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第125章危機亦良機(1 / 2)

揚州這一年發生水災, 糧食一度欠收,百姓的日子過得並不太好,這才剛開始。

蕭穎已經將揚州的情況一五一十的上折奏報朝廷,希望朝廷能夠撥下糧食, 讓她可以賑災救濟百姓, 助揚州度過難過。

給蕭寧寫信, 蕭穎的目的是希望蕭寧也可以想想其他辦法, 看看能不能從各州縣中借些糧食過來, 讓她應一應急。

朝廷大概什麼情況,其實自家人都心裡有數,大興朝天災人禍不斷,糧倉早就空了。

這兩年戰禍連綿,各州縣打得不可開交, 養兵、養民,哪一樣不需要糧食。

在遇上這天災人禍, 指望朝廷, 朝廷能撥得出多少糧食,算都算得出來。

正是因為如此,蕭穎才會請蕭寧想辦法, 既然當初蕭寧能解梁州之急, 現在未必不能解揚州之禍。

蕭寧在梁州用的辦法,蕭穎不是沒有想過借鑒。

可是揚州的情況和梁州並不一樣,揚州內的大世族, 幾乎已經被殺殆儘。

況且早些年韓靖他們占據揚州時, 幾乎已經將百姓搜刮得室如懸磬,百姓隻得苟延殘喘。

縱然蕭寧他們進軍揚州,成功的奪到揚州, 將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世族儘誅之,又將他們的家產充公,但剩下糧食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來救濟百姓。

若不是揚州內的情況的確十分不妥當,蕭穎也斷然不會親自給蕭寧寫一封信。

情況大致已經說的足夠清楚,現在需要的是,蕭寧怎麼想辦法幫忙解決揚州的問題。

自打收到揚州送來的奏疏,蕭諶亦馬不停蹄地召集三省六部議事。

秋收剛過,朝堂上可以收到多少糧食,數目也已然明確。

戶部尚書是為唐師,一開始建朝時,未立戶部尚書,後來蕭寧領兵出征,蕭諶思來想去,戶部是要職,覺得唐師甚是乖覺,可為一部尚書,便將人自冀州調來。

唐師不敢怠慢,立刻將戶部得出的所有糧草總數上報。

在場的所有人在聽到他報出的數字後,不約而同的沉默了。

糧食實在太少了,少的哪怕大昌朝,隻要發生絲毫的災難,都可能為此再生動蕩。

之前雍州的糧草收成,與供給相比是略高的,但這也是蕭諶和蕭寧經營多年的雍州,其他地方情況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問題,入不敷出,這是正常的事。

“現在看來揚州之災,朝廷隻怕撥不出糧食。”有些話縱然無人說出,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後總是要有一個人說出口的。鐵全頭鐵,擰著眉頭道出此言。

“公主殿下是否另有良策?”姚聖很是光棍,倒不是說他沒有好的辦法,隻是他的這些辦法,縱然他去做,也未必能有蕭寧做的更有效果。

“是不是良策未可知,應該能助揚州度過此劫。”蕭寧吐了一口氣。自打蕭穎的信送到手中,蕭寧便一直在下,到底該怎麼樣才能解決問題?

朝廷的確是拿不出糧食來,可是天底下能拿得出糧的人又有多少?

“請陛下詔告天下,募糧。”蕭寧也不繞彎子,在這一刻迎向蕭諶,說出她的計劃。

一個幕字的意義,在場的都是飽讀詩書之人,豈會不懂其中的道理?

鐵全戰戰兢兢的道:“如此豈不是昭告天下,大昌朝無糧?隻怕引起人心大亂,更叫小人得了可乘之機,亂我大昌。”

話說來,眼神更是往蕭寧的身上飄,生怕一不小心說錯了話,惹得蕭寧不喜。

一個宰相怕蕭寧怕成這樣子,從前可沒有這樣。

蕭寧雖然有些納悶,但並不多問。

“知道且知道,但縱然大昌無糧,卻願意跟百姓同舟共濟,願意傾儘所有助百姓渡過難關,難道這樣的朝廷不值得人信服?”蕭寧的想法總是跟人不一樣的,旁人隻看到不利的一麵,卻從沒有想過人心都是肉做的。

遇上危難之時,百姓隻是要朝廷一個說法,一個態度。

知曉朝廷傾儘所有,拚儘全力的想要助他們度過難關,卻因為有心無力而有所推遲,誰人在心中不曾心存感激。

“正好借此機會看看還有誰不服大昌,想在此時趁火打劫,對大昌不利。我們現在手裡缺糧,能幕來糧草自然再好不過,若是幕不來,有人趁機作亂,正好將他們的糧草收為己用。”蕭寧毫不掩飾,她這早有準備。

事到如今真不怕有人鬨事,隻怕一個個安分守己,不敢興風作浪,反而叫蕭寧不好下手。

眾人麵上皆是一僵,聽出蕭寧恨不得天下大亂的語氣,要說這心裡認同,當然是不認同的,但又有什麼辦法能阻止蕭寧。

事之起因雖因蕭寧,但過程中誰人按捺不住,想要將大昌朝攪得不得安寧,亂這天下,蕭寧出手收拾人,難道不是理所當然?

“有些話我們心裡有數就成,不必宣之於口。”蕭諶總還是能出聲,提醒蕭寧一句,彆把話都說出來,叫人早有提防。

一眾人的視線落在蕭諶的身上:你這意思是不吭聲隻管做?

對啊!

蕭諶理直氣壯的回應眾人的詢問。

算了,這是皇帝,皇帝任性了點,也不過是在蕭寧的事情上。但凡不是有人非跟蕭寧過不去,蕭諶也不至於鬨騰。

“募糧一事,諸位可還有其他意見?”蕭諶一問,眾人對視一眼,最後是不約而同地搖頭。

沒糧是事實,總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既然蕭寧想出辦法,聽起來好像也是有那麼一點點的用,且聽蕭寧的!

“此事,你去辦。”主意是蕭寧想出來的,如何能達到目的,又不會叫人心生不滿,更是能震懾於人,這一點上,蕭寧想必能把握得極好。

“唯。”蕭寧恭敬地應下一聲是,保證事情定會辦得漂漂亮亮!

蕭諶暗歎一口氣道:“天災最是讓人無措,去歲梁州大旱,今歲揚州水災,何時才能國泰民安。”

心疼百姓的人,想到百姓因天災而受罪,種好的糧食就那麼毀於一旦,難受得厲害。

蕭寧道:“儘我輩之能,為造福百姓修渠引水。天災降下,保百姓安寧,不至於叫百姓瞧不見希望,亦能國泰民安。”

天災之事,非人力所能改變。這一點其實大家心裡清楚得很。也正是因為如此,各種工程造起來,最後能不能真正的阻止天災不至於為禍百姓,誰也不了保證,但總是要建。

想想21世紀科技比之現在發達多少,依然受天災所擾。

自然界的強大,不是人所以比及。是以人當敬畏自然,不可過度濫用自然之物,否則必將自食惡果。

姚聖附和地道:“殿下言之有理。似我輩之人,不過儘我輩所能,勸民桑農,開荒修渠,以令百姓多得利己之事,天災之下,非我輩所能料,亦非我輩所能攔,當善待我百姓,護我百姓,方不負百姓信任。”

孔鴻於此時提了一句道:“有一事,不可不防。”

額,正感歎於天災的眾人,乍然聞此言,不約而同望向孔鴻,所指何事?

“天災之下,亦有人心禍亂,長公主為揚州刺史,她是女子。”這麼一件事,不會都忘得一乾二淨了吧,這可不是一件應該忘記的事!

眾人,包括蕭寧在內,其實都把這事兒忘得七七八八了,此刻聽來,蕭諶道:“一直想就女子出仕一事興風作浪的人,好不容易尋到機會,斷然不會放過。”

天災,若是齊心協力,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可若是人為,無風掀起三層浪,難道不是這些人的本事?

聞這提醒,不可謂無道理,他們總不能不防。

“左仆射該相信長公主。”可是,蕭諶反而氣定神閒地回答。

有些事,前例在,斷不可能沒有提防。

蕭穎身處揚州內,誰人欲亂揚州,如何亂,大致心中有數。

向朝廷奏報,隻道糧食一事,並未再提其他,何嘗不是對處置此事心中自有把握。

孔鴻聞之立刻明了,蕭寧接話道:“我立刻準備糧草。”

隻要糧食充足,誰想亂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蕭寧見人,募糧,文書下發各地時,聞大昌坦然告知國庫無糧,其中原由,各自皆明,值於此時,揚州水災,百姓欠收,暫時無事,不代表後續無事。揚州刺史預先準備,是以防不測。

凡捐糧助朝廷渡過難關者,賞白銀黃金,賜爵位,封其號。

好處,細細地數來。朝廷之上,其實要說金銀並不在少數,可這世上最值錢的卻不是這些身外之物,而是救命要的糧食。

蕭寧想出這個辦法,募糧不假,亦是為了用手中無用的東西,換取於朝廷有用之糧;於他人,對其他所求名利者,正好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可得其利。

文書送達,眾人看著這份文書,頗是覺得稀奇,當然也有不同意的人。

於朝廷之上,李禦史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尤其的激烈,“陛下,功名利祿,豈可以糧食交換。”

蕭寧不緊不慢地問:“功名利祿若無,人可活;若無糧食,人能活否?李禦史能幾天不用飯食?”

所謂功名利祿不可交換,也不想想人活著才能追求功名利祿,人若是死了,還能剩下什麼?

李禦史被噎得半死,半響反應過來道:“若以商賈之利而得功名,與商賈何異?”

對此,蕭寧嗤之以鼻,“學成治國平天下之術,與帝王效力,為百姓謀福,從而得以身居高位,受天下敬仰,難道不是各取所得,同樣是交易?”

口口聲聲看不起商賈的人,豈不知這世上的事,本就是各取所需,所有所得,因而才有名利。

李禦史再次被噎得說不上話,蕭諶在上聽著亦是無奈,怎麼就有那麼傻的人呢,終日跟蕭寧吵鬨,最後總是吵不贏,他又總是學不乖。

“國庫無糧,百姓受災,身為朝廷命官,當思如何解百姓之難,而不是雞蛋裡挑石頭。旁人想出救民之策,你卻道這不合規矩,那不妥當。

“什麼是規矩?救民於難,不使百姓受凍餒之苦,助百姓度過難關是規矩。再大的不妥當,若能叫百姓安度危難,那便是最大的妥當。”

蕭寧一番話有理有據,懟得李禦史就算再想挑毛病,找麻煩,那也難。

姚聖頷首讚同地道:“公主殿下言之有理。身為朝廷命官,屍位素餐,不能為民解憂解難,才是最大的不妥當。李禦史若是有其他的良策,或可解國庫無糧之境,我們且聽聽亦無妨。”

附和是附和蕭寧,也得給彆人一個出頭的機會,最好是能讓他說說,他是否有比蕭寧更好的辦法。

眾人的視線落在李禦史的身上,一致等著他想出個好辦法。

李禦史家底豐厚嗎?並不!

他能說憑一己之力解決百姓之難?能叫百姓都乖乖的承受饑餓之苦,熬過去?

那更是不可能。人若不能果腹,撐不了多久。

李禦史若說一開始還不服,這回被姚聖問起可有好計策時,他是絞儘腦汁想了半天,最後不得不如實地道:“我並無良策。”

“哦!”姚聖並無其他話,隻是冷淡無比地回應一聲,隨後轉頭迎向蕭諶。

隻這一個字,且問問李禦史的臉痛嗎?

李禦史麵上儘是尷尬,要是地上有個洞,他怕是要在第一時間鑽進去了。

蕭諶給了姚聖一記讚賞的眼神,乾得漂亮,相當的漂亮!

姚聖莞爾。他也不是多守規矩的人,一向不喜歡受人約束,處處被人說著此事不妥,那事不宜。

蕭寧想出這法子,確實能解無糧之困境。

畢竟百姓雖然不能糧食無法供給自身果腹,可這各世族,哪個不是被養得肥頭大耳,對糧食一向揮霍無度。

現在大昌朝同大興不一樣了,對各世族再不複從前的厚待,一個爵位,縱然隻是一個虛銜,有這個虛銜也總是比沒有要好得多吧。

難得大昌大方一回,竟然舍得用糧食換爵位,但凡要是不傻的人,家裡有糧,又怎麼會不樂意拿出去換一個爵位。

大昌的情況,誰知道將來選人才會變得多麼苛刻,趁現在有機會,能趁早拿個爵位最好。

李禦史的子女中,有多少沒用的,他心裡定然也是有數的。看看有多少人提出反對的意見。就隻數他蹦躂得最是厲害!

“現如今最重要的是如何募糧賑災,除此之外,閒話少說。”蕭諶也一語定論,不許人再說三道四,指手畫腳,一天天不像個樣兒。

李禦史被姚聖哦得麵上無光,接著再被蕭諶暗懟一句,心情若說好定然是騙人的。

可他既無良策,賑災為重中之重,糧食供應不上,揚州或許會變成道殣相望,哀鴻遍野之地,若不趁早解決,將來定成大患。

“陛下聖明。”好聽的話必須要說,姚聖第一個山呼,不望一個眼神掃過某位禦史,李禦史......

蕭寧得說,有姚聖這樣的人在,朝廷上可要有意思得多。

不過,有好幾個宰相在外,這前方的事辦完了,也該把人召回來了吧?

“請陛下召兩位中書令及吏部尚書回朝。”大昌朝自建成以來,七相尚未聚集,顧義一直鎮守兗州,現在看來兗州得以暫安,是時候把人召回來。

“下詔。”這麼幾個人都是他們父女的左膀右臂,是該把他們全都召回來。

立刻有人起草詔書,有人想起,在外頭的似乎還有一個工部尚書秋渠呢?這一位難道不用回來?

這個,作為一個工部尚書,在天下百廢待舉之時,需要做的是如何建設這個國家,身先士卒,為天下榜樣。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怎麼需要回來?

眼神交流完畢,大家都對這位工部尚書的印象所知甚少,誰讓這一位一向隻喜歡悶頭辦事,從來不跟人應酬,好些人根本連他長的什麼樣都不確定。

“另,揚州水災,梁州之山民感念去歲我朝助山民度過旱災,不叫山民受苦,故,願意出萬石糧食以解朝廷燃眉之急。山民雖未經教化,願意助我朝一臂之力,願意與我朝交好,當以禮待之。”蕭寧亦未曾想到,在南宮致遠的信送來後不久,山民竟然也送來了書信。

聞揚州之災,願意助他們一臂之力,更是直接給糧什麼的,蕭寧頗覺意外,但亦心存感謝。

最後,在信的最末,察覺對方竟然想與大昌交好,甚至有意前來大昌朝,蕭寧深以為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哦,不想山民也懂得知恩圖報。”蕭諶倒是知道這個事,蕭寧當日能解決梁州潛在的危險,不至於叫梁州生亂時才手忙腳亂,真正發生動亂時才意識到發生了何事,這是好事。

山民知恩圖報,顧念他們大昌助之一臂之力,於大昌有難時願意伸出援手,這是再好不過的消息。

“我朝百姓,捐糧者亦賞,山民願意與我朝交好,更有意教化,為我鄰友,陛下更該重賞。”孔鴻不用蕭寧提醒,已然先一步提出主意,深以為這是一個好機會,一個可以跟山民繼續交好的機會。

大昌的地盤不算太大,左鄰右舍,若不犯我中原者,不傷我百姓者,與之交好才是王道。

山民既然表現得知恩圖報,何不趁此機會進一步加深感情?

“山民頭人尹山,請其子女尹岸、尹依,前往雍州學習。”蕭寧甚喜於孔鴻的洞若觀火,同時將另一則消息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