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一章(1 / 2)

日落月升, 星輝漫天。

一陣夜風卷過石階, 提燈宦者匆匆行過,袖擺衣袂颯颯作響。

未央宮內燈火通明。

宣室內,數盞青銅燈並排而立, 並有三盞靠矮幾擺放, 將室內照得亮如白晝。

劉徹對案獨坐,麵前堆有十數卷簡牘。隨手展開一卷,是河東郡奏報, 今歲郡內大旱,旱後生蝗, 啃食莊稼草木,今歲恐將顆粒無收。

“縣鄉多饑民, 裡聚儘餓殍。叟嫗自絕於食,童子骨瘦如柴, 壯丁聚為盜,婦幼相攜於路。短短半月,飛蝗漫天,災況愈烈。臣河東郡守,伏請陛下……”

奏疏看到一半,殿前宦者通稟, 四營校尉奉旨覲見。

“宣。”

讀完全部內容,落筆交丞相、大將軍共議, 劉徹放下竹簡,捏了捏額心, 年輕的麵容難得現出一絲疲憊。

為推行新幣一事,他耗費大量精力,自是感到疲憊。

這項政策非同小可,關係實在太大,哪怕有竇太後鼎力支持,也有代王、膠東王等陸續上表,要壓下所有反對聲音,絕非輕而易舉的事。

表麵上看,政策推行得相當順利,劉氏諸王紛紛響應天子,主動上表分出礦山鹽場,接納朝廷派遣的鐵官鹽官,陸續將鑄幣權交還中央。

但這有個前提,天子許以足夠的利益交換。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劉徹手握強軍不假,但不意味著能隨便掏人錢袋,而且是一掏到底。如果半點補償都沒有,必然會引來不滿和怨恨。即便諸侯王手中的礦山、鹽場和鑄幣權都是天子所賜,結果也是一樣。

南征大軍的捷報來得相當及時。

有天子允諾,皇太後背書,朝廷收回鹽鐵和鑄幣權,諸侯王獲得等價利益補充,算不上吃虧。

更重要的是,由糖利和商路利潤換取鑄幣,在極大程度上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可謂是一舉兩得,交易各方皆大歡喜。

事後,既沒有紅臉,也沒有掀桌子,而是皇室宗親一家親,伯叔侄子叫得甚是親熱。

劉徹在百忙之中召見幾人,還是在新營抵京當日,為的是進一步了解百越情況。

對好奇心旺盛的劉徹來說,單靠戰報上的表述,完全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他需要補繪收藏在宣室的地圖,細致到每一條河流小溪,每一片森林,每一塊能養民的沃土。

在趙嘉的數次進言之下,劉徹的思維逐漸產生改變。

霸道依舊,橫推草原的決心始終堅定。對不服漢朝、蹦高作死的外邦,打斷腿再講道理的趨勢愈發明顯。

但有一點,在戰爭前後,年輕的天子開始更多考慮民生。

涉及到軍隊糧秣餉銀,閃過腦海的第一個念頭不是增稅,而是設法以錢生錢。暫時生不出來,也要從外人身上下功夫,非到萬不得已,絕不為自家百姓增添負擔。

就食於敵,以戰養戰,古已有之。

不是自己地盤,就算搜刮乾淨,劉徹也毫無壓力。反之,對漢朝百姓苛重稅,必然引起諸多問題,甚至導致國內不穩。

有趙嘉列舉的實例,在行事之前,劉徹必然會多加考慮,能不做儘量不做。

不過,現在的劉徹不缺錢。

少年天子已經了解到,銅錢堆在府庫裡,一直堆到串錢的繩子朽爛,並非上上之策。錢要流通方能為錢,於富國富民方能更加有利。

馬邑一戰,漢軍圍殲近十萬匈奴,連軍臣單於和王庭四角都差點翻船,直接被留在漢境。

西域番邦多方打聽,獲悉消息確實,立刻見風使舵,排隊進長安朝貢。來人似乎在比賽臉皮厚度,你彎腰抱大腿,我跪地叫耶耶,一樣給匈奴人裝過孫子,誰不知道誰啊!

來使抱大腿的過程中,絲毫不顧忌匈奴使臣就在隔壁。萬一惹怒對方,讓對方下不來台,在長安不敢動手,回去的路上,分分鐘能將他們砍成肉泥。

大概是感受到生命威脅,聰明的番邦使臣直接賴在長安,死活不走。不夠聰明的,見到這種情況也開始有樣學樣。

反正長安有吃有喝,市集繁華,留在此地完全不虧。

國主還等著消息?

天高皇帝遠,愛哪哪去!

絲綢之路上,百十人就能成一小國。國主和村長直接掛鉤,抗命不遵壓根不叫事。

主管外交事務的大行令王恢外出公乾,和太農令韓安國作伴,率軍南下-砍-人。

留下的屬官脾氣再好,遇上這樣一群厚臉皮滾刀肉,也會額頭爆青筋。從好言好語、用詞委婉到一天攆三遍,就差用腳踹出城門,耗時不過短短幾天。

奈何方法用儘,對方硬是賴著不走,拖走也要抱門扇。

這樣的情形,說出去未必有人信,偏偏真實發生在長安。如果趙嘉早半日入城,必能親眼一睹盛況。

番邦使臣貪-戀-長安繁華,耍賴是一方麵。

另一方麵,就如之前所言,能派來長安的都不傻。和匈奴使臣住隔壁,被對方知曉自己此行意圖,不用說,回程途中肯定有刀鋒等著自己。

既然如此,無妨在長安多留一些時日。

匈奴人一天能等,十天半個月繼續等,三四五個月還能等?

他們偏不相信,草原諸部不穩的時候,這些匈奴人會一等數月。若真執著至此……大不了他們紮根長安,直接不走了!

因為王恢不在,關於使臣的奏疏,大多會送到天子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