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投桃報李?(1 / 2)

九州科技一號實驗發射場地的總裝廠房和火箭發射平台從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出發轉場,“背著”它的是火箭活動發射平台。

活動發射平台被稱為轉場“臍帶塔”,能保證火箭從裝配完成到發射時都保持垂直狀態。

根據李老院士的介紹,大夏現役的各型號發射平台的規模是根據現役運載火箭的實際情況研製的。

“咱們這個發射平台修建的十分合理,畢竟這個地址也不適合修建大的平台,像咱們大夏文昌航天發射場那樣得天獨厚的地方實在不多。

希望咱們公司的下一個正式發射場地能夠更進一步。”

顧青聽到這話,玄武再次十分懂事的將文昌發射平台的信息放在了投影界麵。

大夏文昌的火箭發射平台,高近70米,相當於二十幾層樓的高度。

台體的上表麵麵積達600多平方米,相當於一個半籃球場,整個平台自重就有2000噸級。

不但有移動功能,還有保護作用,甚至在這個文昌的火箭發射平台,火箭可以直接轉場且所有連接狀態不變,到發射區後直接進行加注發射,縮短在發射區的測試時間。

這誇張的實用能力,很明顯就是一眾工程師和科學家們焦白了無數頭發換來的。

不過顧青也並不羨慕,畢竟發射場地可以砸錢再修建更好的,但火箭、衛星這些東西卻不是那麼好弄的。

也不知道大夏航空航天工程的大老們是“施舍善心”?又或者是那位大大真就如此給力,一直在為九州科技開綠燈,反正就連顧青都不相信自家的火箭能用上由大夏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自主研製的那台130噸級重複使用液氧煤油補燃循環發動機。

這玩意兒公布也就才兩年多的時間,居然這麼快就能“下降”到商用,實在是……

“是害怕我們公司在發動機領域也開始攻堅嗎?”

帶著些許感慨,顧青將目光投向不遠處的發射台。

傳統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工作在高溫、高壓、大振動的惡劣環境,均按一次性使用設計。

而這款循環發動機則是大夏為新一代運載火箭重複使用打造的天地往返動力裝置,設計團隊提出了發動機重複使用10次的目標,除易更換的點火裝置外,其餘組件均可重複使用。

並且根據研發團隊的介紹,這款發動機僅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從方案設計到全流程演示驗證的研製流程。

外人一聽隻會覺得不明覺厲,但顧青卻知道為什麼這個發動機的研發流程這麼快。

因為這個發動機的大部分零組件都是在九州工業軟件平台上進行設計的,並且不少零組件都采用了3d打印、自動化焊接、智能裝配這些新工藝技術。

雖然自家公司的研發團隊也能在差不多的時間弄出更好的火箭發動機,但是考慮到官方為了讓自己公司“和諧發展”,願意“共享”這些高精尖技術,年輕的顧老板自然選擇了同意,並且付了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