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第 115 章(2 / 2)

晏國的會試向來由四位主考官主持,隻是這考官也分正副、職權大小,而今年位高權重的一位便是右丞相——宋元洲。

凡是重要事宜皆要右丞相過了目,點頭了才算數,其餘幾位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從旁協助,另增十幾名翰林充當同考官。

其餘諸如彌封、謄錄、校對、閱卷、填榜等手續,與陸知杭在北川路參考的鄉試一般無二,隻不過會試考的乃是三場,分彆在初九、十二、十五開考。

“陽平,切莫小覷,答卷時需得專心致誌,想清楚了再落筆,萬萬不能汙了卷麵……”阮原掀開馬車的簾布,臨去前不忘了叮囑幾句。

“伯父,陽平記下了,大事麵前定不會有玩笑心態。”阮陽平正了正臉色,認真道。

阮原對他這態度甚為滿意,點頭就讓馬夫駕車離去了,留下三人在浩大的人群中,等著搜身入考場。

“得入考場了,和玉。”陸知杭聽著前方鬨鬨哄哄的一片,輕聲提醒。

“不急,等師父到裡頭了,我再走。”宋和玉搖了搖頭,目不轉睛地盯著陸知杭瞧。

幾人又閒扯了幾句,很快就輪到陸知杭了。

許是會試太過重要,他一路上檢查過好幾次的考籃,排著隊馬上就要搜身了,也不忘了再看一眼,確定無誤才放下心來。

他的盛姑娘,原以為是在江南才不曾相見,沒想到是在晏都,而他卻連對方的身份都不知。

陸知杭跟隨著前人,把官府發下來的蠟燭放在考籃裡,沒了旁人在耳邊念叨,就止不住地想起了那抹纖細高挑的身影。

哪怕是晏都的貢院,這單間還是破落得一般無二,長五尺,寬四尺,高度堪堪一人高,坐在裡邊都覺得呼吸不暢,逼仄煩悶與牢房無異。

好在,陸知杭算得上是身經百戰之人,在江南就模擬過無數次惡劣環境,與院試相比,晏都的貢院甚至稱得上獨具一格。

至少不用擔心卷子寫到一半,頭頂漏雨等問題。

到了會試的規模,人員設備都是晏國科考中僅此於殿試的配備,他沒閉目休息多久,卷子就下發了下來。

照例看過題後,陸知杭直接淩亂了。

晏國科舉題目除時文策問外,其餘皆是從四書五經中出題,而這題又分大題和小題。

大題多是四書五經中完整的單句,甚至是以全章來出題,對於應考的學子而言,自然是輕鬆不少,隻因這題目至少是完整的。

他手中的卷子所出的第一道題就是出自論語的一道大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稱得上中規中矩,隻需在理解題意中歌頌聖賢的功績,順道讚揚當朝皇帝,總出不了錯。

而小題多割裂經義、街首斷尾的題意極不明確,單單從題目中就要發散良多,牽連甚廣,就連題意都悟不出,談何作答。

一連幾道題下來,看得陸知杭胸有成竹,早就在腦子裡打好了腹稿,甚至因一連幾個月與宋和玉的接觸,對主考官宋元洲的喜好極為了解,對自己能否考中貢士信心大增。

正當陸知杭以為此次會試有驚無險時,他就看見了最底下的一道題目,倒不是有多晦澀難懂,換作方才啟蒙的人來看,還會以為這是道簡單明了的題。

陸知杭如濃墨般的長眉微微蹙起,他覆著薄繭的指腹拂過紙麵,在最後一道題目上停頓良久。

隻見這平整光滑的卷麵上,乾淨利落的寫了一個字——二。

“二?”陸知杭端詳這字半響,悟不出個所以然來。

題目自然是從四書五經中出的,毫無疑問,這是一道題意難明的小題,不能單單從這一個字作答,而是要聯係上下文,審題過後才能根據自己揣測寫好文章。

“會試都出這等怪題嗎?”陸知杭揉了揉額角,有些被困住了。

一般越是高規格的考試,題目反而越少出現怪題,如第一道從四書中出的大題,中規中矩占大多數。

猶記得,先皇時期,就有一位知縣酷愛出些刁鑽怪異的截搭題,在其治下的學子可謂是苦不堪言,年年如此後,便引起了民憤,直接被摘去了烏紗帽。

自那以後,敢出怪題的人都少了許多,就是出也不會出得這般頻繁。

陸知杭暫時沒個頭緒,就隻好提筆先把早已打好腹稿的題寫在了草稿紙上。

精致工整的字逐漸浮於紙麵,陸知杭略加修改後才謄抄在卷子上,聚精會神下,再回過神來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