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第124章新政啟動中(2 / 2)

三師三公,這可是太子標配。蕭寧作為將來承繼天下之人,早年便已經開始為自己準備,現在,將來,隻會準備得更充足。

“這是不是該見一見再說?”蕭寧要收在手底下的人,沒有見過,心裡沒底,讓她輕易答應收下人,萬萬不能。

姚聖一笑,蕭寧這性子,亦不知該說好或是不好,太實在。

不過,這也是跟自己才會實在。

姚聖喜於蕭寧拿他當自己人,同時也在考慮,應該如何才能避免手下的弟子們在蕭寧的麵前出醜?

考慮這個問題的姚聖微擰了眉頭,蕭寧以為太過直白的話叫姚聖不悅了,最終還是暗下決定,輕聲地道:“姚公,你也知道,這不管為官或是為臣,都講究個意氣相投,我雖不是一個難相處的人,也得考慮你的弟子。”

這話也是實話,老大的一句實話。

試想姚聖舉薦的人,蕭寧看上了,人是不錯,她想將人收為己用,這一位要是不樂意呢?

強人所難,非要把人收為己有,蕭寧真不是那霸道不講理的人。

姚聖就擰了一會兒眉,不想蕭寧一番話丟出來。姚聖意味深長地道:“殿下明白,所謂擇明主而侍之,他們既然選擇來到大昌朝,且由我來舉薦,便是在心中認定了殿下,殿下放心。”

這叫蕭寧聽來,她的體貼,顯得是對姚聖的不信任。

那蕭寧斷然不會承認這一點的,因此頷首道:“便依先生的。”

一句先生喚來,倒是一點都不見外。

“三師三公,殿下心中可有人選?”姚聖確實也是蕭寧的先生,可這三師三公可不是隻一人,蕭寧心裡可有人選了?

“公主府尚未建成,言之過早。”蕭寧板著一張臉,正色以道。

姚聖打量的視線落在蕭寧身上,如此義正辭嚴,倒是不好再問了。

罷了,罷了,且等著吧。

不過,姚聖更是想起一件事,“殿下的婚事,是不是該考慮考慮?自古以來皇子大婚離宮,公主雖被封為公主,這規矩,也不能全廢了。”

作為一個也是極不喜於規矩的人,最不樂意叫人處處以舊規矩約束。

是以,姚聖並沒有要用舊規矩完全要求蕭寧的意思,可是蕭寧總是不能全都廢了,多少還是要守一點的吧!

至於蕭寧決定選哪一條,蕭寧自有思量,姚聖無意處處約束。

“我離及笄還有幾年。”作為一個滿打滿算才十歲的人,蕭寧一點都不心急婚事,公主府建成,開府,她是斷不可能等到成婚後再開府。

五年的時間可以讓蕭寧做成多少事,蕭寧比誰都有數。

試想這改朝換代也才多久?

連一個王朝都可以重建,更彆說叫人無聲無息的滲透整個王朝,把她架成一個空殼子。

“確實如此。”姚聖何嘗不是考慮到這層問題,越想越是難安,正因如此,才會想方設法勸說蕭寧,該準備的定要早做準備。

“王朝興亡不過幾年的時間,讓我幾年無所作為,萬不可能。”蕭寧有言在先,姚聖不能說蕭寧多慮,故而並不希望蕭寧被約束。

“需得想個辦法。”姚聖擰緊了眉頭,越發得考慮,該用什麼樣的辦法才能讓人不揪著所謂的規矩,不許蕭寧開府。

“不需要,公主府建成,理所當然的開府即可。本就是上天許我做的事,何必再征詢他人意見,豈不是多此一舉?”蕭寧當初為了一勞永逸,確實考慮周全。

用天道堵天下悠悠眾口,且看看他們男人能拿出什麼話再來攻擊蕭寧。

姚聖麵對無所顧忌,早已心中有決斷的蕭寧,讚道:“當如是。”

反正該爭該吵的都吵了,再說下去還有什麼意思,倒不如直接了斷地拍定此事,誰也彆想在她跟前指手畫腳。

“殿下的婚事,就算再有幾年,亦需早做準備,合適的人選最為重要。”姚聖不想嘮叨,但不得不嘮叨。

蕭寧無奈地一笑,“好,先生提醒,我定牢記在心。”

****

隨天下一統,新建的大昌朝,朝堂之上雖然各有爭執,隨著眾皆一心,勵精圖治,慢慢的都步入正軌。

蕭評查出涉案之人,隨趙十四郎供出,一個個證實是同黨後,沒有一個能逃得了。

蕭諶在看到蕭評所呈上的名單,並沒有絲毫猶豫,立刻以朱筆批上一個誅字。

一個血紅的誅字,昭示著自大昌朝建成以來,誅殺最多,涉案最多的人,記入青史。

隨後,凡是名單上的人,皆被推於東市斬首,曝屍三日。

血染於東市,卻贏得一片叫好聲。

畢竟如他們這樣的人,一個隻作亂於朝,於國無功,於民無益,殺了他們,是為天下除害,誰能不讚好。

此後,蕭寧請以修史。

莫以為修史是小事,恰好相反,這可是一件大事,極大的事。

欲傳文化,欲令後世知前人之事,自當以文字記載過往諸事。

不過,誰也沒有想到,蕭寧對修史一事如此積極。

但一想,其實一直以來蕭寧都是極為注重文化,處處都為開民智,育人才而不畏人言,大力改革,便不再覺得蕭寧提出修史有何不妥。

與此同時,蕭寧請蕭諶立銅匭,開言路。

所謂銅匭,但凡沒有蠢到家的人,斷然忘不掉之前蕭寧祭天時,為了讓那些不滿於她的人將心中不滿全都說出口,她便設下了銅匭。此時蕭寧再提銅匭,不少人都心下一緊,頭皮陣陣發麻。

“你仔細說來。”開言路,蕭寧早說過此事至關重要,蕭諶從前一直不以為然,但通過一回一回的事,蕭寧的消息靈通為他們帶來多少好處,他總是無法忽略,是以確實不可不聽。

銅匭的用處,蕭寧告訴過蕭諶,彆以為這隻能放在無類書院,若是天下推廣,結局會讓人大吃一驚。

蕭寧是想起了武則天,這一位女皇帝,早設銅匭,開了□□的先河,此後數千年裡,就算到了21世紀,科技足夠發達了,依然沒有舍棄這則□□製度,可見此舉甚是可行。

前人的經驗總結所得,她明知用來甚好,若是不用,豈不是成了傻子?

蕭寧細細說起銅匭,實物也是搬上來了。一個四色的銅匭,看起來甚是稀奇。

從未見過如此之物的丞相們,看到眼前的一切,好奇地追問:“這幾種顏色可是有講究?”

“然也。”姚聖明了,蕭寧從來不做無謂之事,既然設以四色,定有講究。

蕭寧解釋道:“青、赤、白、元四色,共處一室,分屬四方位,其所代表意義不同。

“東方木位,主春,其色青,配仁,仁者以亭育為本,宜以青匭置之於東,是為延恩匭。其用為建言以養人,勸農之事者,可投於此匭。

“南方火位,主夏,其色赤,配信,信者風化之本,宜以丹匭置於南,是為招諫匭。其用諫論時政之得失者,可投書於丹匭。

“西方金位,主秋,其色白,配義,義者以決斷為本,宜以素匭置之於西,是為申冤匭。其用為有欲自陳屈抑者,可投書於素匭。

“北方水位,主冬,其色元,配智,智者謀慮之本,宜以玄匭置之於北,是為通玄匭。其用為有能建言獻策以謀智者,可投書於玄匭。”

聽完蕭寧的解釋,眾人不得不說,蕭寧實在思慮周全。

看看這些設置全麵的,誰能想得到這竟然是出處蕭寧之手。

蕭寧確實是汗顏,武則天女帝在上,雖然借用了你的主意,這事也是為了大家,世族壟斷的時代,想破世族壟斷哪裡是一朝一夕可成之事。

方方麵麵,就得各種想辦法,隻要是對大昌有用,抄了好,就得抄。

“甚好。”蕭諶第一個稱讚出聲,落在一眾人的耳朵,皆附和認可。

“故,推行天下,尤其是各縣衙處。既然陛下之前的詔信有言,讓兒臣掌銅匭,此事由我命人負責監督。務必叫天下皆知,大昌朝言路暢通,以令天下百姓監督天下官員,若有為官不仁,禍害百姓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蕭寧一向果斷,從來不猶豫,既然覺得這個辦法好,必須立刻推行。

其實,一開始論功行賞時,蕭諶的詔書下發,眾人聽在耳朵裡,根本沒有人注意到改公主之製後麵,蕭諶附帶的一句,銅匭由蕭寧執掌。

姚聖心下一驚,其實要是按蕭寧這推行銅匭的打算,他們都能看得出來,從今往後,天下再不由官吏橫行。

當官,造福百姓也就罷了,若是想為亂天下,簡直找死。

“此事確實應該推行。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遭受磨難,諸多不易,若為官不仁,禍亂百姓,百姓投告無門。這一個銅匭,恰好是最好的方式。且稱之為匭檢之製如何?”

蕭諶越想越是覺得可行,尤其這一推廣後,當官的人想再為非作歹,再不容易。

蕭諶想到那些當官的世族,世祿世卿,多少人真正懂得當官,心存百姓?

其中有多少屍位素餐,為禍百姓,更是草菅人命者。

可是,百姓受冤,求告無門不說,縱然告了,官官相護,百姓依然沒任何活路。

孔鴻在一旁聞之此製,已然眼睛發亮。

他是經曆過官官相護,求告無門,甚至險些死在世族之手的人,比在場的任何人都要更清楚,想求一個公平,家人不至於枉死,究竟有多難。

“陛下所言甚是。”孔鴻明了其中的道理,麵對可以扼製當官之不仁之製度,再是支持不過。

“如此說來,那便就此定下。”蕭諶一聽孔鴻複合,其他人也是麵容讚同之色,便將此事定下。

“臣等附議。”該表的態必須得表,誰也越不過。

“這銅匭,不知公主殿下準備多少?”總是有人擅長抓住重點,在這一刻急忙的追問蕭寧,不會最重要的工具沒有備齊吧?

問出此言的人是水貨,水貨隻是不希望推行新政,卻沒有落實到每州每縣。

“水先生放心,天下各州各縣,皆一視同仁,銅匭一並發出,陛下詔書送達,立刻推行。”蕭寧是有備而來的人。

新政推行,就該一鼓作氣,萬萬不能再而竭,三而衰。

“三省六部皆配合推行此事,務必要用最快速度送到各州各縣,更要讓各地百姓知曉此政。”蕭諶也清楚,很多事,不是推行了就可以萬無一失。

若是想要天下人都知道新政,必須得讓百姓明了。

隻有百姓能夠合理的利用這一則政策,維護自身的利益,才算是不負推行新政的初衷。

“臣領命。”百姓之事無小事。

蕭寧能想出這等好辦法,讓百姓都成為監督官吏的人,若他們不將政策推行,豈不是白瞎了蕭寧一番用心。

至此,大昌上上下下,都開始不約而同的向百姓講解新政,蕭寧引領所有人,必須要將這項政策落實到每家每戶,一定要讓天下百姓都知道,一旦有為官不仁者,便可同信於銅匭之中。

但蕭寧在雍州內轉了一圈,意識到識字的人太少,縱然這一項政策落實的再好,不識字的人,如何上書朝廷。

蕭寧明白其中的難度重重,但也並不想就此放棄。

百姓不識字,那便竭儘所能,傾近所有的普及教育,想想大中華的義務教育,不就是為了確保更多的百姓不再因為不識字而受人蒙騙。

有了大好的例子在前,蕭寧隻要按本套路,就沒有蕭寧辦不成的事兒。

自此,蕭寧日常出入於百姓之間,一如從前,隻是小娘子時同百姓為伴,傾聽百姓的困惑和憂慮,為百姓解決困難和問題。

一晃這麼多年過去,誰都覺得蕭寧作為大昌的公主殿下,還是鎮國公主殿下,想來已然大變。

不想事事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蕭寧還是從前的蕭寧,心係於百姓,處處為百姓憂思。

想要百姓脫離貧困,最基本要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隻有解決了衣食住行,才能夠實施義務教育,讓百姓可以脫離文盲。

政策推行隻是開始,蕭寧更是將所有的心思都傾注在如何助百姓開荒修渠引水,讓百姓可以果腹一事上。

雍州地處北方,水稻種植起來太難,可青州和徐州一帶,這可是糧倉之地,自然需得大力發展農業,開荒休渠引水,必須要讓這兩州,甚至是更多的州縣,成為糧倉之地。

隨著秋收的來臨,梁州也給蕭寧送來了好消息,隨著一年的辛苦勞作,山民配合梁州百姓,這一年大豐收,完全可以償還,蕭寧借梁州世族的糧草。

南宮致遠第一個將這好消息送到蕭寧的手裡,其中的歡喜,字裡行間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蕭寧一直都挺憂心,萬一一個鬨不好,梁州要是欠收了,她可得想辦法從其他地方調來糧草償還梁州世族。

當日的蕭寧曾誇下海口,定將糧草償還,言既出,行必果。縱然梁州沒有這個能力,蕭寧也必須想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但今日能夠收到南宮致遠送來的這則好消息,蕭寧也是暗鬆了一口氣。可算不用為還糧的事操心了。

可是與之而來,蕭穎同樣也送來了一則消息,與南宮致遠送來的消息相比,這算是一個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