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鎮國之寶——石鼓!(1 / 2)

好吧,隻是看瓶子的話,真的不美呀小弘曆,不服的話我們從藝術角度來聊聊?

看過小劇場的表演後,粉絲們樂不可支,

“哈哈,對不起,我真的覺得不美,你傲嬌也沒用!”

“噗,乾隆和他爹雍正的品味差太遠嘍,感覺就不是親生的。”

“雍正哭暈在廁所,審美這玩意真的沒法遺傳啊!

“清朝大概就雍正的品味還能看。”

“蓋章狂魔乾小四!”

“中國最早彈幕君!”

......

但不管如何說,各種釉彩大瓶確實炫出了乾隆盛世的風采,如小劇場裡的台詞所說,

“這才是盛世該有的風範和心態!”

自信是需要實力來支撐的,任性也是需要資本的,肆意妄為本就是強者獨有的權利,一生都很順的乾隆早早就攀上了權力的顛覆,而敢冒天下之大不諱做一個這種瓶子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實力的宣告。

可惜的是,乾隆口中“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更多的隻是形式口號,所以你看蒼天繞過誰,康乾盛世之後,大清就開始了衰退,直至最後滅亡......

而就我們現在來看,乾隆盛世說頂天了也不過如此,和漢唐時代的盛世比比就算了,就乾隆所處的18世紀,那個時候正處於人類曆史的偉大轉折點,如果和當時的西方做詳細對比就會發現,確實就是乾隆的“謎之自信”了,或者說是過度自負,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

不過,我們把現在所唾棄的“封建專製”,所謂“乾隆盛世政治空前穩定”都是建立在把百姓關進了更嚴密的專製統治的籠子裡的,所以不值一提等等這類觀點先放下,換個角度辯證思考,人家作為統治階級自然要為自己家著想的,乾隆一係列做法雖沒有帶飛中國,反而錯過了這個人類史上重大轉折點,但確實是讓清皇朝多延續了好多年......

也彆用狹隘的民族論去批判滿人如何如何,事實上海禁從明朝時候就開始了對吧,隻是清朝做得更絕,大多數的時候人都是屁股決定腦袋的,曆史就是一本黑暗童話,它總在重複和延續著一模一樣的悲傷故事。

而作為後人,如何從曆史中吸取經驗與教訓是另外個話題了,就麵對這個大部分人笑稱無法接受其審美風格的“瓷母”時,也可以想想,故宮有那麼多國寶,為何推這個“農家樂”審美風格的“瓷母”出來?

不僅是因為它的打造工藝是登峰造極的,融合曆代瓷器之精華,而且這件“瓷母”的出世也反映了清代國力昌盛時期人們的一種文化自信,我們當代缺少的,就是這一種文化自信。

我們現在也處在盛世之中,不可否認吧?

雖然算不得世界最巔峰,也相差不遠了,差距每天都在縮小,當西方諸國紛紛拋出“*****”時,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向第一大經濟體繼續飛速前進發起衝擊時,那我們能否有乾隆的勇氣,

“老子就炫了,怎麼滴?”

或許乾隆各種釉彩大瓶“迷之自信”的背後,恰恰是我們當代人如今最缺少的一種精神?

這就得留給觀眾們自己去慢慢思考了。

“瓷母”之後,節目迎來了第一期節目裡份量最重的一件國寶,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中國九大鎮國之寶”的石鼓。

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十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麵都鐫刻“石鼓文”,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

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曆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自明清以來,一字抵萬金,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

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著屬於它們自己的傳奇故事,而石鼓背後的故事更為傳奇,它的一生都是顛沛流離的。

627年,在陝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發現了10麵怪異的花崗岩大石。這些碩大的石體形似鼓,圓而見方,上窄下大,高約3尺,中間微凸,模樣奇特。令人不解的是,當一塊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後,居然顯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筆法奇異,竟無人能識。於是,流言四散,怪論頻生。更有鄉民聞風而至,焚香跪拜,驚為天賜之神物。

自此,陳倉突然變得熱鬨非凡。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至,一窺究竟,並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尋名家研究。更有大戶懸重金求解謎題。但文字之謎不僅未被揭開,反而借著民間傳言,而變得神乎其神。

100多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在戰火中風雨飄搖。正在雍城躲避戰禍的唐肅宗聽到石鼓的傳聞,心生好奇,責令州府官員將10麵怪石運下陳倉山,遷往雍城城南,就是後來的鳳翔縣城之南,與駐紮在這裡的文武百官賞玩。

石鼓被遷至雍城短短幾個月後,便隨著戰亂的來臨而蒙難。當叛軍逼近鳳翔時,滿朝文武百官出逃,為躲避戰禍,石鼓被倉促移至荒野掩埋起來,並對外宣稱“毀失”。

石鼓被掩埋兩年後,“安史之亂”平定,天下得以太平。陳倉石鼓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機。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訪到了石鼓的埋藏之處,請朝內的名家主持挖掘,但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蝕跡斑斑,石鼓上的字跡殘缺不全,引得無數名家學者為之慨歎。更可惜的是,由於一直被棄於荒野,其中一麵石鼓居然莫名遺失。這就是後來曾經轟動天下,也常引發曆代學術爭端的作原石鼓。

韓愈為其作《石鼓歌》:“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隻載數駱駝……牧童敲火牛礪角,誰複著手為摩挲。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從中可以看出,韓愈希望能把石鼓用幾匹駱駝馱回京城長安,以便保護珍貴文物,也利於研究。

韓愈也確實是這麼做的,當時為此上書朝廷,請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學府內妥善保管並重立其學術。但韓愈的請求並未被朝廷所重視,隻能看著石鼓在雜草叢中長滿青苔,任憑“牧童敲火牛礪角”。

奏折在朝堂上被積壓了8年之久,直到公元814年,鄭餘慶就任鳳翔尹,兼職國子祭酒,主掌國家學術教育、文化事業。他偶然看到塵封已久的韓愈奏章,深深為之觸動。於是,重新奏請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陳倉石鼓。於是,曝於荒野的石鼓這才被移送到當地孔廟,然而,五代戰亂中,那九麵石鼓再次散失於民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