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1 / 2)

回到明初搞慈善 蜀七 12597 字 8個月前

因為不是農業專家, 林淵也隻知道紅薯是一年生的作物,也就是一年隻成熟一次, 一般是三月四月五月這三個月裡麵播種, 十月份收獲, 紅薯是萬曆二十一年進入的工作, 由福建引入, 不僅味道好, 而且能適應貧瘠的土地,無論生吃或者熟吃都可以果腹, 並且產量很大, 在古代就有“一畝數十石, 勝種穀二十倍”這樣的說法。

至於土豆,現在已經在育苗了, 正好趕上十一月底, 來年一月到三月都可以收獲。

不過土豆的種植還要分地域,不同的地方種植時間和收獲時間都不同, 有些地方是四五月種植, 秋季收獲。

林淵也隻能在十一月底先種一小部分,如果不行,就換成四五月種植。

至於剩下的土豆則和紅薯放在地窖, 每天都派人去看,還要保持乾燥,避免產生黴菌。

不過這些事那些老莊稼漢比林淵清楚,所以林淵除了偶爾去看一看, 基本就是一個甩手掌櫃。

莊稼漢們是被林淵叫人找到的老莊稼戶,大多數年紀都超過了四十歲,幾乎是從能下地開始就伺候莊稼,有經驗,無論是除蟲還是施肥都有自己的法子,不過自從被林淵叫人招來“農業局”之後,他們那些獨家的法子就公開了。

他們被要求把自己的經驗之談全部整理好,不會認字沒關係,有人記。

然後就派人去鄉裡做宣傳和教導活動。

以前人們沒有條件推廣一些種植經驗和技術,因為交通不發達,而且村子都比較封閉,現在林淵就是強迫性的把村子之間的壁壘打破,每個村子都要派人去示範村學習經驗。

學習的好的,林淵會給予獎勵。

林淵也鼓勵養殖業,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養鴨子,養雞和鵝的比較少。

這時候沒什麼飼料,鴨子的出欄時間是最短的,雞要十四個月,鵝要七八個月,鴨子最短,三個多月四個月就能出欄。

農戶有農戶的智慧,都是養家畜,當然要選短期內就能見效的。

沒辦法,林淵隻能把人召集起來,建造鴨舍,雞舍。

鵝比較自由,散養。

自從到了泰州和高郵以後,林淵就沒有再采取大鍋飯的製度了,畢竟現在的情況還不是很糟糕,在糧食儲備充足的時候,人們擁有私產反而會提高生產力。

大鍋飯更適合災荒的時候。

之前莊子裡就是實行的大鍋飯製度。

促進人們生產力的辦法就是進行獎勵。

就跟我國災荒年代選勞模一樣,樹立勞動典型,鼓勵民眾奮發。

林淵去取了個頭最小的紅薯和土豆,蒸熟以後叫幾個心腹過來吃吃看。

除了林淵以外,所有人都沒見過這兩樣農作物,他們對土豆的熱情沒有對紅薯那麼高,畢竟紅薯有甜味,在基本沒有甜食攝取的現在,更加惹人喜歡。

林淵問他們:“你們可知這兩樣畝產多少?”

幾人分彆猜了幾個數字,林淵帶笑搖頭:“畝產數十石。”

楊子安和朱元璋都是莊戶人家出身,朱元璋雖然是放牛的,但家裡也種地,自然知道這個數字有多麼恐怖。

林淵又說:“它們會環境的要求很低,貧瘠的土地一樣可以種。”

宋石昭激動地說:“東家,可見這是上天預示啊!”

林淵莫名其妙:“預示什麼?”

宋石昭:“此二者,活人無數,正是東家您的功勞,有次二物,何愁天下人心不歸!東家!此乃東風啊!”

東風?

我還白板呢。

林淵知道宋石昭這又是打著要讓他再當神棍的念頭了。

“宋主管,此時暫延。”林淵覺得他現在已經夠打眼了,再來兩樣畝產高好種植的農作物,聲望是容易刷起來,但吸引的目光也就更多,他可不想在還沒有壯大自己的時候就被人打上主意。

“等明年第一批收獲了,就作為種子交給百姓。”林淵說道。

宋石昭:“正是。”

楊子安卻問:“若是流傳了出去……”

林淵卻很平靜的說:“那就流傳出去。”

眾人一臉吃驚。

然吃完以後就正常了,是啊,他們怎麼忘了眼前這個人還是那個菩薩心腸的人。

這天下或許彆人都會自私,他卻不會。

林淵看著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不過林淵也不會揭穿。

還是讓自己在他們心目中保持一個光輝的形象。

之所以願意流傳出去,第一是能活更多人,哪怕是敵對方的人,百姓是無辜的,亂世英雄豪傑群起,除了自身的野心以外,本也該為百姓打算,不然做什麼領袖,為什麼民請命,還不如當個土匪。

第二則是收攏人心。

就跟宋石昭說的一樣,百姓們從來有奶便是娘,什麼天下大義離他們遠得很,他們大多數愚昧無知,想要的不過是能好好的生活下去。

他們現在對泰州和高郵所知甚少,最多,也就是知道這兩處被南菩薩占著,聽說裡麵的百姓能吃飽。

一旦土豆和紅薯流傳出去,不僅活民,還能收攏人心,等他更強大時,這兩樣東西帶來的好處,不隻是增加人口而已。

林淵有時候也想,他上輩子沒當成好人,這輩子竟然還有機會當個好人了。

雖然這個好人也充滿了私心,可隻要結果是好的,誰能說他不是個好人?

——

“快生火,冷死了。”林八三搓了搓手,哈出一口白霧,裹緊了身上的草絨衣裳,一屁股坐到矮凳上,叫同僚把火升起來,他們這邊分到的木炭不多,要緊著點用。

同僚叫董六五,原先也是個木匠,他一條腿有些瘸,所以輕易不動彈,一天到晚都在木廠裡乾活,除了上下班以外,幾乎不在外麵走動。

林八三一邊烤著火,一邊等著同僚們過來上工。

他因為乾活麻利,被提拔成了主任,手底下也管了百來號木匠,每天來得比彆人都早。

董五六慢吞吞的拿出木炭,等木炭燃起來才問:“你那隊這個月成績如何了?”

林八三聽到董五六提起這個,臉上就是止不住的笑:“完成指標了。”

他們的工作很雜,要做板車,還得做家具,以及一些小玩意,甚至有時候搭房子他們都得去。

林淵叫他們不用釘子做出房子來,不過不是真房子,是按比例縮小的類似手辦的玩意。

他們一個月必須做出三個來,樣子還不能一樣,最開始他們還真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怎麼辦,畢竟原先也不是什麼魯班傳人,雖然魯班是祖師爺,可是普通木匠能打張床,打個屏風和家具就不錯了,榫卯結構他們大多隻是聽說過。

真正懂榫卯結構,並且頗有研究的高水平人才,林淵並沒能搜刮來。

就隻有培養他們了。

畢竟人口越來越多,城市是必須要擴建的,磚瓦房成本太高,組合拚接的榫卯結構房屋卻能降低成本和施工時間——就是不能引明火,說一房屋內外還要上一層土水泥,每晚還要有巡邏隊巡邏,以此來保證安全。

林八三喝了口熱水,頗有感觸的說:“去年這時候,我還在挖草根吃呢。”

董五六說:“誰不是?我就是那時候斷的腿。”

兩人互看一眼,都笑了笑。

林八三還一臉憧憬地說:“我還準備跟我婆娘要個孩子,說不定明年就能抱上了。”

“那我到時候得來喝滿月酒。”董五六,“你看我,婆娘的影子都見不著,還是你命好。”

林八三笑起來:“我爹娘給我訂的。”

家裡有三個兄弟,他是最小的,但是都夭折了,他是唯一一個活下來的。

他十二歲那年,爹娘就用家裡所有的積蓄給他找了個媳婦,媳婦家裡窮,那邊要留媳婦在娘家待到十四歲。

畢竟農戶人家的姑娘,能走路開始就要學乾活,要會下地做農活,也要會做家務,帶弟弟妹妹,她家留她,也是為了她能給家裡再乾幾年活。

林八三是他們村裡第一個娶上媳婦的,他們村不富裕,二十多三十的老光棍多得是,他還記得娶媳婦那天,他難得穿上了新衣服,等媒婆帶新媳婦過來。

媳婦拿著一個包裹,裡麵帶的是幾件舊衣,娘家為了讓她體麵一些,出門子的時候穿的是新衣裳。

她不漂亮,但是是個很好的媳婦。

嫁給他十多年,給他生了三子一女。

林八三想起這個,眼眶有些濕潤,這四個孩子,兩個兒子夭折了。

大兒子和小女兒活了下來,可也在跋涉中沒撐過去。

他的父母為了給孫子存些口糧,活活餓死了。

可即便這樣,孩子們也沒能保住。

他記得他把兒子和女兒埋了,結果第二天一看,埋孩子的土被挖開,下麵什麼都沒有。

林八三衝董五六說:“日子越過越好,等存些錢,就找媒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