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8 章 會試(2 / 2)

夜色淡去,天光方明。

謝拾循著生物鐘醒來,先是不緊不慢收拾好被褥,將兩塊木板組裝的床板重新拆分成桌椅,又用完簡單的餐食,便靜待考官散題,堪稱氣定神閒。

目光無意識向外一瞥,他不由一怔。

為防考生作弊,號舍的“門”向來是無遮無攔的,故而門外把守的軍衛可以輕而易舉看到號舍內的動靜,相對的,謝拾稍稍抬頭,亦能看見這位特殊的“監考官℡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目光相撞之際,謝拾隻覺得對方的眼神尤為古怪,其中似乎蘊含著某種難以言喻的“欽佩”。若說其人是謝拾的崇拜者,昨夜初入場時似乎並非如此罷?

謝拾丈一和尚摸不著頭腦。

此地唯一能分享他困惑的隻有一隻胖狸貓,不料胖狸貓聽了他的疑惑卻樂不可支。

謝拾滿頭問號,越冒越多。

大概是擔心宿主帶著滿腔的疑惑考試容易分心,胖狸貓笑過之後,將昨晚發生的插曲一五一十道來,末了它猜測道:[大概是宿主的表現容易引人誤會罷?]

“造就誤會的罪魁禍首是誰啊……”

謝拾哭笑不得地吐槽一句,並無責怪之意。畢竟胖狸貓的出發點是為了讓他好好休息,而他也的確獲得了一夜的安眠。

不及多想,考官已然散題。

關於考試的試題內容與順序,會試與鄉試完全一致。都是首場考四書五經,次場考論、判、詔、誥、表,第二場考策論。

四書題四選二,五經題隻做本經二道。謝拾第一時間埋首在草紙上抄錄起題目來。

隻見四道四書題分彆是:

《論語》: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四句

《孟子》:

天下大悅鹹以正無缺

《大學》: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忠信以得之

《中庸》:

明乎郊社之理二句

謝拾從第一道論語題開始做起。

此題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完整的四句是:【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這一篇的內容大概是,孔子的兩名學生子有與子路去見孔子,告知他“執掌魯國國政的季氏將要討伐名為顓臾的小國”,孔子立刻生氣地責備弟子:顓臾是先王所封,本是守衛社稷之臣,且本就在魯國境內,是魯國附屬國,故而“何以伐為”?

子有隻能以“他們雖不願為之,奈何季氏非要如此”的理由,無奈地回應孔子。

迎來的是孔子更進一步的詰問,明麵上是指責兩個弟子為虎作倀、長惡之罪,實則暗暗指責季氏損魯國公室而強季氏私門。

此篇結合春秋史書來看很好理解。當時魯國公室衰弱,季氏、孟孫氏、叔孫氏二家強橫,四分公室。季氏甚至出過連續

二代執政,以至於許多魯國人不知魯國國君而隻知季氏。

顓臾作為忠於魯國公室的附屬國,季氏卻無故而伐之,其不臣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故而孔子才會對弟子大加斥責,並非迂腐地反對一切戰爭,須知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孔子都是大為稱許的。他反對的是於國於民皆無益,隻對權臣有益,不占道義反而削弱魯國公室的戰爭。

明曉聖人之意,如何作答自然胸有成竹。謝拾破題向來簡單直白,當下作答:“聖人於大夫之伐國而曆據理以斥其非也!”

“蓋兵以義動,始無惡於伐也。”自古以來都講究師出有名,否則便是侵略之惡行。破題之後,謝拾一句話承題,而後順勢起講,如飛流直下,“顓臾封於魯,國於魯,臣於魯,則季氏安得而伐之哉?”

一篇氣勢非凡的議論文逐漸在他筆下成型,從不同角度對季氏之舉予以批判,重點落在季氏無罪而伐人之國,上得罪於先王,下得罪於魯國國民,可謂不仁不智也!

至於子有(冉求)?要麼蠢到不明白季氏的目的,此為不智;要麼明知而為之,此為不仁。隻想問一句,事情不見得辦成,已追隨季氏置身“大逆不道”之地,圖什麼呢?

通篇議論至最後,謝拾用評價子有(冉求)的一句話收結:“……謀未必就,而身已於大逆矣,求也何為哉?”

至此,第一篇四書文作罷。

謝拾對自己的發揮很是滿意。

他擱下筆,在狹小的號舍中舒展四肢。練習不了五禽戲,隻能如此將就一一。

興頭正好,他“乘勝追擊”,對第一題下手。

此題是從《孟子·滕文公下》此章中摘出來的,彼此並非上下連貫的一句話。

原文乃是歌功頌德之言:

【“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二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鹹以正無缺。’”】

周公輔佐武王平定四方,天下大悅。《尚書》讚頌文王之謀,武王之功,他們啟迪後人遵行王道,儘善儘美而無絲毫虧缺。

隻看下麵一段,《尚書》歌頌的是文王、武王之聖德功業,與周公沒有任何關係。

實則不然。

若非周公製定禮樂,何來周朝數百年天下,文王武王之道何以發揚光大?既然如此,豈可隻頌文武之德,而忘周公之功?

明悟此中關竅,製藝信手拈來。

謝拾洋洋灑灑做完第一題,渾然不覺疲累,反而愈發神采奕奕,恰如運動員經曆過一番適度熱身,狀態因而攀升至完滿;又像是酒至酣時,神遊物外,無窮的靈感噴薄而出。

此時隻剩最後一篇書義。

他提起筆來,一揮而就。!,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