工業園正忙著生產,機械快要乾冒煙了,人都快要跑斷腿;三班倒的強度,讓很多人受不了,隻能進行調整,讓他們時間順序進行不時的調整一下。

後來投入了更加高效的機械,由三班倒,變成了兩班倒;不過仍不能滿足對外貿易的需要,這裡的原因,主要是和黃的貿易底蘊與在全球的渠道非常強大,不算幾個支柱企業,如和記電遊,和記家電等內部企業生產銷售外的其他業務,達到了六十多億美元,此時一美元兌換5.13港元,差不多有三百多億港元,再過幾年,就要迎來港元危機了,不過在此之前,還是相對穩定。

和記還組建了一家公司,和盛精密公司,其定位非常簡單,自研芯片相關設備;這家企業,特彆關注島國的機床工業,這也是鄭昆組建這家公司的目的。

當然,還有西德、北美,都是鄭昆的目標。

雖然有一定的突破,但與他們相比,還是差距很大,特彆是芯片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相關技術的進步,這個差距,隻能花錢砸,才能不至於被拋下。

“t的強製不乾預。”靚昆罵了一句。

在港府的治理下,奉行的是自由經濟,像芯片這種東西,單打獨鬥,是很難有成果的,還好有街機與家用電玩、wALKAN上需要大量的芯片,才支撐了鄭昆在這方麵的投入。

5月份,和盛的總經理,馬基理,一個英倫鬼佬,他出席了深城工廠的剪彩;這個工廠非常的巨大,這是為了迎接即將爆發的代工業務。

和黃在海外進行外貿的時候,與不少電子大廠有不少業務來往,這些在外的業務精英們發現,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太高了,而且高了很多,比香江本土生產要高很多,他們就動了心思。

這些人向總部反映,這些情況,得到了鄭昆的重視,這些人的薪水自然得到了提升,並且讓他們與這些廠家接洽,讓他們把代工的業務拉過來,這一個發現也讓香江進入了電子行業的黃金階段。

當北美和島國最初考慮半導體製造外移時,香江基本上是首選地域,這裡人工便宜,非常的便宜,特彆是進入到1985年之後,美元貶值,日元升值,他們的人工成本發生了巨大變化。

Fairchild(仙童)、oto、tI和FUJI通等等紛紛與和黃聯係,多方進行代工合作。

此時時的產業環節主要為製造、封裝、組裝和測試。

繼建設封裝廠承接半導體的部分生產製造之後,許多跨國零部件製造商在香IA設立市場部門,從事該地區的銷售,分銷和采購活動等。

與之相對應該的,大陸整個電子元器件行業都還非常凋零,本土生產規模有限、質量差、價格高,十分缺乏穩定供應元器件的生產商和分銷商,內地的電子元器件供應主要都是經由香江這裡,進行采購。

原來需要通過香江從海外進口的配件,現在在香江鴨寮街就搞定,而且量大還便宜。

此次和盛在深城建廠,這個事情非常的低調,並沒有登報,也沒有宣傳,隻是進行了剪彩而已。

“馬生,這裡的工人已經在培訓了,可能進度有些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