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五章 馬踏聲聲碎山穀(1 / 2)

詭三國 馬月猴年 4045 字 7個月前

在後世的時候,斐潛也是多限製於網絡上流傳的觀念,認為在三國時期,是沒有高橋馬鞍和雙馬鐙這兩個大殺器的,更是沒有什麼馬掌這種可以流芳千古的發明的。

曾經也想過,若是到了漢代,收攏了一隊的騎兵,然後給這些騎兵搞上這些家夥事,然後就可以縱橫四海無敵於天下了……

但是真正來到了漢代,斐潛發現這些東西在這個時代已經出現了,雖然不是像後世的那種非常完備的完整形態,但是明顯的已經有了雛形。

馬鐙,漢人多用繩木,胡人多用皮索,但是並沒有鐵製的。原因很簡單,鐵這個玩意,比起什麼木頭皮索而言,又重又貴……

至於單馬鐙和雙馬鐙,嗬嗬,古代人比現代人想象中的要聰明的多。

胡人不僅有馬鐙,而且在胡人馬腹上還有用以固定馬鞍會有多根粗大的皮索,這些皮索相互連接形成了一個“卅”字模樣,必要的時候,胡人會將腳掌勾住這些皮革形成的“卅”結構中,來固定身體,這也是許多胡人會施展出馬裡藏身的秘訣。

而對於漢人來說,用的多是用繩子加木棍做成的馬鐙,有的甚至隻有繩套,連木棍都沒有,但是,已經是出現雙馬鐙了。

這個馬鐙雛形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大規模的運用了,自武帝開始,騎兵的地位進一步上升,騎兵從輔助偵查兵種逐漸變成了主戰的兵力,甚至在多次對抗匈奴的過程中,奔赴千裡之外的戰場進行戰鬥,這種長途跋涉的遠距離作戰,如果沒有馬鐙,僅依靠騎兵的雙腿來夾緊馬背,就算個個都是皮糙肉厚形的,對於騎兵的體力消耗來說也是相當巨大,保持不掉隊都難,更不用說還能作戰了。

馬鞍也是同理,雖然是沒有完整形態的高橋馬鞍,但是在馬鞍當中已經有做出一個凹陷,可以提供部分的前後力量支撐,隻不過這個凹陷還沒有達到像後世那麼的高的程度而已。

至於馬掌鐵,這玩意麼,還算是斐潛的一個後續可以補完的工作,因為到現在還沒有完成體……

隻有木製的,也不是馬蹄形,而是簡單像一個給馬做成的木屐一樣,上麵打上四個小洞,然後在馬掌上也穿四個洞,綁上去就好,稱之為“木澀”……

而且在斐潛現在所處的並州區域,大多數的路麵都是平地,很少有那種磷峋的石塊路麵,所以馬鐵掌暫時還沒有成為一項必須的裝備。

至於今後……

今後再說。

馬延緩緩的撥馬向前,一個人單獨的往前走了一小段,然後也沒有回頭,而是舉起了右手的長槍,身形挺拔,如山如嶽,自有一股豪氣衝天而起!

馬延高聲喝道:“並州老卒,列隊!”

一個兵士驅馬到了馬延身後,高聲應答了一聲:“五原荷陰張!”

“朔方大城常!”

“雲中成樂李!”

……

沒有過多的言語,就在這樣簡單的一聲聲的應答當中,這些並州老卒,漸漸的從隊伍中站了出來,喊著自己家鄉名稱,排列到馬延的身後,如同是在聲聲呼喚著自己的親人的姓名……

他們平靜,就像是將進行的不是一場廝殺,而是要進行一次旅行一般,帶著些許輕鬆和自如。

他們沉默,就像是一塊塊堅硬的石頭,雖然人數並不是非常的多,但是一塊一塊宛如組成了一堵厚重的石牆一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