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的最後一天,薛步婉還在看著曆史書,無他,期末考試第一場就是曆史,怎麼說都得看一看讓自己的分數好看一些。
雖說理科生似乎拋去政史地來排名,在全市範圍內還是用的九科全科,彆的學校都沒有提前分科,就等著這一場全市聯考想要自己的學生考得好看一些,唯獨薛步婉的學校敢於在高一上學期的期中就分科。
主打就是一個勇字。
惹得薛步婉班上的那群理科生苦不堪言,看著這九科的往屆試卷就煩,還要背這背那,顧上了語文和生物這頭,顧不上政治和曆史的那頭,手忙腳亂恨不得直接掀桌走人。
進入考場的前一刻,謝不晚還在掙紮: "這個政史地考砸了真的不會被說吧不會被說吧!"
薛步婉無語凝噎,大家都沒有看政史地,差的一樣差,怎麼可能還會給你計算分數,而且人家政史地的任課老師自己還有文科班要管呢,哪有那個閒工夫管你這個理科生。
“真不會,你都是理科生了,高考又不考政史地,誰管得上你一個理科生考得咋樣?還不如關心你的物化生去。”她將曆史複習資料放進書包裡,表麵沉著冷靜地走入考場。
讓謝不晚連連驚歎:到底還是曆史愛好者,瞧這模樣都不慌的。
其實他並不知道的是,薛步婉心裡還在請求曆史之神保佑她,從前一天晚上一直求到了現在。】
地府的搶答大會也布置好場地——古代書院的樣子,每個人麵前還有一個類似於按鍵的東西,以方便搶答,準備就緒,就等著薛步婉那邊開考,同步進行答題。
一陣清亮的音樂聲後,毫無感情的女聲在地府響起:
"歡迎來到地府第一屆‘一站到底’大會,本次題庫為現代曆史考試試卷,包括但不僅限於中國古代史,做好準備以後,請確定開始。"
負責人聽這一長串就受不了,仿佛回到當年那個英語聽力前那跳也跳過不了的“襯衫的價格是九磅十五便士,所以你選擇B項”,直接“濫用職權”快進到念題目的部分。
【第一題,請聽題:楚莊王時,不斷向中原用兵,與晉國爭奪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閱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軍,楚莊王趁機向王孫滿問九鼎之輕重。這反映了什麼?
/>A.中央集權得以加強
B.血緣紐帶得到加強
C.分封製度遭到破壞
D.宗法製度受到衝擊】
楚莊王: "……"
這題確定不是在扒他的過去嗎?!他看著題,一狠心決定去答題。
“此題應當是選第三個。”他答道,儘力無視身邊那群周朝的天子還有旁邊的晉國國君那熾熱的目光。
【正確,春秋之時,周天子的地位逐步下降,諸侯的地位逐步上升,春秋五霸問鼎中原,到戰國之後,戰國七雄為了發展自己的國土,發動戰爭,禮崩樂壞,最終在公元前256年周赦王病逝,周被秦所滅,長達515年的東周就此滅亡。】
東周原來存在的時間這麼長的嗎?比後麵的朝代長命多了,不過這五百多年都是諸侯分裂割據的時代,前有春秋後有戰國,卻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說都在這個時候登場。
儒家法家墨家……到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在曆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負責人摩挲著自己的下巴,看著身邊烏泱泱的人群,每一個人都代表著某一段時間的曆史,現在他算是懂了那句“曆史書上短短幾句話,就是某個曆史人物的一生”。
一句“長達515年的東周”,背後涉及到成百上千的曆史有名人物,還沒有算上平民百姓。想通這一點後,他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
【第二題,請聽題:漢武帝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為列侯,而由皇帝製定這些侯國的名號,分彆求屬於漢郡。材料體現了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是?
A.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B.頒布推恩令
C.設立中朝
D.設置刺史】
還沒有等題說完,劉徹拍了拍旁邊的按鈕,這題他熟: “推恩令的那個選項。”
負責人: "……"
他默默地提醒道: "請說出具體的選項。"
劉徹抬頭一看: "哦,第二個,朕親手執行的,怎可能不知。"
【此題正確,西漢初期諸侯王隻能將封地和爵
位傳給嫡長子,儘管在漢文帝和漢景帝兩個人都采取削藩相關的措施,但是等到漢武帝即位時依舊威脅到中央集權,因此在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
深受到諸侯分裂割據之害的東周天子默默地拍拍掌,他們這算是給後人提供一些經驗了,看上去後麵的製度基本都是沿用前朝,再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改進。
都是跟各位帝王相關的,也沒有什麼難度啊,不知道後麵有沒有上升一點難度的題,給這群人整點具有現代特色的題。
現在剛剛開始,題簡單也沒有問題,希望不要難度直接飆升。
【第三題,請聽題: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有,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柳宗元肯定分封製的進步作用
B.柳宗元極力反對郡縣製的實施
C.柳宗元肯定了郡縣製加強中央集權的意義
D.柳宗元認為秦成功之處在於家天下的實行】
大家都將這道題交給這道題的本人——柳宗元,此人記憶力應當是極好的,況且還是他自己寫的,所以他肯定是能夠答出來。
柳宗元本人回憶半天,也沒有回憶出這到底是自己寫的哪篇文:“看著十分眼熟,是在下所寫,但..…一時間竟是想不起來,時
間已經過去太久太久了。"
他看了看,遵循自己的本心,選了一個答案——"應當是選第三個,大唐既已推行郡縣製,那必不可能覺得分封製是正確的"。
【答案正確,此題創作背景為柳宗元被貶至永州,彼時的唐朝藩鎮割據,藩鎮想要恢複分封製,反對郡縣製,分封製論調起頭,
這個時候,柳宗元寫下這一篇《封建論》,以此來肯定郡縣製代替分封製其實是曆史上的必然。】
“咦,原來是在永州寫下的,慚愧,就記得永州八記了。”柳宗元抱拳坐下,他看著這道題,感覺有些胃疼,想起來一些不太美好的回憶,完全不想想起當年貶謫的經曆。
接下來這道題,好像有一點跟數學有有關係,又好像非常符合..
遠處有兩個人吵起
來了,一看,便是一個諸侯和後麵的一個帝王,就分封製和郡縣製這一個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離得太遠,隻能看得見人影,看不清楚這兩個人到底是誰。
"分封製非是曆史糟粕,它存在便有存在的價值,汝看後人在實行郡縣製的同時,不也在封一些親王嗎?所以一棒子打死,其實是不可取的!"
"分封製能夠被郡縣製取代,隻能說明它的確是有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對於我們來說,郡縣製才是主體,封王隻不過次要的,有些人甚至沒有實權,因此這件事爭論毫無意義!"
負責人: “精彩。”
諸侯:"那你說說,為什麼這般反駁?"
帝王:“天子就應該有天子的樣子,怎麼因為這種事情,而將讓皇權低微,諸侯群起?”
旁邊默默中刀的一個周天子出來勸架,讓這兩個人歇一歇,不要在這個地方吵架,影響彆的人做題了。"你一點都不像一個天子,你說什麼?"
周天子: "……"
【第四題,請聽題:"小農們對封建國家有很強的約束力,直接決定著社會的治亂,經濟的衰榮,是影響統治者效用函數最重要的變量。”這強調了?
A.小農經濟的重要性
B.古代農業的落後性
C.重農抑商的必要性
D.家庭手工業的重要性】
一大堆人同時按下按鈕,不約而同地答道: “此題選第一個。”
負責人:好吧,沒有一點難度在裡麵呢,真的是,即使用上函數變量,也沒有一點難度。古代的平民百姓似乎都是農耕為主,想想也應當是農民為上,古代農業落後自然不可能,重農抑商……那更不可能。
【第五題,請聽題: “二重證據法”是指文獻和考古相結合的方法,是綜合利用"紙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的曆史研究方法。以下相關史料的比較研究,最符合“二重證據法”的是?
A.遠古女媧造人的傳說與漢代畫像磚上的女媧像
B.《回憶薑寨遺址的發掘》與陝西臨潼薑寨遺址
r />
D.《史記·殷本紀》與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卜辭】
眾人: “啊?
贏政看著這道題,目光移到旁邊的扶蘇身上,扶蘇搖搖頭,有一些他也未曾聽過。
"紙上材料應當是文獻典籍,地下新材料應當是文物,此‘二重證據法’應當是說文物和文獻典籍之結合,所以應當是選第四個!"朱元璋對此題勢在必得,直接搶答,他哈哈大笑起來, "定是此答案!"
【回答正確,曆史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獻史料包括文獻典籍等等,實物史料包括遺址、建築、陵墓、文物等等,相對於另外兩種史料來說,更能真實地反映曆史,因此實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同時證明是文獻一些曆史是否可信。】
“原來如此,文獻典籍都會帶上編撰者的個人思想,而且有一些文獻還加了一些應當並不存在的事情。”武則天想起《舊唐書》和《新唐書》的區彆,看著《新唐書》的一位編撰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意有所指, “畢竟後人也並不是親身經曆過的,怎麼就跟前人所寫的史料存在差異呢?明明是曆史,就不應當改變。"
她微微一笑,語氣溫和: "不知永叔您此有什麼高見?"
歐陽修輕輕咳了兩聲,答道:“大抵是傳著傳著謬傳了一些並不存在的事情,自然,結合曆史文物來看曆史是一個好方法。”武則天移開她的視線,點點頭: “是啊,這樣就能夠將一些謬傳的事情給糾正回來。”
氣場好強,不愧是千古第一位女皇,負責人連忙往旁邊挪幾步,這算是不是在編排彆人結果被正主看到,直接火葬場了。事實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亂編不會被彆人打,實際上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看見了。阿門。
【第六題,請聽題:王安石變法以“理財”、 “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麵。變法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A.解決藩鎮割據的基礎,以鞏固統一
B.整頓政/府官/僚機構,提高行政效率
C.消除國家邊防壓力,解決財政危機
D.加強國家的管理和控製,富國強兵】
說起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了個什麼法,變法的背景是什麼
來著?
負責人大腦看似一片空白,實際上是真的空白,他看著題一時半會都沒想起來,這道題彆的人都不會答吧,隻有王安石那個朝代的人會應該。
然而一個都沒有出來,再一看當事人,自己都忘了自己乾了什麼,在地府待久了是不是記憶力都不太好啊,看這都幾個了。
當時北宋因為變法鬨得還不可開交,一個司馬光,一個王安石,兩個黨/派的代表人在朝廷上爭得不可開交,直到宋神宗去世,高太後聽政,任用司馬光為相,新法全部被廢除。
負責人偷偷摸摸地找到變法的背景和標準答案,惡補了一下曆史,不然跟他們聊天都會聊著聊著一臉迷茫,答也答不上來。見沒有人回答,無奈之下,王安石隻得站出來答題:"此題選第四個。"
他說完就跟著司馬光兩個繼續討論當年的變法到底有什麼弊端,有什麼成效,當時兩個都是當事人,身在局中並不能看清楚這件
事情的全貌,如今跳出來,站在曆史的角度來反思,兩人冰釋前嫌,一起研究當年的變法。
簡直跟個現代的史學家一樣,用旁觀的角度去看,仿佛自己並不是當事人一樣,要是讓當年的那些官員看到兩人其樂融融地討論一些事情,怕是覺得自己走錯地方。
【回答正確,在慶曆新政失敗以後,北宋依舊處於積貧積弱的局麵,朝廷內外都渴望改革,這時王安石提出改革,實行新法以加強對國家的管理和控製。】
現在涉及到具體事情的怎麼都是當事人來回答問題,彆人怎麼不出聲,負責人坐在一旁看著史書,才意識到這件事情。
【第七題,請聽題:"《明會典》卷二《皇明祖訓》載: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城鄉,不旋鍾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期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為此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並立
B.削弱敵方
C.廢除丞相
D.設立內閣”】
朱棣比朱元璋還要早先按下按鈕:"這題選第三個,父皇他廢除丞相。"
話音未落,便收到朱元璋的視線,他動作僵硬地看向朱元璋: “父皇,有何事要跟兒臣說的嗎?”“無事,就是想要問問你,靖
難之變是什麼回事?”朱元璋看著朱棣。
朱棣: "……"
旁邊的建文帝朱允蚊悄悄地坐在一旁,不想參與這件事情,他後麵才知道朱棣即位後乾的事情。
【回答正確,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意識到相權過大,皇權旁落,同年廢除丞相製度,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胡惟庸案?這個詞怎麼有點耳熟,是不是明初朱元璋殺了幾萬人那個案子?
002冷不丁地在負責人身後出聲:"嗨?還記得我嗎?"
"記得,你就算是魂飛魄散我都記得,啥事情啊。"負責人沒有回頭,邊翻卷子邊問,"你這個時候才來湊熱鬨?"
"可不是嘛,哦對了,胡惟庸案是不是牽扯到一大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