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第 158 章(1 / 2)

周府很大,聽聞這些荊州學子來到鄴縣還沒有住處後,周公旦便邀他們在周府住下。

王謙之等人欣喜不已,自然不會拒絕。之後幾日,他們便時常前來拜見周公旦,還會拿著書請周公旦指教他們一些題。

等他們與周公旦熟悉了一些後,王謙之便問了一些有關於科舉的疑惑,大人,不知道這體測’又是什麼”

元裡頒布的科舉雖是考生自由報考,但並非沒有要求,考生要在考試之後,接受聞國政府安排的“體測”檢查。

“體測”裡包含了體檢,元裡會先派疾醫為考生檢查身體,如有心臟病、哮喘、傳染病等疾病的學子不能參與科舉。

體檢之後就是體測,元裡安排的體測很簡單,就是跑步。體測的標準也很低,隻要是常人便能完成的程度。

如果沒有完成,那一樣也無法參與科舉。

元裡將後世的方法拿了過來,這麼做的原因也很簡單,元裡需要的是身體健康、能深入基層做事,能長年做官而非隻做個一兩年身體便熬壞了的實用型官員。

元裡這次至少會收入六百名官員,這六百名官員絕大部分都要深入各地郡縣之中成為基層官吏。這是一件耗費身心的事,如果連體測都過不了,他們也承受不來這樣辛勞的工作。白白占了科舉的一個名額,最後卻什麼都做不到,要麼撐不住幾年,要麼被耗死在官位之上,這圖什麼?

元裡提出體測時,也有人擔憂,怕無法通過體測被淘汰的學子之中有身具大才的人。但元裡卻不為所動。

他並不在乎被淘汰的人裡有沒有大才,因為深入基層之中的官吏並不需要大才,他們隻需要一個良好的身體,普通的智商,以及管理手段便可。

天底下哪來那麼多大才呢?一個政府的運作,最多的是默默無聞的官吏人員。即便是真有淘汰的大才,元裡錯過了也並不覺得可惜,因為他的身邊已經有許多大才了。

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無論是錯過誰,對元裡、對聞國來說都沒有影響。

如果真的有身體虛弱到無法通過常人便能通過的體測的大才,這大才的身體情況可想而知。他能活幾年都無人敢保證,這樣身體不好的人,他又能做什麼事?在他有限的生命中,難道元裡當真讓他在官位上不斷忙碌,讓他彈精竭慮,強撐起虛弱的身體去處理公文,為自己辦事嗎?

或許很冷酷,也或許會令身體不好的學子覺得不公,但元裡秉持著對自己的部下負責也對他人負責的想法,他堅持要這麼做。

這一次的科舉是天下首次出現,元裡必須打下一個很好的奠基。他要讓學子們開始注重身體素質,隻有身體好了,他們才能做更多的事,實現更多的抱負。

萬萬不能慢慢變成後世那樣萬般皆下品,隻有讀書高的趨向。為了讀書,學子們一個個便忽略了身體上的健康。

他的部下們理解他。

看似無情,實則是對百姓、對身體虛弱的學子都好的處理辦法,元裡的屬官當真是太忙了,有太多事要乾了。主公如今步步走得太快,他們做臣子的也要步緊追,若是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到兩三年便死去,於主公於他們甚至於這個官員治下的百姓都是一場噩耗。

周公旦將其解釋給了王謙之等人聽,幾個學子頓時鬆了一口氣。

這年頭的學子還沒有後世科舉盛行時隻懂得讀書的學子體弱,士人子弟需要學習許多東西,騎馬射箭乃是基本,若是出身好些的,君子六藝也要各個精通。哪怕是寒門子弟也從來不是埋頭讀書的類型,因為他們也沒有這麼多書可以讀,他們想要求學,就需要用雙腳走上許多地方,要吃許多的苦,就如同郭茂一般遊遍了天下數地才有如今的學識。

這體測能淘汰下來的也隻有本身底子就弱、平日裡也不太顧忌身體的人,抑或者是服用五石散過多的人了。

十日後,這些學子們便進行了一次體測。

他們體測的時候,元裡也過去看了。

看到某些跑完步後臉色發白氣喘籲籲的學子們,還有一些一跑完就腿軟地摔到在地的學子,元裡搖頭歎氣,在心裡將每年組織官員體檢一事拎了出來。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元裡以後也不能強求官員鍛煉身體,但每年一次的體檢是不能少了。

體測結束之後,淘汰的學子並不多。即便是身體虛弱的學子也用儘了全力,咬牙通過了這次體測。

之後再過十日,便是科舉考試的日子。

眾人還大著膽子去問了周公旦,想要周公旦同他們說一說科舉該注意什麼,大致又會考些什麼內容。

周公旦眉頭一挑,“你們想要讓我徇私枉法,將題目先給你們嗎?”

其他幾人露出了猶豫神色,王謙之立刻拒絕道∶“不,大人,我們沒有這個意思。學生們隻是想要知道,科舉會考經文、儒家經典、詩文辭賦這些嗎?”

王謙之知道,私自泄露題目屬於大事,不管周公旦會不會告訴他們,他們都不應該升起這樣的想法。王謙之也不屑用這種方法來謀個好排名,聞公選擇以學識分高低,明顯是個注重公平的人,那王謙之就要公平地展露自己的能力。

周公旦麵露讚賞之色,“即便你們問我,我也沒有題目給你們,因為主公也沒有同我說將會考些什麼。我唯一能告訴你們的,便是這些題目都是由主公親自出的。”

但這件事顯然是眾所周知的事。

眾人失望地歎口氣,老老實實地給周公旦行了禮,繼續回房看書。唯有王謙之的麵上露出了一抹了悟神色。

周公旦看著他們的背影,好笑著搖搖頭,感歎十足地道∶“年輕人啊。”

+

接下來的幾日,徐康等人便發現王謙之變得有些奇怪了。他不再看儒家經典,也不再看各種經文注釋,而是在水利、農事甚至算術上下起了功夫。

他們實在好奇,就問了王謙之∶“馬上就是科考了,王兄,你怎麼反而看起這些東西了?”

王謙之放下手中的書,看向他們,含蓄地道∶“這次科考所考的內容都是聞公親自來的。”眾人不解,“是這樣沒錯,有何不對嗎?”

王謙之歎了口氣,”你們可聽聞過聞公的事跡”

“自然知道,”徐康道,“他是歐陽廷的學生,是名滿天下的名士,熟讀經文和儒家經典。若是他出題,自然也應當都是這些題。”

王謙之卻搖了搖頭,“聞公雖然是歐陽大儒的弟子,但他和歐陽大人都是十分務實的人。聞公曾用幾道算術題便收服了崔玄之子崔言,與崔言成了至交好友,可見聞公也是精通算學甚至喜愛算學的人。自聞公來到幽州,就不斷興修水利,動用了屯田之策,便能看出聞公也是重視水利和農事的人。此番前來趕赴科舉的人中寒門子弟良多,若是聞公單考儒家經典或是經文,這些寒門子弟不就全軍覆沒了?我想這不是聞公願意看到的局麵,如果由聞公出題,有關經文的題目必定不會很多,而關於國策、水利農事甚至是經世濟民——畢竟聞公同許多商戶都曾做過生意————這類的策論,應當會有良多。

他說完,眾人便恍然大悟,連忙放下手裡的書,也著急得地看起了其他雜書。

K

如王謙之所想的一樣,元裡確實沒有準備多少經文儒學題目,大多數都是務實的策論題和算術題。

他並不需要滿口儒學道理實則卻五穀不識的書呆子,而是需要能切切實實有本領有實力、能為他治理天下的腳踏實地的人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