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章(1 / 2)

下鄉之前,昭明就做好了可能老死鄉下的準備。

隔壁家的姐姐,去了五六年,在鄉下落地生花了,這輩子看著就是這樣了,昭明對自己的前程也就沒有了太多期待。他收拾了自己的東西——其實也不太多,就是以前的課本和幾件衣裳。

時下對學習都是不重視的,他在這樣的環境中,本來也應該養成那副習性。但奇怪得很,昭明卻很是重視學習,彆的都可以不帶,書和紙筆是一定要帶的。

昭明的親爹住在北京,一個小胡同裡麵占著半間的四合院。其實就是和另外一戶共用一間四合院。

相比起一大家子擠在一間屋子的自然算得上寬裕,但和昭明姥爺家裡沒得比——他現在都不明白,當日白富美的母親是如何看上他一窮二白的父親的?莫非真是愛情讓人眼瞎?

雖然是天子腳下,但也沒因此高貴多少,該世俗的世俗,該平庸的平庸。他親爹就是個普普通通在工廠做工的工人,最近倒是升級成了廠裡的主任,娶了有關係的後妻,也沒有因此得了什麼好處。

他後妻和後嶽父一家,其實都不是很看得上他。這種事從眼神和待客就看出來了。昭明冷眼瞧著,後母待他父親像是待家裡長工,倒是母親曾把這個平庸男人當成了國王。

平庸?

是的,太平庸了,唯一的好處大概是老實,好拿捏。

人究竟是一種什麼生物?擁有了世界上最好的,不去珍惜,眼睛就看著彆人手裡的破爛。真的千方百計拿到手,好像也就是如此吧?

他們看人挺準,昭明的爹就是這樣的人,老實,懦弱,好拿捏。所以昭明從來沒有想過靠這個爹。

他一開始知道繼母打算讓他替了繼母姐的名額的時候,昭明就知道,這事情八層就是這樣了。因為他的爹,是靠不住的,在如今這個家裡沒有話語權,也不會為了兒子爭取利益得罪後妻。

就是這樣老實懦弱的利己主義者。

他什麼也沒說,那些日子儘可能的多換了些錢和票,給姥爺寄了東西,這一切都做完了,最後,昭明才一臉毅然決然的說家裡下鄉的名額自己頂了。

他這麼主動,一來是賣個好,二來,他打聽過,這次他們這一片學生要去的地方是南方,離著姥爺下放的農場很近,就在一個地方。他也想去看看他們,為人子女應該做的,他也不會省。

名字報上去,他們被分到不同村子,誰知道這麼巧,昭明要入住的村子就叫‘上灣村’。

全國上下叫這個名兒的村子不少,昭明一開始還真沒想過那個致富一方的任務。最後這樣陰差陽錯,他就到了其中一個‘上灣村’。或許冥冥之中真的有什麼詭異力量推著人前行。

下鄉,是不想下也得下。

他繼母也比較有權勢,堂兄弟就是革委的一個小乾部,也能蹭著對方權利的邊兒。所以昭明的爹哪怕想要反抗一下,都是低聲下氣猶猶豫豫的。

現在一說昭明自願去,他親爹想一想,自己還有兩個親兒子,他又是主動自願,心裡就像是放下一塊石頭。繼母更是高興,手一鬆,還給他整了一套全新的被子讓他帶走。

所以最後皆大歡喜。

昭明心知自己這一走,可能幾年都難得回來一次,所以帶齊了東西。

他上學的時候學製改成‘五、二、二’,課業也要簡單很多,所以昭明很早就越級考了高中畢業考試拿到學業證書。後來他一邊打臨時工,一邊按著老課本自學,就是想要學更多的東西。

這次他怕下鄉的日子久了遺忘,就把全套書籍都帶上,還有鋼筆和墨水。

昭明的衣服不算多,四季都有兩套,加上被子,就是很大一袋子的行李。他又準備了一些容易攜帶放的住的日用藥,比如阿司匹林、紅黴素軟膏、酒精、馬油膏等日常用藥,因為聽說鄉下地方這些東西不好買。

剩下還有一些空間,就放了點抹臉防凍裂的油,是用北方一種動物油製作的,對凍瘡和燙傷都很友好。還有一大瓶跌打酒,西北特產奶酪和奶貝。其實還有很多想買的,比如奶粉啊,紅糖啊,肉罐頭啊,但是沒有門路,買不到。

這些都是放行李箱和麻袋裡的,昭明身上還背著不少東西,鋁皮飯盒、軍用水壺、洗漱用品,一件舊蚊帳,兩雙膠底布鞋、一雙下地用膠皮鞋和一雙羊皮毛一體皮靴等。

來了這裡後,他還在縣城裡補充了一次,買了保溫瓶、部分糧食。然後在村裡木匠家裡買了洗臉盆和洗腳盆,還有木架子。

因每年都有下鄉知青,大家有了經驗知道那邊什麼環境。這一屆的知青都是做足了心理準備的,也不單他一人如此準備齊全,還有個知青就差把家當都搬過來了,一個人拖著半車的行李。

即便準備得如此充分,一個個的也都明白來這是吃苦來了,但真正走到農村,知青們還是叫苦不迭。城裡孩子完全被鄉下環境的窮苦破敗驚嚇到了。

昭明也一樣,雖然已經來了半個多月,他還是不能適應本地勞重的體力活。哪怕大隊長已經把最輕省的活計派給他們這群身嬌肉貴的知青們。

每一天的勞動之後,若是沒有及時的按摩揉捏,第二天身體酸痛得像是被大卡車碾了一遍又一遍。

昭明帶的跌打酒就成了救命膏藥,每天不搓一搓都不舒坦。旁人見他用得好,也會來借,哪怕就擦了一點點,借的次數多了,用得也快。

同伴裡沒有臉皮厚的,對此都有些不好意思,昭明倒是不在意。

“用吧,過些時候習慣了,就用不著了。”

這倒是真的,至少老知青們全都習慣了每日的勞動。

昭明這樣客氣,同伴也客氣,有什麼大家用得上的就沒有藏著掖著。要說也是前輩起的頭好,第一批的知青大都是和氣的,第二批留下的也都是安靜的,他們新的一批知青也學著來,來了這麼久,彆的不說,至少沒紅過臉。

準備開辟了院子種蔬菜,知青們就去村民手裡買了一些種子,村民們雖然看不上這群身嬌體軟的年輕人,卻還是熱情的性子,紛紛說不用,伸手就抓了一把種子,也不要他們的錢。

知青這邊也客氣,若是手裡有些什麼零碎的零食小吃,順手也給村裡孩子一把,還了人情。

一日有雨,村裡沒什麼活,村民們都在家裡修理一下農具,知青們帶著鬥笠在翻地。昭明背著一個背簍去了一趟縣裡,他是偷偷去的,沒有打報告,這些年也管得不嚴,路上雖有巡邏隊,甚少抓著人盤問,他就大大方方去了。

他在供銷社買了些吃的用的,再去藥店買了配跌打酒的藥。

他的背簍裡原本就放著前些日子拿出來的水果,這次便不拿水果了,他拿了兩斤肥肉,還有八斤的糯米。一日他隻能拿一次,最多十斤,沒有種類限製。

回來後,他把兩斤肥肉給了小餘同誌。小餘同誌拿出一個本子記賬,直接換算成錢。如今買肉還得肉票,換算成錢是昭明吃了虧,但他不在意。

小餘同誌熬了一小罐的油脂,多餘的油渣攢起來,日後炒青菜的時候放一點,也就有了葷。在鄉下幾年,便是最手鬆的同誌都學會了精打細算,城裡時候拿著當零嘴的豬油渣都要分開幾次吃。

便是如此也被村裡人嫌奢侈,純正的勞動婦女,用油都是紗布沾一點在鐵鍋一抹,就算是炒菜,不像是知青,用筷子劃一大塊。

其他人知道昭明從縣裡過來,還買了些水果,他們就拿著自己的麻花、蜂蜜、肉乾等等東西去換。小餘同誌手裡好東西多,她拿著一罐鋪著厚厚油脂的蘑菇醬和昭明換了兩個甜瓜,彆人是沒有這麼奢侈的,最多就是一個,再少一點,兩個人一起換一個,再分開吃。

過了農忙時節,新來的三個知青終於也適應了乾活的節奏,昭明的跌打酒就存封進了箱子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