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懸梁有傘(2 / 2)

金黃色的玉米糊糊裡還夾著板栗,老香了,青團兒一口糊糊,一口鹹菜,沒一會兒就喝得淨光光。

等到吃雞蛋的時候,她發現她媽沒有,便把雞蛋掰成了三塊,一塊扔進她媽的碗裡,一塊放進鍋裡給她奶留著,最後一塊扔進嘴裡。

吃完自己那份,青團兒意猶未儘地舔舔嘴唇,唉,變小後不僅僅會餓,而且還變饞了,看來努力賺錢養家的事兒該提上日程了。

青團兒媽看著娃這般貼心,欣慰地笑說:“你吃吧,吃到你嘴裡,媽更高興。”

說罷,她想把雞蛋夾回青團兒碗裡,結果被青團兒阻止了。

青團兒媽想起閨女昨天晚上帶回來的那隻野雞,道:“那晚上給你燉雞湯喝。”

青團兒點點頭。

青團兒媽三下五下把碗裡剩下的糊糊和雞蛋扒拉進嘴裡,快速地刷好碗筷後,背上背簍牽著青團兒出門了。

兩人一路疾行,青團兒媽還怕姑娘會累,中途想要抱抱她,結果被小娃拒絕了。

一路上小娃都走的很好,一直都跟在媽媽身邊。

步行兩個小時,兩人才進了城,縣城裡的行人還是比較多的,不像村間的土路上一路都見不到幾個人。

走著走著,還看見了有人騎著自行車。

唉,羨慕。

青團兒媽領閨女輕車熟路地沿著街邊走著,不多時就到了間中藥鋪子,隔著老遠就聞見一股子苦腥的中藥味。

青團兒倒是很喜歡這味道,動動鼻子吸上一吸,頓時覺得身心通暢,她抬頭一看藥鋪的牌匾,上麵寫著【育仁堂】三個大字。

青團兒和媽媽進去的時候,一個布衣老者正靠在櫃台上寫著字,他見有人進來,便將手中的毛筆放回筆架上。

“請問兩位是來看病還是抓藥?”,老者問道。

青團兒媽趕緊說道:“我們在山上采了顆老參,想問你們收不收。”

老者道:“拿過來給我看看吧。”

青團兒媽從懷裡掏出個帕子,掀開後露出顆巴掌長的人參。

老者看見人參眼前一亮,伸手接了過去,戴上眼鏡仔細瞧後,又撚起須根聞了聞:“這參真新鮮,剛出土沒多久吧。”

青團兒媽一愣,道:“也有個八九天了吧。”

老者搖搖頭道:“這參沒被炮製,要是出土八九天的話,這股子靈氣早就散了,我剛剛聞了聞參味還濃著呢。”

可明明就是八九天前青團兒從山上帶回來的呀,青團兒媽還想要解釋,卻被青團兒拽拽袖子。

青團兒媽低頭一看,就發現姑娘對她眨眨眼,得,這中間肯定是這個小東西搞得鬼。

她咽下想要說的話,轉而問道:“老先生,這參你們收嗎?”

老者道:“收,怎麼不收,俗話說【七兩為參,八兩為寶】,我估摸著你這參也有個百年光景,是個好東西。”

青團兒媽聞言喜道:“那能給多少錢?”

老者歎息道:“要是幾十年前,你這參怎麼地也得值條小黃魚,但是現在,唉,你也知道,賣不出價,我最多也就隻能給你這個數。”

老者伸出三根手指。

青團兒媽:“三十?”

老者:“三百再給你加些票。”

三百也成呀,現在一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才三十塊呢,這一下子就賺了人家一年的工資了,而且農村花銷少,一年用不了幾塊錢,三百塊錢算是十足的巨款了。

青團兒媽下意識地看看閨女。

青團兒心領神會道:“這家是積善之家,老丈目光也清正,媽,你賣了吧。”

老者特意低頭看看這小童,笑道:“怎地,小娃還會看相?”

青團兒抬起頭看看這家的梁頂,老者和青團兒媽也跟著抬起頭,不過這大梁頂在普通人眼裡也不過一普通的梁頂罷了,而落到青團兒眼裡卻泛著一層淡淡的金光。

老者似乎很喜歡青團兒,跟她媽媽結完賬之後還塞給她一塊麥芽糖甜甜嘴,青團兒接過後就揣進了兜裡,準備回去和奶奶一起吃。

青團兒媽樂滋滋地揣好錢和票子,拉著青團兒的手說道:“等會兒媽去供銷社給你割塊肉香香嘴。”

青團兒笑著點點頭,臨走前,她對老者擺擺手,似乎有話對他說,老者好脾氣地蹲下身。

青團兒湊過去在老者的耳邊說道:“老丈,梁頂的那把萬民傘我很喜歡,如果你遇到了什麼生死攸關卻又解決不了的事兒不妨帶著這把傘來找我做交換。”

老者一愣,梁上有把傘?他怎麼不知道?他這間【育仁堂】本是祖上傳下來的鋪子,建國後變成了公私合營,但地方沒變,他在這呆了這麼久都不知道梁上有把傘。

待小童走後,他搬了張桌子放到梁下,又在上麵羅了張椅子,站上去後身高尤為不及,隻好又去櫃台上拿了根雞毛撣子,雞毛撣子從梁上掃過,激起一片粉塵,不多時,便在最寬的大梁上撞上一個東西。

老者爬下桌子,站在地上仰望,隻見梁上露出一角紅布。他又複爬上去,墊腳將東西勾了下來。

是一個細長條的包裹,可能是因為年代久遠的原因,紅裹布已經泛白,又因積灰而泛黑。

拆開裹布,裡麵是個木質的長匣,打開一看,裡麵果然放著一柄油紙傘。

傘被保存的相對完好,撐開一看,傘麵上正有一排有些掉色的行書,仔細一看,原來是清乾隆年間,寧州大疫之時,有一位姓周名顯的醫者主動留下救治病患,疫情結束之後,寧州人民為感謝此人的功德,贈與此人萬民傘。

老者略有所感,戴上眼鏡,從屋裡找出族譜,果然在第三排找到了周顯的名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