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1 / 2)

第18章

始皇嗆了一口茶水:“怎麼,章邯沒給你人嗎?”

這鹹陽中人的動態都在他的掌握之下,他自然很清楚這些日子楚昭都見了誰。

沒插手不過是因為他們沒做任何出格的事,他也不是很在乎罷了。

楚昭對於這點也心知肚明,她也不怕始皇覺得她勾結朝臣。

彆說始皇早放話允許她爭,就是沒有,他也很難因此對她這一個五歲的小女兒生出忌憚。

縱觀史書,楚昭早就發現了一個規律:

除了朱重八和他大兒子朱標,那麼多太子都沒有好下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

他們的爹都活得太長了!

當皇帝的在年富力強之時,麵對十幾二十歲的兒子,可以將人視作繼承人,毫無保留地寵愛教導。

但當他們自己活到了六七十歲,兒子也活到了三四十歲,他們的心態就很難不發生變化。

正如清朝康熙太子胤礽的那句話“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注1)。

當爹的就很難不心裡犯嘀咕,你是不是早就盼著把朕踹了自己當家做主。

於是這時候再看兒子,那就不是親親小寶貝了,而是隨時可能威脅狼王地位的新頭狼。

這種若有似無的危險感非常致命,因為他不會明說你做錯了什麼事,他隻會對你越來越挑剔和苛刻。

最後你表現賢能,他會覺得你勾結朝臣所圖甚大;你表現無能,他會覺得什麼廢物也配當太子?

朝臣對於太子又往往是極為苛刻的,他們罵皇帝得收著點力,罵太子從來不用。

反正罵完得的都是直言敢諫的好名聲。

幾方麵要素一結合,那些等了幾十年沒能接班的太子很難不出心理問題。

尤其父親越是能乾,兒子心態越容易崩。

畢竟大多數人連“菀菀類卿”都受不了,誰又受得了被一群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在你耳邊叨叨“菀菀不類卿”。

啊不,是“子不肖父”。

楚昭光是想想就覺得,慘,真是太慘了。

幸好她隻有五歲。

“章邯給的是他章邯給的。”

“父皇給的那可是父皇給的啊!”

“您給的人才質量是他章邯比得上的嗎?”

楚昭振振有詞,她從胡亥那裡悟出了一個道理——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感情都是有沉沒成本的。

一個從來不用操心,自己風吹日曬就能長大的孩子。

在父母心中的分量,很難比得上處處闖禍□□心慣了的孩子。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父親都比不上母親疼孩子。

沒有十月懷胎的辛苦,也沒有換奶瓶尿布帶大的習慣成自然。

萬一還沒有缺少子女時的物以稀為貴,那真就是有血緣的陌生人了。

她跟始皇目前的關係差不多就是這樣。

所以她必須要從現在開始,從不起眼的小事開始,讓這個新爹習慣被她索取,習慣為她操心付出。

“……”始皇沉默了。

六國被滅都已經五年了,有心助秦的人早八百年就來鹹陽自薦上崗了。

現在那些沒在鹹陽的人還能是什麼成分?

不是掛念六國的死忠,就是覺得秦國這一套不行,該用他們家學說的老頑固。

始皇也有自己的脾氣:

又不是什麼經天緯地的大才,他們看不上大秦,大秦還看不上他們了呢,哼。

“朝中學諸子百家的人本就不少,予你一份調令,要誰相助自己去尋吧。”

“父皇,這不一樣。”

“何處不一樣?”

“父皇有沒有想過秦朝眼下最大的危機在何處?”

“何處?”始皇有點好奇了。

此前天幕那一段,他聽出了幾個要素,民力耗竭、朝中混亂。

眼下他穩坐朝中,何來混亂?

北原還沒打、長城還沒修、阿房宮也還沒開始建,又何來民力耗竭?

這個小閨女兒又看出了何處的不足?

“大秦在十年內以一國統七國之土地,忠心可靠的官吏數量能達到曾經的七倍嗎。”

“心向秦國的讀書人數量有那麼多嗎?”

“這些讀書人能上一來就當縣鄉裡的長官嗎?”

“如果不能,那底層的黔首在聽誰說的話?是大秦擠出來的一兩個縣令都尉,還是六國遺留的地方豪強?”

秦朝擴張的太快了,對於打下的土地並沒能很好地消化掉。

始皇此前也不是沒有注意到過這個問題,所以他早幾年前就下過令,遷移十二萬戶地方豪強入鹹陽。

彼時秦國總人口約在兩千多萬,按商鞅時起的規矩,父子兄弟必須分戶,那麼一戶五人左右,全國不過四五百萬戶上下。

相當於全國每三四十戶人家裡就得遷走一戶到都城。

這手筆不能說不大。

但顯然,能維持的效果有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