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1 / 2)

朝堂之上, 上告諸侯王的奏疏接連不斷, 尤以臨江王為最。

起初,長安城內的宗親貴人並未將這件事放在心上。隨著情況愈演愈烈,才開始察覺到不對。

七國之亂後,晁錯身死,朝廷沒有再提削藩,卻對諸侯王加強管束,不如之前放任。告發之事時有發生,並不鮮見。然而似臨江王這般, 在府中邀國官宴飲都會被告,王府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奏報長安,實在是少之又少。

雖然景帝將奏疏全部壓下, 至今沒有出言申斥,更沒有召臨江王覲見對簿, 不少人還是嗅到了不同尋常的味道。

封國官員告臨江王侵占宗廟土地修建宮室, 若證據確鑿, 罪名著實不輕。最後如何處置,端看景帝心意。

本朝開國至今, 尚未有帝殺子的先例。但臨江王曾是太子,又比劉徹年長,且有兄弟扶持,不少宗親生出擔憂, 連續數日請見長樂宮,希望竇太後能勸說景帝, 莫要以此罪責臨江王。真要問罪,也萬不能下中尉府。

“此例萬不可開!”

竇太後和宗親立場一致,天子要削臨江王的權柄、削減他的封國乃至奪其王位都可以,千千萬萬不能取其性命。且不言史官如何記載,一旦開了這個頭,後代帝王仿效,漢室豈不是要大亂!

景帝被請至長樂宮,竇太後擺明態度,要將臨江王下囚牢,她絕不答應!

“臨江王忠孝,怎會侵占宗廟壖垣,此事必是小人誣告!”竇太後的話異常直白,絲毫不給景帝托辭的機會,“此事該罪誣告之人!”

“阿母,此事我自有計較。”

“計較?什麼計較?征臨江王入長安,下中尉府對簿?”竇太後冷聲道,“若是不肯認罪,是不是還要用刑?”

“阿母何出此言?阿榮是我子,怎會如此!”

“不會?”竇太後猛然睜開雙眼,灰蒙蒙的瞳仁不見半點光芒,卻予人無窮壓力,“宗親都知曉你要罪責臨江王,你要我怎麼想,我能怎麼想?!阿啟,我知你為太子著想,可臨江王同為你子,你怎麼忍心!”

竇太後動了真氣,近乎是指著景帝鼻子斥他糊塗。

景帝麵色微凝,正要開口辯解,少府走進殿中,身後還跟著未央宮來人。

“禦史大夫請見陛下,現在未央宮前。”

劉舍這個時候請見,應該不是小事,竇太後勉強收斂怒火,對景帝道:“天子自去,臨江王之事再議。”

景帝沒有多言,起身離開長樂宮。

距殿門尚有數步,景帝突然停住,沉聲道:“阿母,阿榮乃我長子,我豈能不親。然國之重,太子之重,不當不為。”

“天子!”竇太後叫住景帝,一字一句道,“封太子諸弟為王。”

臨江王有同母弟相幫,劉徹雖無同母弟,卻有姨母所出的四個兄弟。

景帝歎息搖頭。

不提王兒姁諸子年少,對太子助力有限,單是王娡的緣故,使得劉越四人和太子疏遠,注定他們不會有臨江王河間王之親。

“阿母,此事我自有分寸。”

不給竇太後開口的機會,景帝邁步走出殿門。

腳步聲逐漸遠去,空曠的大殿重歸寂靜。

竇太後坐在榻上,麵容愈發顯得蒼老。宦者宮人垂首駐立,大氣不敢出,近乎聲息不聞。

未央宮前,劉舍等候許久,終得天子召喚。進到宣室,行禮之後,沉聲道:“陛下,匈奴使臣欲北歸。”

“和親章程已定?”景帝麵露驚訝。沒有他點頭,大行令不會鬆口,難道匈奴人答應了漢朝提出的條件?

“未定。”劉舍搖頭道,“事久不定,其言當歸草原請示單於。”

蘭稽的理由十分正當,離開的意思相當堅決。大行令設法穩住匈奴一行人,遣人告知劉舍,請其奏稟未央宮,詢請景帝之意。

“卿以為如何?”景帝看向劉舍。

“陛下,邊郡入冬甚早,不出旬日即有大雪。臣以為可暫緩和親之事,令邊郡備兵操練。明歲匈奴不來則可,如若來犯,亦為練兵之機。”

換成數月之前,劉舍絕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必然會勸說景帝放寬條件,多給匈奴一些絹帛,促成這次和親,以期拖延匈奴,為備邊出塞爭取時間。

現如今,情況已是截然不同。

新馬具大批製成,練兵的速度和成果遠超預期。邊郡兵源充足,且有草原送回的消息,劉舍的思路開始轉變,從以和親拖延時間變成能拖就拖,不能拖就打上一場,殺一殺匈奴的膽氣,順便錘煉強軍。

漢風尚武,戰功是官員晉身的必要條件。

彆看劉舍麵容清臒,一副仙風道骨的樣子,其祖上可是項氏,世世代代皆為楚將,戰功彪炳。他還有個赫赫有名的親戚,就是和漢高祖爭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家學淵源,注定劉舍通曉戰事,對兵法有獨到見解。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和魏尚成為莫逆之交,關係好到不穿一條褲子也差不了多少。

馬鞍和馬鐙的出現,讓劉舍看到剿滅匈奴騎兵的希望;邊郡送來的練兵條陳,更是讓這份希望不斷增大。

單是這樣還不夠。

在劉舍看來,強兵不是用木棍練出來的,應該是用刀子殺出來的。演武場存在局限,必須能戰場殺敵,和對手真刀真槍的殺上幾回,才能鍛造出橫掃草原的強兵。

哪怕匈奴人知道了馬鞍馬鐙,漢軍照樣不懼。

同等條件下,漢軍強卒絕不弱於匈奴,真正拚殺起來,勝負五五分。隻要打掉匈奴的膽氣,以強將調度指揮,勝算更會超過六成。

所站的高度不同,注定看事物的眼光也會不同。

在趙嘉看來難以解決的問題,對劉舍而言根本不叫事。

前期保密工作做好,後期背靠國庫,大量征召工匠,以最快的速度武裝邊軍,以蘢城的工匠數量,拍馬都追不上。加上彼此的武器差距,除非漢朝能戰的官員死絕,否則抓住戰機,絕不會給匈奴留下喘息的機會。

“卿之意,放其離開?”景帝道。

“陛下,臣以為蘭稽去意已定,留不住。”劉舍回道。

放蘭稽離開又如何?

待到大雪封路,天寒地凍,南下就是送死。明歲雪融來犯,邊郡早能練成逾萬強兵。

何況匈奴內部爭鬥不斷,軍臣單於自以為大權在握,實則是在火上澆油,增強分-裂的苗頭。本部彆部各懷心思,除非危險迫近,不擰成一股繩子就得死,休想他們會一致拱衛王帳大旗。

不是劉舍小看匈奴,而是實情如此。

換成冒頓單於在世,情況或許會不同。現如今,就算各部勉強集結,軍臣單於也做不到如臂指使。

最重要的是,之前南下減丁,蠻部吃了大虧,再要揮師漢境,本部不出兵,更多的部落會選擇保存實力。一兩個部落可以殺雞儆猴,全都出工不出力,難道能把彆部和蠻部全宰掉?真這麼乾了,草原非起火不可。

既然如此,恢複和親與否就變得無關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