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一本兩拍與劇集新計劃(1 / 2)

630shu ,最快更新好萊塢傳奇導演最新章節!

“隨便坐。梅斯,兩杯咖啡。”

萊曼麵帶笑容的招手示意魯尼爾、沃雷克坐下。

咖啡倒來,梅斯湊過來低聲提醒另一件事:“老板,剛剛萬d影視那邊有電話過來,說後天他們就要召開記者會披露交易……”

“好,我知道了,幫我肯定回複。”

哈,好萊塢又要變天了。

坐在對麵的魯尼爾看著麵前的大老板突然有些百般滋味在心頭的神情,一時有些拿捏不住。

不就立項一部帶有反抗意義的電影嗎,這是咋了?

瞥了下旁邊的沃雷克,發現對方正襟危坐,完全沒看這邊——你也太怕了吧。

“boss好。”魯尼爾見梅斯出去,擠笑道。

“老板好。”沃雷克趕緊跟上。

萊曼微微頷首,消化完這個很重大且對曼恩傳媒有所利好的訊息後,很快回過心思,把目光方到了有些拘謹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編劇作者身上。

對方的才華,他是十分認可的。

想想看,一部直指藥監醜惡規則,把一個小生捧成影帝的劇本,怎麼會是庸才?雖困頓過,但被人挖掘賞識,一遇風雲便化龍本身也代表劇本底子好,隻不過之前的商業價值和投資風險沒得到一些人的認可。

畢竟,奧斯卡是有很多沒那麼公平的機製,但能入圍,其實已經代表了一種承認,這一點,主委會還算做得不錯,有認真篩選……

“不用太拘束,大家隻是就創作聊聊。”

微微一笑讓人如沐春風,“你也不是外人,我就不整那些虛的了。

我是聽魯尼爾推薦,才翻閱了你的那個劇本。

我的第一感覺,是很不錯,很有人文關懷和社會意義,這很好。

但平心而論,我不可能給它開出很高的投資,你也清楚,你想透過它表達的那些道理,不會贏得大眾的歡心,它注定是個小眾產物。”

萊曼很客觀的評價著,一邊說,一邊觀察著沃雷克。

沃雷克遇到過那麼多次的拒絕,心境已經比較強大了,而且萊曼其實也沒說錯,很多製片廠或者導演看完它的劇本,都是認可它的創作,懷疑它的產出。

大環境就是如此嗎,文藝片就是賣不過娛樂片,不承認也沒辦法。

此時萊曼這麼說,他也談道:“我一開始創作它的時候,就是在一份雜誌上看了那個牛仔的報道心有感觸寫的,我就是想寫一個患了艾滋,卻活得更像一個硬漢牛仔的人的故事,沒想太多其他的,投資預算方麵,能拍出它就好了,成績可能不太好,我……”

有些話他說不出口,或者說好不容易有人願意立項,哪怕他明明心裡很想把它拍好——想達成這一點,沒錢可不行,但也隻是沉默。

萊曼瞧著他這般,好笑道:“你誤會我了。我也是電影人,也有自己的情懷。

在我看來,電影要產出相應回報,正向的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肯定沒錯,但一點追求都沒有,也絕不可取。

我剛剛的意思是,我們都清楚這個項目花費太高,會在本就很難有盈利的情況下,加重支出,所以我打算看齊《撞車》,你知道《撞車》吧?”

“嗯。”沃雷克點頭。

《撞車》,06年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一部用巧妙的電影語言深刻分析了美國社會階層與種族關係的佳作,單從方向上看,跟《達拉斯買家俱樂部》有相似之處。

萊曼拿出劇本,敲敲桌子,“那部電影在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後,運作出了全球近8000萬的產出,我們如果要投拍這部電影,肯定也是希望它能衝獎,出名了,才更有可能讓觀眾願意看它,按這個等級來算,《撞車》因為不被人看好隻花了600萬,我的話,是願意拿出3000萬的。說白了,我願意為這個項目承擔這麼一筆開支,再多,就超出我的心理預算了,你的意思呢?”

什麼叫“峰回路轉”?

沃雷克聽著的這些就是,前麵又是舉例《撞車》,又是分析《俱樂部》的題材受眾不會很廣,他還以為老萊曼隻是想投點錢打發了這個項目,沒想到,最後竟然開出了3000萬經費預算。

3000萬什麼概念,一部比較上檔次的商業片也就這個級彆了,而奧斯卡包括國際三大電影節的大部分參獎文藝類電影,都達不到這個數字,對他本人來說,他最開始想的也不過是1000萬就ok——

他算過,請幾個實力派影星,去德州取景,4、50天的拍攝時間,1000萬精打細算一下肯定是夠的,但如果有3000萬,整個劇組的班底和人員組成隻會更好。

去過工會就知道了,是1000萬的劇組更吸引人,還是3000萬的劇組更吸引人才加盟,這根本不用比。

這一刻,沃雷克的情緒那叫一個起伏,被萊曼“逗”壞了。

確實是起了點逗樂的意思。

萊曼早就有拍攝計劃,故意說得曲折一點,無非是堅定沃雷克的心,讓他對公司感恩,不至於說到時候《俱樂部》贏得大獎的青睞,心就飄了。

他是知道這種陡然的名聲不是每個人都能沉住氣,隻能說是提前打預防針,讓他對公司的觀感更好。

一點管理心機,無需多言。

反正,這一番講話滿滿的提攜胸懷。

想想,這也很符合,萊曼一路走來,確實是真的願意讓利,願意提攜新人嗎。

紮導、溫子仁、諾蘭包括現在的弗朗西斯-勞倫斯和漫威捧出的大導,這些人無一不是在他手下邁過了a類商業大片的門檻,就更彆提那些其他的幕後工作者了。

彆以為這很容易,過去的好萊塢,大部分人都是從片場助理乾起或者科班畢業,找來點資金開部低成本試水,慢慢過渡到1000萬級彆、3000萬乃至6000萬級彆,這中間不知要證明多少次能力,才有機會被啟用為a類大作的候選人。

瞧瞧卡梅隆的上升經過就知道了,從臨時接過導筒的《食人魚2》,到《終結者》大爆後,他都在幾千萬左右的預算級彆打轉了好幾年。

再看看曼恩傳媒旗下的合作導演,哪一個不比他快。

事實就是證明,萊曼遠比其他製片廠更願意給人機會,也願意相信他們的能力,而不是拿出條條框框限製導演的發揮,最後把人逼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