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利潤達到百分之五十時,人們不惜鋌而走險;利潤達到百分之百時,就敢於踐踏法律;當利潤達到百分之兩百時,就敢犯下任何罪行。可見其中利潤有多可觀,隻要成功一次,一尾小舢板就能讓一家人一年吃喝不愁,永樂本來就窮,會鋌而走險也不奇怪。”
“照你這麼說他們走-私偷-渡還有理了?”趙蘭舟皺起了眉頭。
“存在即是合理,合理是合理,但不代表合法啊,他們做的事情觸犯了法律,還是應該查禁的。”
趙蘭舟沉默了片刻,“是啊,我也知道永樂縣窮,老百姓苦,但是大家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何況日子也會一天天好起來的,不能放任他們繼續做這樣的錯事。可是屢禁不止啊,說實話,我已經被上頭點名批評了好幾次了,我們三天兩天開會強調,布置任務,可還是防不勝防啊,沿海的漁民熟悉當地的環境,還有整個村子的村民互相包庇隱瞞,我們的工作太難做了,你有沒有什麼好主意。”
“我隻想到一個解決的辦法,堵不如疏。永樂縣一帶主要以走私布料為主,國外進來的那些布料質量好,花色多,還便宜,自然有許多人趨之若鶩,有市場在自然能形成一套產業鏈,就算我們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禁絕,除非我們永樂縣能自己生產出比那些布料質量好,花色多,又便宜的布料,到時候自然沒有人會去冒著風險走-私布料,因為不劃算嘛,反倒還會有外地的人光明正大地來永樂縣采購布料。”
“這不等於沒說嗎?彆說區區一個永樂縣了,我們南省都不可能搞紡織業,南省不產棉花,不產桑蠶,和其他地方相比根本就沒有優勢,怎麼可能搞得了紡織業?”
“我們有天然良港,便利的海運,有國家給我們的好政策,還有南省人骨子敢闖愛拚的性格!”劉好好的話擲地有聲,讓趙蘭舟愣了一下。
“其實在幾十年前,我們省的b市紡織業就已經非常發達了,我們省不是紡織原料的產地,但是原料可以通過海運運進來,或者通過陸路從產地運進來,生產出來的土布物美價廉非常暢銷,一度銷往東南亞。”這些資料是劉好好在省裡工作時,從地方誌裡讀到的。
“我知道,b市一直到現在還是我們省的紡織重鎮,無論是廠房還是生產設備和工人都非常完備,但是生產出來的布料也隻能供我們南省自己消耗,在全國一點影響力都沒有。何況我覺得永樂縣也不可能成為第二個b市,永樂那裡工業基礎薄弱,拿什麼和人家爭?一味效仿b市不可行。”趙蘭舟一向很看重劉好好的建議,很少這樣斬釘截鐵地駁回她的話。
“一味效仿當然不行,可以學習,先模仿,之後再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就像咱們練字一樣,一開始總是需要字帖臨摹的,練得多了自然而然也能形成自己的風格,總不可能什麼都不試,就這麼乾等著吧,那可浪費了好政策。”劉好好笑了起來,“再說這也是市場規律,您看著吧,永樂很快就會出現大大小小紡織作坊,因為我們永樂人不笨,他們一定能看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