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古鎮的變化
他們今天來得早,從東湖到青山鎮,他們又選擇走便道,因此,回到汪家也不過八點。
汪景辰夫妻在廚房裡準備早餐,兒子去了京都工作,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次麵,兒子回家後,他們夫妻就跟同事調好了班,恨不得每時每刻陪在兒子身邊。
得知今天小姑一家子要回來,他們自然不敢怠慢,早早就去買好了各樣菜色,不隻是早餐的菜,連午飯這餐的菜也買好了。
汪依桐見狀,也急忙去廚房幫忙。不過,早餐畢竟要簡單得多,汪依桐去到之後,就隻剩下擺碗筷一事了。
“阿桐,早餐弄好了,喊大家來吃飯吧?”
汪依桐就在飯廳裡喊了一嗓子:“爸、媽,讓他們過來吃早餐了。”
中氣十足的喊聲,讓曾文芳覺得親切。是啊,農村哪個喊人吃飯不是這樣的呢?
記得小時候,媽媽喊她吃飯,也是這樣,捧著一個
碗,從村頭喊到村尾:“芳芳,吃飯了!”
不過,自她重生之後,這事就少有發生了。因為媽媽忙著乾活、開店,做飯的事情大多落在她身上。而喊人吃飯的事,也一樣落在了她身上。
“文峰,雪兒,吃飯了。”
聲音之響亮,半個村子幾乎都能聽到喊聲。現在想想,她能唱高音的民族經典歌曲,會不會就是得益於小時候經常這樣喊呢?那婉轉甜美卻又不失清脆響亮的嗓子,或許就是這樣練出來的吧!
大家夥吃過早飯,汪誌堅作陪,帶著陳誌越以及陳誌光一家子去看修繕得差不多了的石階古村。經過近一年的建設,青山古鎮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
因為高揚建築用的是“青山建築工程隊”,隊員們本就是憨厚之人,如今又是為家鄉出力,覺得他們是占了莫大的便宜,所以,他們經常加班加點,每個項目都力求做到完美。
幾個工程同時開展,卻有條不紊,沒有出絲毫差錯。不但鎮府的人對高揚建築領導讚賞有嘉,就是省市領導來調研、察看過後,也多次表揚他們。
領導們還說青山鎮民風純樸,很適合旅遊發展。青山古鎮有很大的潛力,並督促縣政府、鎮政府要大力配合、支持這一建設工程。
不到一年時間,青山鎮兩邊的河堤、古碼頭就建好了。河堤兩旁都修了仿木的欄杆,每隔幾米,還種上了柳樹與其他花草。
古村那邊的移民工作也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政府在離古碼頭不遠的對麵征收了一大塊地,並已規劃好,建成統一的三層小樓。新入住戶可以憑借古村那邊的房子來抵這邊的建築麵積,想要麵積更大一些,就得另外補錢。
另外,鎮府還掏錢自建一棟三百平方的五層高樓,作為鎮府招待所,用以接待省市領導,以及各方不想住民宿的遊客。這項收入,以後也會專項專用,用於古村修繕。
如今,石階村的村民們,頭抬得更高、胸脯挺得更直了。
“政策真好啊,我本來就打算找個宅基地建新房。如今,地不用找了,錢也不用借了,我們家隻要拿出
這幾年的積蓄,就能住到三層的新房子裡去了。
並且,以後,還可以接待來旅遊的客人,收取一定的費用。就舍了幾間老房子,換到一棟新房子,怎麼想怎麼著數。”
“是啊,我家想要一棟大一些的,家裡人口多,我家大哥在外麵賺了錢,說寧願多給些錢,也要爭取多分一些麵積出來。”
“這些樓房,有70平方的,也有100平方的,鎮府那棟更大,聽說有280平方呢。”
“你家想要多少平方的?”
“我家老房子在我爺爺那代就賣出了兩間,如今隻剩下兩間。唉,我家與大伯兩家人加在一起,也隻能分到70平方呢。”
“那實在可惜了,不過,誰讓你爺爺那個時候把房子賣掉了呢?我們這座老宅子可是正宗的地主房,那門檻高的,我幾次都差點兒摔了呢。我媽說過幾次,說要把門檻削去一半,說孩子都爬不過去。
幸虧我爺爺死活攔著,不讓我媽動房子裡的任何一樣東西,說那些都是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沒想到真讓
爺爺說中了,我們這座宅子,就數分到我家那幾間維護得最好。我們還得了領導表揚呢,說我們保護文物有功。”
“這倒沒錯,你不知道我們家賣給彆人的那兩間,都不知道被人折騰成什麼了。唉,把我們的屋子買走了,又不好好保護,挨領導批評了呢。”
“如果知道這些老房子這麼值錢,還能換新房子,那誰都會好好保護的。”
“領導說了,我們住到新房子裡去,也不能夠隨意改動房子的結構。也要注意環境衛生、時刻記著自己是青山鎮這個有著古老文化底蘊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