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棗祗出使袁紹的事情,斐潛已經和棗祗說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不過就是讓棗祗本色演出一下,帶些禮物表示一下對於袁紹的尊敬而已,畢竟現在和袁紹並沒有任何的交惡,又暫時不存在什麼利益上的衝突,所以說這個任務並不是太難。
但是今天,斐潛帶著棗祗和太史明出了平陽城,往北走,並不是為了出使的這一件事情,而是斐潛想和棗祗、太史明兩個人單獨的談談。
這兩個人其實在斐潛這裡的非常的重要,是斐潛整個大藍圖當中至關緊要的兩個環節,一個管農桑,一個管工匠,這樣斐潛才有辦法將更多的時間抽出來去經營謀劃整個的局麵,而且農桑和工匠,對於現在來說,其重要程度同樣不亞於兵事……
沿著平陽的道路往永安方向,在昕水河畔,就建有一個龐大的營寨,崗哨林立,戒備森嚴,這裡就是斐潛的工房所在之地。
斐潛帶著棗祗和太史明站在工房營地外麵,看著工房的寨牆,也望向遠處水渠旁的稻田,忽然說道:“眾人多以汝二人所作者,皆無趣也……”
沒等棗祗和太史明反應過來,斐潛繼續說道,“一為農者,終日黃泥為伴,一為者……噫,匠者,畢生以鐵具為伍,皆非舒意也。常有人言,立於世間,當舒胸誌,戰以謀略兵法,政以教化立言,方為正途……”
不僅僅是漢代的某些個彆的人,就連後世當中也有好多的人也是怎麼認為的。
三國麼,自然就是要你算計我,我算計你,帶三十個兵卒橫掃三十萬的那種,才叫做三國,整天一些兒女情長,雞毛蒜皮,研究發明的,能叫三國麼?
搞後勤算糧草,進行工匠研究多沒意思啊,隻有兩軍對陣,殺來殺去,你放一把火,我潑一瓢水,那才有意思……
就好象後勤兵就不是士兵,隻有特種兵才叫做兵一樣。
謀略和武勇重要麼?
當然。
但是資源和技術同樣重要。
什麼叫“一漢頂五胡”,就是憑借著冶金技術對於匈奴的全麵壓製,才打出了各方麵的暴擊,而不是漢人比胡人有更強悍的武勇和更聰明的謀略……
其實這一點斐潛找就在太庫當中的一些書籍記載當中看出來了,漢代和匈奴之戰,嚴格說起來匈奴並不是被打敗的,而是被活生生的拖死了的,匈奴在漢武帝長達三四十年的戰爭當中,被從強大拖成了弱小,從一個強橫無比的部落聯盟拖得支離破碎,四分五裂,到最後漢人穿著鐵甲提著精煉的環首刀衝上去,而匈奴最後連一套破爛的皮甲都湊不齊,還有要拿骨頭做箭頭……
這就叫做一漢頂五胡。
而在此之間的正麵戰爭,嗯,漢人其實並沒有占據多少的便宜,也沒有多少的謀略得以實現。
平城之戰,慘敗。
馬邑之戰,被提前識破。
然後第一次正麵打敗匈奴是在元光六年冬,遣代車騎將軍衛青出上穀,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
衛青至龍城,獲首虜七百級。
這七百級,多是衛青這一路獲得的,另外三路不是被殺敗,就是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