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萬眾矚目(4K)(1 / 2)

泰坦一號裝置。

當“留守兒童”張天浩聽到導師傳來的這個命令之後,眼神都明亮了幾分。

他趕忙打開一個保護裝置,將自己的雙手都放置到感應器上麵,等到裝置感應器的紅燈轉為綠燈,他才將這個保護裝置放下。

然後在裝置一旁的顯示屏幕上麵輸入了一串密碼鑰匙。

【檢測身份通過】

經過核對之後,他看到了三個類似金字塔一樣的圖標,分布在非洲大陸、大夏安西以及太平洋某島嶼。

呼……

深吸了一口氣,張天浩這才點擊了太平洋島嶼處的那一個金字塔圖標。

【是否開啟鈦坦星一號裝置?】

在看到這個反饋提示的時候,沒有絲毫猶豫,張天浩就點擊了開啟按鈕。

【命令已接收,正在啟動裝置】

【超算已調用、藍星全球防衛係統已開啟、儲能武器已準備就緒……】

【副指揮官,您好

鈦坦星一號裝置已經進入戰時狀態】

等到這個金字塔圖標從藍色徹底轉為黃色,上麵還有一個閃電符號,張天浩這才長長的吐出一口氣。

這是他第一次真的打開這個裝置,以往哪怕是訓練,也隻有顧青在一旁的時候,登陸靈境生態,在某個特殊服務器裡麵進行模擬操作。

而在模擬操作當中,有幾次是引發了全球互扔蘑菇大遊戲的。

畢竟這個裝置隻擁有——武器。

其行動邏輯就是:最好的防衛,將一切可能存在的敵人、已經有攻擊態勢的敵人進行抹除。

“希望不會出現模擬之後的畫麵吧,希望世界和平,希望一切都能夠向好的一麵發展。”

念了幾分祈禱似的話語,張天浩這才將目光從顯示屏上移開,放到了九州航天部門實時傳遞給鈦坦星部門的視頻畫麵上。

進入了“黑障”,周健文所乘坐的返回艙就進入了無法聯係的黑洞區域。

而此時此刻,周健文並不知道,為了“迎接”他回家,現在地麵上有不止一百個軍事武器瞄準著它。

李建在九州科技西南發射中心,看著屏幕上的畫麵,注意力卻聚焦在數據連接版塊。

“安西基地報告,雷達陣列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返回艙降落姿態正常。”

“鈦坦星部門報告,雷達陣列跟蹤正常,返回艙降落速度正常。”

正常麼?

媒體記者和那些自媒體大V們,看著畫麵上那顆下降速度極快的火球,雖然知道這是九州科技的返回艙,但是依然感覺到心神震動。

還有那種打出了類似音障的波動,這是返回艙?

還不如說是外太空武器投擲到藍星地麵的炮彈!

“各單位注意,各單位注意,請保持頻道信號穩定。

十秒後開始通報第一次著陸預測地點。

東經102°xx′~101°xx′,北緯30°xx′~32°xx′。”

“地麵一號航天安保小隊收到,正在向著陸預測地點機動!”

“地麵二號航天安保小隊收到!……”

“地麵三號航天安保小隊收到!……”

九州科技的安保部門人員龐雜,對公司每個部門、每個項目都有著相對應的安保安排,並且武器配置十分“令人安心”。

而除了九州科技的航天安保小隊之外,大夏官方的一部分相關機構也開始了相對應的安排。

預測地點所在地區的官方機構也開始通知人員疏散和應急物資的準備工作。

當然,在此時此刻,該地區也已經自動購買了九州科技與夏險公司聯合開發的地區安全險,出資方為九州科技航空航天部門,受益方則是該地區的建築、水源、森林以及普通人員。

如果出現了災禍,九州科技航空航天部門與夏險公司會進行補貼,九州科技也將對該地區受災民眾提供除了保險之外的援助。

通過九州科技與大夏蓉城官方聯合開發的智慧城市天網監控係統,顧青雖然人坐在西南指揮中心的大廳,但卻能夠通過大屏幕,直接看到第一次著陸預測地點的實時畫麵。

是一個鬨市區。

原本遊街穿巷的普通民眾,在警報聲響起之後,愣了片刻就開始驚慌起來,隨後則是大夏官方工作人員出來疏散人流,指引安全區域通道的位置和方向。

地下人工掩體、地下防空洞、堅實建築物以及安全空曠地,很快就擠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

而除了這些地方之外,還有不少人已經在向安全區域移動。

“額,太快了,也太慢了。”

李建聽到自家大老板的感慨,目錄思索。

“如果是遇到戰時,他們的行動其實真的挺慢,可能等到他們進入地下防空洞,地麵上都已經火焰四射了。

不過我們的預測結果和現在的返回艙相對比,還是有些不匹配,或許是用了新材料的原因,這個返回艙降落的速度比預想的還要快一些,周健文的身體素質應該能夠應付,但是降落裝置的緩衝就有些不好處理了。”

雖然顧青嘴裡說的是不好處理,但李建卻相信這個問題非常好處理。

因為他們工程師團隊在設計緩衝環節裝置的時候,可是留有設計餘地的。

但麵對顧青的感慨,他還是回複了一個簡短的:“嗯。”

接著,他就目不轉睛的看向了大屏幕視頻畫麵。

因為此時此刻,返回艙已經突破了黑障。

信號連接已經恢複。

周健文看到信號通訊恢複,立刻打開了通信頻道。

“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我是周健文,我是周健文,返回艙數據一切正常,返回艙數據一切正常。”

“指揮中心收到,指揮中心收到,返回艙數據核驗正常。請注意數據連接,我們正在確定預測降落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