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德20(一身轉戰三萬裡)(2 / 2)

最終,大唐做出的決定是,直接滅百濟!

倒是外國來的使臣,在朝上第一次聽到丹陛上有女子的聲音,顯然嚇了一跳,哭求都忘了,抬起頭來看——

連王神玉都覺得不對勁了,還請他去酒肆喝過酒。

而皇帝聽得也很認真——高句麗是父皇帶他親征的一戰。

薑沃站在朝上。

鄰國百濟侵占了新羅三十多座城池!最要緊的是,百濟還阻攔新羅給大唐上貢奉,想要中斷大唐與新羅的關係,以便於百濟能更好的侵占新羅。

這位一到大殿就開始苦求大唐援軍的外國使臣,來自於新羅。

*

然而皇帝沒準,而是另外點了薛仁貴作為蘇定方大將軍的副將。

算來,這便是第一次,倭國站錯了隊吧。

果然,這回又勾結百濟倭國,開始排擠一心靠攏大唐的新羅。

於是此番朝廷備滅百濟之戰,裴行儉再次懇切上奏疏,想要隨軍。

於是這幾位倭國使者便被軟禁在了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懶得擔責任,怕他們跑了,就又轉交到了大理寺。

就像在國子監,崔朝做司業,上麵也一定要有國子監祭酒才行。這樣他就可以隻做好自己的事,而不用統籌安排所有人。

大唐陣容如下:

顯慶五年二月。

大唐屬國眾多,薑沃很願意聽這些屬國的事兒,崔朝與她提起的國度很多,但每次提到倭國,就覺得她有種隱約的抵觸。

這些年來,大唐在高句麗建了安東都護府與數個羈縻州。

皇帝授他鴻臚寺少卿職。

正月初,皇帝正式下旨,此番征百濟——

*

所以她聽得很認真。

他自己也是更願意做二把手。

朝臣們如同溫水裡的青蛙,漸漸習慣(不習慣的也有,主要是抗議也不頂用)。

那時,她曾想起了‘一身轉戰三千裡’的詩。

這一次,已經是倭國第四次派遣使者至大唐了。

此番滅百濟,又是水陸同戰,便是將他們畢生作戰的心血智慧,傳承下去的時候。

所朝諸蕃之中,多了一個國家:倭國。

而在大軍出征前,薑沃還在意一件事。

說來,崔朝的性格和為官作風,讓薑沃來看,便是那種最好一世做二把手的人。

去歲蘇定方前往西域平叛之時,裴行儉就向皇帝上奏疏,想隨師父一起去平叛。

比起國子監,他自己一直更傾向偏愛鴻臚寺。

唯有她心中知道,將來的中日韓三國,快要進行曆史上的第一戰了。

新羅打不過,立刻來大唐求援。

其實這第四批倭國使者,隻到了五個——本來是兩船人,但無奈路上跑偏了,直接被刮到小島上去了,大使阪合部石布都因此身亡,最後隻有五個使臣,好不容易搭路過的大唐商隊船隻到了大唐。

因倭國與大唐往來實在不多。

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勣率兵六萬,陸路至遼東高句麗。

薑沃望著窗外的覆雪山茶花——現在,已經是顯慶五年正月了,再過一月餘,大軍就要出征百濟了。

這次,皇帝準了。

忽然記起蘇大將軍滅西突厥後那個元宵燈會。

*

雖然正月天氣極寒,但裴行儉看起來格外龍騰虎躍,神采奕奕。臉色看著比他緋色官服還要紅潤。

*

雖然在吏部多年,做的是文官的公務,但裴行儉也是個實打實的武將。

自然,倭國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唐。最早的倭國使臣,出現在貞觀四年,自此,倭國便以‘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為由,陸陸續續又派了兩回使者兼學生來。[2]

好容易裴行儉振作起來,西邊戰事的捷報卻又屢屢傳來,聽聞師父打出了如此彪炳的遭遇戰,以及最後竟然打到了西海,裴行儉整個人又喪掉了。

此番前來,新羅是來求救的——

還特意開導了他。

而吏部‘資考製’確立後兩年,國子監內算學科明法科日興,已經不太需要他去幫著招收學子了。六學裡許多學子都會主動報一門算學課。

他們是作為百濟的盟友,想發揮外交作用,說服大唐放棄新羅的。[3]

奏疏裡還特意闡述了自己的優點:做過西州都督府的長史,他對西域更了解,跟師父蘇定方之間,配合也絕對默契。

雖說隻有五人,但薑沃既然提出來,崔朝也對他們格外留意。

他如此有精神,倒不是因為正月裡年節下,而是因為他終於能跟著師父蘇定方出征了!

跟她一樣認真而感興趣的還有李勣大將軍——聽說百濟勾結高句麗作妖,又有高句麗的殘餘勢力鬨事,李勣大將軍眼睛都亮了。

傳承最要緊。

薑沃於朝上見諸位將軍向皇帝辭行。

有的人,天生不適合當要決斷安排所有事的一把手。他的性格太平太穩,本人又完全沒有銳意進取的意思。

因而裴行儉對隨軍百濟之戰的渴望,甚至超過了上次平叛西域。

而崔朝對她的情緒一向很敏感,不過幾回就察覺了:“你不喜歡倭國?”

而很快,倭國使臣,果然要單獨求見大唐皇帝——

皇帝當即下旨:

**

畢竟皇帝也知,無論李勣與蘇定方兩位大將多麼能打,他們也已經年過六旬。

那就沒什麼客氣的了。

而是,站在大唐的角度看,滅了百濟,高句麗孤立無援才能徹底老實下來!

這些年高句麗名義上是大唐的領地,但實則小動作也沒斷過。

崔朝不免好奇緣故。

若是平高句麗叛亂肯定得他去啊,這個他熟悉啊!當年他就是隨先帝親征高句麗的行軍大總管!

那幾日,裴行儉難得對公務都失去了熱情,每日喪喪地來,卡著最低公務標準和當值時辰,到點就走。

是裴行儉。

但打下一國,跟能真正控製一國,是兩回事。

難免叛亂頻發。

薑沃正在凝神細想,就見晨起雪中,有人舉著素麵油紙傘進門。

神丘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率數千艘水軍,共五萬人渡海至新羅。

但她心底還記得一事……

且說,自去歲起,崔朝已經回到了鴻臚寺——

免得回去走漏消息。

*

總不能過十年後,還讓兩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去高原、去海域。

如果說,上半年大唐與吐蕃之戰,算是狼挑釁老虎,老虎予以反擊。那麼唐滅百濟之戰,準備的很周密,便是獅子搏兔尚用全力了。

吏部侍郎裴行儉為副將,隨軍蘇定方。

薑沃都怕他受打擊太過,變成王神玉。

這些年來,新羅算是緊靠大唐的國家,皇帝剛登基的永徽元年,新羅就千裡迢迢上書,主動使用唐朝年號,這些年也年年貢奉不絕。做足了臣服的態度。

但海戰真的沒打過!

正好原本的鴻臚寺正卿年老致仕,鴻臚寺少卿順位升至鴻臚寺正卿,崔朝便請命回鴻臚寺。

中郎將薛仁貴為副將,隨軍李勣。

崔朝既在鴻臚寺,自倭國使者進京後,薑沃就常向他問起倭客事。

故而顯慶四年的下半年,朝中一直在備滅百濟之戰,直到年底,徹底調兵完畢,隻等著來年開春就出征——

薑沃聽聞了此信,唯有一個感想:簡直是,不知所謂。

還是那句話,薑沃每每想到這個陣容,就真心希望百濟國早投降早解脫。

但如今,她眼看著蘇大將軍,從最西麵鹹海歸來,又即將奔赴百濟——

朝鮮半島三國:高句麗、新羅、百濟之一的新羅。

倒不是因為新羅使臣哭訴的太慘。

大軍出發東征。

薑沃隻道:“就是一種直覺。”然後讓崔朝多留意,此番倭國使者至此,有無異動。

但這一次,不同。

‘請’倭國使者們等大唐滅了百濟後,再想回國的事兒。

既然確定了,在此次大唐新羅隊以及高句麗百濟隊中,倭國站到了敵對的一方。

而這次的理由,是學軍法——他之前被貶西州,是打過西域戰的,對於荒漠和高原都不是特彆陌生。

大唐的幅員遼闊與此時的百姓子民不夠,決定了如今打下的許多屬國,都仍舊是原本國度的當地人在管理。

我朝來年必有海東之政,汝等倭客,不得東歸。[3]

此外還有諸如驍衛將軍劉伯英等七八位副將,各自跟隨兩位行軍大總管。還有新羅,也不能光哭訴不出人,皇帝將新羅王金春秋也封了嵎夷道行軍總管,讓新羅自己也出點力。

顯慶四年的年尾。

她能看到,許多朝臣對此事是沒什麼興趣的:對他們來說,東邊除了高句麗需要關注,其餘百濟新羅倭國都是小國而已。

並且告狀:百濟之所以能順利打下新羅三十多座城池,是因為他們勾結高句麗的叛軍以及倭國的軍隊!

這都不是一身轉戰三千裡,這完全是三萬裡啊!

**

原版未篡改內容請移至 醋_溜_兒_文.學.官.網。如已在,請關閉廣告攔截功能並且退出瀏覽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