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兄們定會對這個消息有興趣。
所謂【史侯】【董侯】,是如今默認對皇子劉辯、劉協之稱。
劉辯自幼寄養在方士史家,劉協被董太後抱養,兩人具未被分封,許多人不敢直呼其名,就以此借帶——聽上去就跟【不能提名字的人】似的。
堂兄荀衍很不解,奇怪皇子辯竟被逼迫到這份上,畢竟他既是嫡出又是長子,按說應該穩當,出現這種事,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
“大抵又是天子權衡之術吧。”荀柔自己也有些不明白。
無論朝廷公卿,還是內宦,都沒有人對劉辯繼承權有疑議,除了皇帝自己和他媽董太後。
但董太後不止前朝無勢力,本人家族也全都扶不起,她就是想,也沒辦法換人。
如果他此時在雒陽,或許還能從劉宏處,看出緣由,如今離得這麼遠,他是很難理解劉宏腦回路了。
堂兄們守孝艱苦,他就是來和大家分享個瓜。
留下一地問號,他就跑了。
還挺快樂。
中平二年,就在這樣暗潮起伏中開始。
二月雪化,正當荀柔帶著學生們出行,從造紙術第一步認識竹子開始時,劉宏的南宮終於曆時一年過後,修建完成,與此同時,宮中書館第一批雕版刻印的七經書卷,各三千冊,一下子被推出市場。
以竹紙為底,墨書其上,字跡工整清晰,全無錯字修改,三千餘本全都一體為漂亮的蔡邕書法,字間注以荀氏句讀。
整個雒陽都瘋了。
...
荀柔沒想到劉宏還記得他,讓人專門送了一套到潁陰來,哦不,叫做賜下一套。
拿在手中,濃墨味道撲麵而來,由於是在太過濃重,甚至很難用墨香來形容。
封皮沒有染色,隻是在中間工整的寫上書名,內頁做成蝴蝶卷式,有竹簡那麼寬,也就是有A4紙那麼大。
字體自然漂亮,劉宏也信守承諾除了《公羊傳》,其餘六經,全用荀家句讀。
之所以沒有《公羊傳》,是因為荀氏是古文派,《春秋》主要按照《左傳》學,《公羊傳》人家另有傳人的。
當然,同現代印刷相比,質量很糟糕了,邊線有滲墨,也有些地方字很糊,整個頁麵也不夠乾淨。
但比起熹平石刻,印刷出來的統一版本,顯然更有作用。
這時候,書籍還全靠傳抄,一本書最少幾萬字,有錯漏之處就很正常,但比錯漏更重要的是,實際上現在所謂讀書人,有很多連官方勘定的七經都沒有學完。
不是不願學,是根本沒有。
有人敝帚自珍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情況是,可能整座縣城大戶,集不齊一整套七經,如《詩經》,可能隻是殘卷,而並非全冊——全冊詩經竹簡,能堆滿整整一書架。
這時候書籍,就是這樣珍貴的存在。
所以,如荀氏這樣,曆史悠久的家族,才即使數代沒有朝廷重臣,仍然不會被人輕視。
因為荀家在漫長曆史中,真的存積下很多很多書。
當然,其實荀家的藏書裡,錯字漏字也是少不了的。
“這全是蔡邕抄錄的?”/“天子難道讓蔡公抄了一年?”/“還有句讀,這是天子要推行句讀之意嗎?”
這是族中傳閱時,發生的議論。
等議論得差不多,荀爽才告訴眾人,同樣的書在雒陽出了三千套,完全一模一樣的。
議論的地點,是荀柔家前庭。
他家沒有伯父荀緄家那麼大的屋子,也就隻能在院子裡。
不過這年頭大家很樸實,非常理解的自帶席墊,鋪在泥地上,就跪坐下來,對招待條件略差,全無怨言。
三千套?就是蔡邕抄一輩子也抄不完,天子得找多少人抄錄?這樣的大事,怎麼一點消息都沒有透出來?
因為,這不是抄的,是印的啊。
至於怎麼印的?
印章是如何使用,這書就是如何印出。
荀柔微笑著為眾人演示。
所以...所以...由於太過震驚,大家甚至一時間反應不過來,這樣的書卷出現,到底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其價幾何?”荀祈問出了關鍵。
“主要是底版木料花費,印得份數越多,其價越便宜,所耗時間也是如此,印的份數越多,每一份所耗時間越短,”荀柔作答,“但雕版會有損害,天子這次隻出三千冊,大概就是這一次雕版隻能印出這麼多。”
這時候人工費是幾乎不算錢的,但雕版的確需要好一點的木頭。
劉宏的書做的太大了,一頁需要很多工時,但若是不小心損害,一整張就都不能用。
但即使如此,半年時間印出整整二萬一千套書,每套都分四五六...十一二卷,也是非常非常可怕的數字。大概就是,能把現存全套七經的總數,直接往上翻一翻。
果然,這樣的規模,除了政府工程,私人絕無法做到。
當荀柔帶著書,給荀衍三位堂兄看時,荀彧問出了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天子要如何處置這些書。”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在2021-06-04 23:58:30~2021-06-06 23:35:16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_← 9瓶;燭魚、獨愛主受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