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依依相彆(1 / 2)

歸家之時,黃河北岸已是銀裝素裹,潁川才飄起初雪。

隨荀柔遊曆的冀州童子少年,除了年紀尚小,此次未跟隨外出的,一半留在並州,一半留在冀州。

留在並州的,以廖化為首,武略更強,留在冀州的,則以內政見長。

至於荀家子弟,則全部帶回家,其工作分配,得問其父母,他不能決定。

此外,荀柔還留下加法、乘法口訣,以及他改編的《三字經》漢代版。。

作為啟蒙讀物,《三字經》的出現,可以說是古代啟蒙教育,裡程碑式的進展,其初作者已不可考,成文後經曆無數飽學之士,不斷改編完善。

其精簡的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同時又涵蓋了豐富的內容,甚至被稱為“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比此時公認最為淺顯的《急就章》,還要簡單易懂,還要容易背誦,還要“急救”。

荀柔尤其讚歎其完美的篇章結構,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段,是勸學為人大道理,“首孝悌,次見聞”段,是天地人間生活常識,“為學者,必有初”段,是各家經典總結,“經子通,讀諸史”段,是曆史係表,“口而誦,心而惟”段,再次以曆史上刻苦學習典故,來激勵學童。

由於時代早,三字經裡許多典故,此時還未生成,不過有了結構框架和句子模式,往裡塞內容並不難,自然,他也夾帶不少“私貨”——

“小學初,當格物,物為先,心相聯”

“格物要,當實踐,他人言,未足信,

考其實,求真理”

“欲言理,求公義,官庶同,眾安定”

“世間事,有正反,正有弊,反有當,

既對立,又相依,取舍間,當揚棄”

再如“一人難,眾則易,星星火,可燎原,螻蟻數,能饋堤”

都是在從並州回冀州的路上改成的。

先前就說,山中道路難行,大家晚上歇得早,正好又還不到睡覺的時候,沒事乾,正好張牛角又向他請教,荀柔一想,一頭羊是趕,一群也是趕,於是就順便開了短期班。

眾人之中,有些一點文化基礎都無,正好三字經朗朗上口,如同歌謠,學起來有趣味,白天趕路不用動腦,他正好編排句子,大家沒事也唱一唱,加深記憶。到晚上吃過飯,篝火一升再次開講。

“人之為學,乃是明理,明理之用,是知可為不可為,”上馬車前,荀柔最後向張牛角交代,“如今六城修備,百姓安定,日後必然更多流民百姓,聞名而至,人越多,若想治之,就越難,當學河川導流水,非涓滴之水治之,而是令百姓明白道理,能辯道理,知道自己當如何,為何要如此,唯此方可避亂。”

這理論,若是讓許多士大夫嗤之以鼻,畢竟小民當順,能聽命足以牧之,要讓眾人都明理、知所為,那豈能做到。

不過,張牛角不清楚,所以鄭重點頭答應。

“公子,不知何時再來。”他拉住馬車轡韁,目光切切望向登車的荀柔,“我還有許多疑問,想向公子請教。”

在他身後相從有許多百姓。

有些是先前剛來,四處巡覽時所見過百姓,有些是他曾親自斷過案的百姓,更多人先前未曾見過荀柔,也根本不知他姓名,卻隻因聽說此地安定生活,俱是公子所計,趕來相送嗯可能也未必全是感恩群眾

左邊青衣少女拋來的幾顆板栗,右邊束髻女子丟來的一朵蘑菇,荀柔左右躲避,飛快坐進車裡,這才稍覺安全。就在這時候,一條鹹魚從車窗飄入,準確的落在他衣擺前。

真是民風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