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修橋(1 / 2)

南北雜貨 報紙糊牆 6463 字 6個月前

身在長安的阿普寫信給羅用,說他們還要在長安城待上一段時間,待到長安城中今年這一茬紅薯成熟之後,才會擇日啟程,回往河西。

羅用給他回信,對他說他們的族人在常樂縣生活得很好,這邊的事情有他照料,讓阿普不用操心。

另外,羅用還讓他見一見阿枝,若是阿枝有意想來河西,那他們到時候啟程回河西的時候,便把阿枝也帶過來。

衡致與阿枝二人年歲俱都不小了,早前衡致來常樂縣這邊找羅用的時候,也沒料到自己在這裡一待就是這般久。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似是還要在這裡待上幾年。唐院長對他們說過,聖人有意經略西域,將羅用放在這常樂縣,便是這個用意,一時應是不會讓他回京。

衡致這個人就是個工作狂,一天一天地悶在作坊裡乾活,他也不覺無趣。

亦有那不錯的女子中意他的人品出身,常常尋了機會與他攀談,衡致非但不動心,還有一些不耐煩,總覺得自己是在這些無謂的交談之中虛度了光陰。

就是這麼一個棒槌,對阿枝倒是喜歡得緊,羅用與他說這個事的時候,還一臉靦腆做那羞澀模樣。

不過他也說了,阿枝若是願來那自然好,她若是不願來,便也不要勉強,畢竟這河西之地,比不得長安城繁華熱鬨,再加上路途遙遠,行路艱難。

師徒二人剛剛說過這個話題沒幾日,高昌城那邊的郭孝恪便譴人過來,言是他們在鋪設從高昌到敦煌的那一條木軌道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請羅用這些弟子們相幫。

他們遇到的那個難題,羅用早前便聽唐儉等人提起過,那地方有一條比較寬的峽穀,又比較深,填也填不平,繞也繞不過去,若是要在上麵架橋,難度也很大。

這一次郭孝恪的人找過來,羅用那幾名弟子便乘坐木軌馬車過去實地考察了一番,回來以後商議數日,畫了一堆草圖,又大致計算了一下成本,最後給郭孝恪做了一個報價單,讓他的手下帶回去。

幾日後,身在高昌城的郭孝恪收到這份報價單,打開來一看,當時那眼睛便瞪得像銅鈴那般大!

那棺材板兒這是存心要坑他呢吧!就那一小段路,需得花費這多錢帛?還有這最後一條,“紅薯三擔”是什麼鬼?瞅這字跡,莫不是唐儉那老匹夫自己加上去的?

氣歸氣,這路該修還得修,誰叫他手底下的人自己搞不定呢。

想想他這些年下來,自打當年跟隨當今聖人攻打東都洛陽之後,近來這些年,便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

早前在長安城,就連那剛剛降唐沒幾年的阿史那都不願與他為伍,就連薛萬徹那棒槌都比他風光,這回好不容易爭得了這個安西都護來當,他也是立功心切。

奈何突厥那幫孫子說了要打要打,偏偏又沒有打過來,害他坐在這高昌城裡左等右等,硬是沒仗可打。

還好今年運氣不錯,攬了個送人去長安城獻糧種的活計,也算是在皇帝麵前小小露了一回臉。

不過皇帝之所以派他來河西,可不是為了弄糧食的,他要的是疆域的擴張,要的是西域的大片土地,郭孝恪心裡很清楚這一點。

不過眼下橫豎就是無仗可打,西域那些小國好好的,他也不能突然帶著大軍就打過去,師出無名啊,現在他能做的,就是好好操練軍隊,好好搞基建了。

這條木軌道肯定得修,中間那條大溝再燒錢,該填還得填,錢帛不夠,便拿些金器去抵,橫豎將來隻要有了戰功,這些身外之物肯定還會再有。

@無限好文,儘在晉江文學城

事實上這回郭孝恪還真是冤枉了羅用,這份報價單羅用雖也看過,但他並沒有在上麵做過什麼手腳,實打實就是他的弟子們經過計算以後得出的一個合理報價。

最後那個“紅薯三擔”,確實也是唐儉硬要加上去的,不關羅用什麼事啊,唐大夫哪裡又是肯吃虧的人,上回在高昌城的那點事兒他可都還記著呢。

再說修橋這種事,要麼距離短,在上邊橫上幾根木頭便過去了,要麼高度小,在下麵搭上支架,一截一截慢慢修過去便是。

這回這個,可是在峽穀上修橋,寬度四丈有餘,深十餘丈。距離又遠,高度又大,憑空要修個大橋過去,哪有那麼容易。

郭孝恪這個沒搞過工程的,還當羅用的那些弟子們有的是技術,這個難題擱他們這裡也就是小菜一碟呢。

這人也很光棍,也不派個人跟羅用那些弟子們議個價,或者是先給個定金什麼的,直接就令人把修橋所需的錢帛金器全都給他們送了過來,銅鐵金銀加上絹帛,運來不少。

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了,錢我已經給了,這個橋要是不能好好給我修出來,到時候你們自己看著辦。

“嘖,要麼說瓦崗寨出身的都是土匪頭子呢。”唐大人手裡拿著一張寫著“紅薯三擔”的欠條,如此評價道。

待到今年紅薯收獲的季節,他還得拿著這張欠條再跑一趟高昌城,尋那郭孝恪要紅薯去,那老小子到時候可彆跟他耍賴才好。

另一邊,郭孝恪令人將那些錢帛金銀送走之後,就瞪著眼睛坐在家裡等消息。

隔幾日,他手底下有人來報,言是羅用那些弟子在那峽穀兩邊,各搭了一個棚子,像是馬上就要開始施工了。郭孝恪聽聞了,心中稍稍滿意,這行動速度還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