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香江經濟不好,揾工也難,自然是建大廈的好時機。
當金門建築出現在地鐵二段,香山大廈項目的時候,其他人發現,原來的建築商,已經換人了。
就有人對此產生了猜測,認為,其中必然有問題,這可能就是記者的敏感嗅覺吧;一家報紙,就在頭版頭條上,刊登了恒隆的事情。
“恒隆地產,資金鏈斷裂,會德豐充當大水喉!”
這家報紙消息一出,馬上引起了香江市民的廣泛熱議,熱議的中心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人認為,恒隆壯士斷腕,非常的果決,能最大的挽回損失,明知不可為,而不為,也是一種智慧。
據說,陳老板也聽到了這些議論,心情好了不少,雖然他這次損失不少,但不是全部損失,內心多少還感謝會德豐,居然在危急時刻幫了他們一把。
五千萬港元,對巔峰的恒隆並不多,但對於現在的恒隆,卻又很多。
與之相反的就是會德豐,他們可是被當成了反麵教材,認為他們不識實務,逆勢拿地的行為,簡直是匪夷所思,是不聰明的行為。
而港府坐收漁翁之利,怎麼都不虧。
這個事情還沒有過去,和黃又申請了對茶果嶺(某石油公司油庫,已搬至青衣島)和鴨脷洲(原港燈鴨脷洲發電站)兩個大型屋邨項目進行補地款。
如果放到兩年前,至少要交四十億的補地費,不過現在這個時候,和黃與港府進行談判,和黃隻願意出六億港元的補地款。
而港府卻要二十億港元的補地費,雙方開始僵持不下。
有報紙就刊登一則消息:港府這是不想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更多的人有工上;而有些人則說和黃趁火打劫,在這個時候,進行低價交補地……
在這樣紛紛擾下,和記黃埔原來的黃埔船塢的那塊地開工了。
與其他地產商不同,和黃這種逆市而上的行為,得到了很多媒體的讚揚,認為這樣能為香江市民帶來更多的信心,而港府那種行為,就有些不合適了。
“現在香江風雨飄搖,需要穩定人心,和黃這種情況下,大麵積開工,就是一種很好的行為,預示著他們看好香江;會德豐逆市拿地,也同樣體現了看好香江未來。
而有些人,則在這個時候,隻想著錢,是不是有撈一票就走的嫌疑?”
這樣的文章很多,讓人應接不暇。
在港府的會議上,也對這兩宗地的實地費要交多少很頭痛,不過輿情洶洶,這才是難辦的地方。
“現在地產大勢不好,讓他們再多拿一些。”
這個結論一出,很多人馬上明白了,對方是妥協了,隻要和黃提高補地費,不管多少,也是給了雙方一個台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