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1 / 2)

“什麼變革?”

朱瞻基為後世人言語間透露出的信息量心中隱隱發顫:為什麼對於傳統以來一直不被重視的商人,天幕卻反其道而行,說要用正確的思想進行引導?

它為什麼不認可那些商人轉而去從事相對正經的“本業”,反倒可惜他們沒有進一步發展“末業”?

天幕分明之前在講漢朝孝景皇帝的時候,也在大力肯定著他重本抑末的措施啊!

可為什麼,為什麼到了他們明朝……

它說的變革,是要變革什麼呢?

宣德皇帝帶著對未知的惶惑與困擾,目光移向底下神色各異的朝臣。

“土壤的改良,種子的選擇,技術的改進?”

朱元璋重複著天幕給出的三個例子,出身社會底層的淮右布衣自然不難聯想到這些都與農業有關,應該都有利於糧食產量的增加。

可是令他震撼的是,後世人竟然認為這是商人該去解決的問題?

“怎麼可能呢?為什麼呢……”

老朱有些艱難地喃喃低語。

這毫無疑問是堪稱離經易道的想法,簡直顛覆性地,要把朱元璋所有的固有認識打碎。

朱棣倒是結合自己往日見過的那些富商,品味出幾分味道來了:“爹,後世人說這些是商業性的問題,不等於是一定要商人去做的啊。”

“商業性,也就是說,是跟商人行商性質差不多的問題。而商人最大的特質就是重利,為了利益他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鋌而走險也不為過。”

“所以……”他慢慢地理順自己的思路,感覺隨著這一點被後世人點破,腦海中被拓寬了不少的方向。

“這三件事,如果辦成了都是有利可圖的。而商人為了賺取利益,會努力去向更高的方向發展。”

“說到底,”他給這件事下了最後的定義,“無非驅之以利。”

朱元璋懂了,老而彌精的洪武皇帝稍一眯眼,眼底閃過一道精光。

“這三件事想要做成,肯定需要不小的財富。”

他篤定地說道:“百姓肯定想要種出更多的糧食,但他們沒有那個本錢去辦成這些事。”

隻有商人,如果有足夠的利益在前方誘導他們,為了能夠攫取更大的利益,他們將有足夠的財富與動力去完成這個想法。

但是嘛——“那咱們又不一定需要商人來主導這件事情。”

父子倆四目相對,明白了對方想到了一起去了:

這什麼什麼技術的改進,讓朝廷來做不行嗎?

【經濟的話題說到這裡,我們來進入軍事部分。

軍事部分其實講起來也會很短。因為景泰其實主要就乾了一件事,但很詭異地卻成為了他所有措施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舉措,被時人稱為“雖未能如祖宗之舊,要以救弊舉廢,振弱為強,斯亦有足觀者矣。”

在之後百年的時間裡麵,雖然屢有廢止或者更

改,但到底對明朝的發展起到了正麵的作用。

——團營製】

於謙的目光一下子顯得更為專注起來,而景泰也跟著明悟:這應該是後來,於卿將他的團營訓練的舉措最終完善成製度了。

於卿果然是他的賢臣能臣啊!

朱祁鈺大為感歎。

【團營製的前身,其實是朱棣所設立的京軍三大營,即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五軍營以步兵為主,三千營以騎兵居多,而最為人熟知的神機營,就是主打火銃和火炮的武器部隊。

他們在具體作戰之時相互配合,往往布局嚴密且形成一股強大陣勢,無愧是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在明朝前期曆史立下了赫赫功勞。

然而,三大營的本身也是存在著弊端的。這份弊端在朱棣、朱瞻基這兩個都能親身上陣的皇帝身上還並不明顯,但到了堡宗時期卻暴露無遺。

那就是因為分開訓練,三大營之間平時接觸較少甚至互不相識。軍隊的調動十分困難,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也很生疏,某種意義上甚至都有點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宋味了。】

朱元璋又快被氣著了:雖然咱說過繼承宋的法統,但這好像並不意味著咱想咱的明朝成為下一個宋朝啊!

他惱火的目光這下是堅定地鎖住朱棣了——之前彆的事情,大多跟他還沒什麼直接的關係。老朱就算生氣,到底也沒真動起手來。

可這三大營就是真真正正從朱棣手上產生的了。

而朱棣此時卻沒感覺到老爹的遷怒,他滿腦子都放在三大營內部的結構上:

神機營?為什麼神機營會最出名?

後世人難道覺得火銃火炮這些的武器才是正確的發展路徑嗎?

他這邊低著頭思索,那邊朱元璋也不多跟他客氣:其實是實在憋了太多的火氣了,想壓製一下都困難。

“老四!”

——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問我怎麼了?你未來設那三大營的時候,怎麼就不多為子孫後代考慮考慮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