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第 95 章(1 / 2)

此時的皇宮裡, 哀哭聲一片。

皇帝的妃嬪、皇子、皇女們跪在榻前,痛哭不止,皇後娘娘更是哭的幾次險些岔過氣去。

太子身體病弱,不宜大喜大悲, 宮人怕他泣極傷身, 在他哭了幾下之後, 就勸他回殿休息。

李卻拒絕,伏在地上哭的傷心不已。他的父皇身體一向很好,何以這一病就去了性命, 叫人始料不及。

他的身邊是他的兩位皇弟, 三弟李敘與他一樣, 伏在地上泣涕不止, 四弟李適,尚不滿四歲,蒙童稚子,正是懵懂無知的年紀,小孩子學大人的樣子跪在地上哭嚎了幾聲,轉頭便貪玩起來。

李卻嫌他在人中間顛來倒去不成體統,遂叫人給帶了下去。

皇帝的遺身當天就入了殮, 皇室宗親跪在靈堂前哭孝,文武百官守在殿外哭跪。

跪喪時間長,李卻精神多有不濟,但他身為皇太子, 又兼新君, 是這次喪禮的主心骨,他不能就此倒下,硬是強撐著。

晚間時候, 他讓母後和其他人回去休息,自己則靠在父皇的棺槨上小憩了一夜。

翌日清早,一宮人來哭稟,皇後娘娘薨逝了。本就精神不佳,又因事出突然,李卻一時驚岔,昏厥過去。

皇後娘娘的死是今早一宮女進去給人更衣時發現的,身上尚有溫度,應是剛咽氣不久。

仵作來驗了屍身,排除了下毒他殺的可能,是自然死亡。早就聽聞帝後情深,想必皇後娘娘是追隨先帝去了。

人走的時候,麵上很是安詳。

李卻是在當天傍晚時候醒過來的,一下子痛失兩位至親,心裡多少遭受不住,加之身體又不大好,很快他便病倒了。

接下來的喪事由皇貴妃與昭寧公主接替。昭寧公主是李卻的同胞姐姐,丈夫任職吏部侍郎,夫妻二人育有一子二女,生活幸福美滿。

李昭寧平時甚少進宮,皇帝病中她來探望過幾次,最後一次見麵是在上個月她母後的生辰宴上。那時父皇尚能飲酒暢聊,何以短短一個月時間,人便撒手西歸。

最出人意料的是她的母後,好端端的睡了一覺人便沒了。

雙親的事尚未有個著落,這邊她弟弟又病倒了,真個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禍事接二連三地發生,叫人措手不及。

半個月後,李卻病愈,喪事繼續由他來操持。棺槨在靈堂停了四十九日之後,帝後合葬進了皇陵。

同年二月,李卻登基,改年號為靖安,同時大赦天下,各地免賦稅一年。

舉國上下,普天同慶。

李卻登基以後,除過提拔當初的幾個東宮僚屬之外,朝中官員官職基本無大的變動。他父皇在位時,躬行節儉,以身作則,倡導在朝官員廉潔清正,這麼多年,上行下效,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這官員廉潔了,受益的是底下的百姓。可又不儘然,他父皇在位時,賦稅嚴苛,某些地方的百姓生活並不如意。

賦稅,鹽鐵專賣,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邊關常年戰爭,軍用物資消耗極大,朝廷又不能虧著自己,這些個開支銷費自然便落在了百姓賦稅上。

如今李卻做了新皇,他想要與自己的父皇施行一個不一樣的政令。他自小習的孔孟之道,相比他父皇的文武兼治,他更推崇文教治民。

所謂文治,即是禮孝天下。

他這人十分排斥戰爭,兩國交戰,生靈塗炭,受苦受難的是平民百姓,百害無一利。若把戰爭消耗的錢財用在百姓身上,百姓日子不知好過多少倍。

這百姓日子好過了,反過來便會擁戴於他們有恩惠的君王。

如此,江山何愁不永固,代代相傳。

隻是,這一切美好的前提須得是戰爭消弭。如何讓戰爭快點結束呢?李卻認為,兵刃相見萬行不得,以戈製戈隻會讓硝煙更加濃烈。他想到的法子是談判,兩國靜下心來好好相談,曉以利害關係,若對方君王是個愛民恤物的,定會停戰熄火,不能再陷民於水火之中。

可眼下邊境情況,尚不是談判的好時候,須得等到邊軍收複平涼關之後。

兩個月前,原武彰拿著先帝給的詔書奔赴前線,從打了敗仗的將軍那裡拿回兵符與將印,自己親自掛帥上陣,誓要將敵軍擊退出關,把平涼關奪回來。

奈何敵人這次來勢洶洶,邊防軍又死傷嚴重,一時半會兒尚不能將對方擊退。

原以為這一仗要耗時極久,不想今年六月,也就是李卻登基後的四個月時,邊關突然爆發了瘟疫。

疫病先是在羌軍中爆出來的,很快就傳到了靖軍這裡,來勢凶猛,叫人措手不及。

感染者上吐下瀉,頭暈惡心,四肢乏力,同時伴有呼吸困難等症狀。

這個時候,彆說打仗了,人能顧住自個兒已然是不錯,士兵們死的死,逃的逃,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就在羌軍飽受瘟疫之苦時,羌竺國又傳出噩耗,他們的國君因病逝世了。

新君繼位,下令羌軍撤出平涼關,撤走的都是身體康健的,剩下些非病即傷,除了等死,彆無他法。

原武彰連等死的機會都沒給他們,將這些傷病者集中一處,直接給燒了。

靖軍也染了疫病,雖不及羌軍嚴重,可也受了不小瘡傷。朝廷派了太醫前來診治,軍民一心,疫情在九月底的時候徹底消除。

就這樣,平涼關重又回到了朝廷手中。趁此良機,李卻派遣使臣前往羌竺國,就兩國和平共處之事進行談判。

將近三十年的戰爭,受苦受難的不隻靖朝百姓,羌竺國的人民也深受其害。

羌竺國新任國君與李卻一般年紀,同樣厭惡戰爭,現下國內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正是休養生息的時候。所以在靖朝皇帝派遣使臣前來談判時,他毫不猶疑應同了。

很快,兩國便簽訂了和平共處盟約,內容如下:

雙方在友好相處、互不侵犯的原則上,開放文化和貿易往來,促進兩國文化交流以及經濟發展。

期限五十年。

盟約一旦生成,不允許任何一方撕毀,違此約者,將賠付另外一方巨款。

雖說這條約就是一張紙,並不能約束對方什麼,但至少在民休養的這幾年間,戰爭不會再發生。

趁這機會,趁著自己身體尚可,李卻想著推行新政,讓百姓的日子過得富足,家家戶戶兜有餘錢,缸有餘糧。

如此,便也不枉他做這一回皇帝。

靖安二年,在原來賦稅的基礎上,朝廷將田賦、商稅做了相應的下調,降到曆朝曆代賦稅最低。

田賦稅率三十稅一,商稅稅率二十稅一,植木雞鴨果蔬,舟車絲布農具之類的雜稅一律全免。

鹽、酒、茶、鐵(國家專賣)的價格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其中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鹽,在原來價格上,足足又降了五成。

另外,李卻還推行田糧賦稅各省輪流蠲免政策,今年這幾個省份免除賦稅,明年那幾個省份蠲免,後年又是另外幾個省份,每隔四年一次輪換。

與薄賦相對應的是輕徭政策。

朝廷下令規定,各地在興修土木時,官府不得讓百姓無償服役,須得給服役者相對應的報酬,且徭役者每天做工時間不得超過四個時辰。

違反朝規者,一律罷官處置。

此政策傳到各家各戶時,百姓們紛紛感恩戴德,有的甚至激動得淚水直流,膝蓋朝著京城的方向一跪,連著磕了好幾個頭:

新皇好啊,為老百姓減免賦稅,解民眾之苦難,老百姓定也會好生擁戴他,當神明一樣供著。

除“輕徭薄賦”政策外,朝廷還在各地興辦學校、醫館、收容所等機構。

以上部分賦稅政策及興辦學校醫館等機構,均出自宋修濂的主意,李卻聽從並施行了。老師提出的強製兒童六年義務教學,他也聽從並下發命令到各州府,可是老師提出的女孩也需上學,毫無例外地,給內閣全票否決了。

本朝民風相較開放,女子並不受那麼多拘束。女子可以隨意外出,可以像男子一樣掙錢養家,若所嫁非人,丈夫品行惡劣者,女子有權提出和離,甚至帶走子女。對於死去丈夫的女子,朝廷鼓勵其再嫁,不必為夫家守節守寡。

可女子上學一事,朝廷從未主張推崇。女子讀書倒不反對,一些有能力的家庭,會給家裡的女孩兒請個私塾先生,教其識字作文。那些生活困難的家庭,自身都難以溫飽,能養活個孩子已是不錯,哪裡還有閒錢做其他的。

讀書更是想都不敢想,何況還是個女孩兒,讀了又有啥用,又不能科考,嫁人也用不著,怕不是腦子給驢踢了,不然誰家會讓個女娃子上學。

鑒於以上種種,女孩上學之事並不能行得通,便是李卻也不會應。

此事便這麼不了了之了。

五月,仲夏。

李卻坐在禦書房批閱奏章,原本奏章是老師協助他一起批閱的,隻因這一年來占用了老師太多時間,二人幾乎日日伴在一起,老師國子監的事務都給耽擱了不少。這段時間朝務不那麼緊張,李卻便也給老師放了行,要其回了國子監。

因著身體原因,李卻不能像他父皇那般日日早朝,但他又非荒度日子之人,便定下了三日一早朝。

今日不上朝,上午批了會兒折子,這會兒起來準備活動下筋骨。

忽覺一陣清甜之香撲麵而來,緊接著門裡進來一人。

正是他的舅舅裴文眠。

裴文眠上前行禮道:“皇上,老臣給您送花來了。”

時下正值梔子花開,裴文眠投其所好,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送盆栽來,今年的花開的格外好,園中無風,香氣也飄得老遠。

李卻與他道了聲“謝”,說:“天氣漸熱,舅舅差人送來就是,何必大老遠的親自跑一趟,萬一中了暑氣,倒叫人操心不下。”

裴文眠笑道:“為皇上效力,老臣榮幸之至,哪裡還會覺著辛苦。至於中暑老臣一把老骨頭了,身體好壞無甚所謂,隻要皇上身體康健,老臣便心滿意足了。”

李卻便道:“有勞舅舅掛愛,朕現下身體暫無所礙。”

裴文眠正要回話,太監高頃就拿了把傘過來,緊跟著李卻往外走了兩步,裴文眠忙問:“皇上這是要出去嗎?”

李卻道:“朕到禦花園走走,舅舅可要來?”

裴文眠忙道:“老臣就不去了,衙裡諸多事務,老臣這就走了。”

幾人從房裡出來,外麵晴空朗朗,日頭還不是很大,梔子花的清香陣陣撲來。高頃撐了傘罩在李卻身上,李卻卻說:“高公公就不必跟著了,連侍衛陪著朕就是。”

一直守在門口的連飛訣忙從高頃手裡接過傘,而後君臣二人一道消失在禦書房外。

待人走的徹底沒影了,裴文眠問旁邊的高頃:“高公公,皇上近來可有異常?”

這話問的不明不白,高頃一時摸不著頭腦,反問:“大人指的是哪方麵的?”

裴文眠這才直說:“皇上近來可有親近彆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