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1 / 2)

秋收的一天,村裡的貴大娘突然來了知青點,她還帶了翻譯——婦女主任。

她家裡有喜事,想請餘大廚幫忙做喜宴,並不讓人白忙,按著村裡的老規矩,會送上一籃子的米麵和魚、肉等東西,算作工錢。按如今的規矩,隻有富有人家才會額外給些銀錢,但這個年代誰也不敢‘富有’,大廚的待遇自然也低了許多。

餘同誌來了兩三年,村裡人也知道了知青群體裡出了一個叛徒……呸,一個特彆出眾的姑娘。

長得珠圓玉潤的不說,性子好,能下地乾活,下廚也是一把好手,一看就是掌家教養孩子的上等人選,和彆的村子的妖豔賤貨就是不一樣。

村裡不知道多少大娘請大隊長的媳婦去探過口風,誰知這姑娘是家中獨女,家傳的灶台功夫。她家裡是當兒子養的,所以不嫁人,隻接受入贅。

這就為難了,倒也有人家願意入贅的,孩子多還窮的,隻要能找著媳婦,入贅都不是事兒。

但人家也不是什麼都不挑,窮是沒什麼,但怎麼著,讀書識字總得會一點,不然以後對牛彈琴麼?隻是村裡舍得送去讀書識字的,那肯定不能太窮。

這可真是……隻能說沒有緣分。

此後,大娘們雖然挺遺憾,卻也再沒打過這位姑娘的主意。

這位貴大娘以前就想過,後來一看這姑娘條件是不錯,但自家也不多兒子啊,就那麼兩個,哪兒舍得讓他給彆家祖宗磕頭?於是打消了主意,就去周邊的村子找了找,差不多條件的人家的閨女,相了幾次,才相中如今的兒媳婦。

兩家幾個月前過了定,就算是未婚夫妻了,這會兒秋收之後,糧食也發了,家裡就有餘錢辦喜事了。農村的婦女往日都節儉,但是結婚這樣的大事可不能小氣,該有的都得有,否則一輩子讓人說道。

貴大娘本來想要找村裡的大師傅掌廚,誰知道就是那麼不巧,這大師傅前些日子摔折了胳膊,得休養一二月,乾不了。可是給村裡彆人乾,貴大娘有點信不過對方的手藝。

她想啊想啊,把可用的人選過了一遍,這個不行,肉菜做得不好,這個也不行,品性有問題……思來想去,還是厚著臉皮來知青點探探情況,成了最好,不成再找彆人。

村民的眼裡,知青從城裡來,彆的都好,就是嬌氣,做喜宴得從半夜開始忙到傍晚,手就沒停過。這麼累的活計,最後也沒什麼錢,人家不一定願意。

其實餘同誌其實正缺了這種大展手藝的機會,現在遇上村裡的喜宴,就算沒多少錢她都願意試試。

餘同誌自小學藝,三四歲的時候就踩著板凳站灶台前了,各種鍋罐鏟勺,都是自小摸熟的。好不容易學出師,眼看著要進入國營大飯店大展宏圖,家裡就出了點變故。

變故是什麼就不細說了,無非你鬥我我鬥你,她爹雖然躲過一劫,可是也是心灰意冷,還讓閨女下鄉去,至少下頭清淨。所以餘同誌就下鄉了,從那之後摸過的最大的鍋就是知青點那口破鐵鍋。

想一想真是虎落平陽英雄氣短啊。

現在貴大娘居然上門請她做喜宴,果然酒香不怕巷子深。餘同誌努力繃住臉,不讓自己露出太過明顯的喜悅。

“可以的,大娘可以給我列一個菜單麼?我好有個準備。不知道村裡有什麼特彆的規矩,有必須要做的喜菜麼?”

貴大娘大喜,她心說這小餘同誌真是好同誌啊,二話不說就應了,仗義。她連連點頭,“應該的應該的。大娘不識字,我報給你聽啊。”

貴大娘的兒子結婚當日,小餘同誌天不亮就拿著她的菜刀和調料包出發了。這些調料湊齊還不容易,有些得去藥店買,小餘同誌為這件事跑了兩趟縣城,好不容易才把東西準備好。

天公作美,是陰雨綿綿的雨天。雨天不用上工,這雨也不大,一絲一絲仿佛飛舞的柳絮,大家也就有時間去參加婚禮,帶上自家種的一點蔬菜,曬的鹹魚,或者幾個雞蛋,就能端端正正的坐在席上好好吃上一頓。

貴大娘也邀請了知青們,他們一群十幾個人,內部商議了一下,一人湊一點錢和票,去鎮上買了一對紅色鐵皮的暖水瓶。請手巧的同誌剪了一對紅雙喜貼上去,怎麼看怎麼漂亮。

貴大娘喜歡得不得了,又體麵又實用,看這些個知青簡直要跟看自家侄子一樣。

農村少有工業票,便是有,也是攢著買鐵鍋和菜刀之類的必需品,少有人會奢侈得去買暖水瓶。知青們的這個禮物,真是送到了貴大娘的心上,她原先也想買的,奈何沒有工業票,如今白得了一對。

這一對紅彤彤的鐵皮暖瓶擺到婚房,更添了喜氣。這要仔細著點,一個暖水瓶能用上幾十年的。

送了禮,知青們便占了兩桌,村裡人也覺得應該如此,一對暖水瓶呢,這要自己買,光是工業票就得湊個幾年。也就是這些知青,在城裡有家人,自己手裡也有票,舍得把珍貴的工業票用在暖水瓶上。村裡一些沒有工業票的人家現在還在用砂鍋煮飯菜呢。

村裡的知青不攪事,隻要不提乾活的事,大多數村民對他們的印象都挺好的。長相家境都不差,就是乾活嬌氣一點,不過也是能理解,城裡孩子,又是打小讀書沒乾過農活的。按老話說,這都是小秀才,不下地的。

今天一頓酒,大家夥兒對知青的印象仿佛還更好了。

送禮的知青們就不說了,怎麼都比拿著兩根醃菜就拖家帶口大吃大喝的人家強。

哎喲,小餘同誌的手藝是真不錯啊。

村民們一直以來對美食的定義就是大魚大肉,但今天這個理念仿佛有些搖擺起來。

那個鐵板芋頭是怎麼做的?吱吱作響的端上來,外麵澆著一層晶瑩剔透的濃湯,四四方方的小芋頭外酥裡嫩,吃著吃著怎麼還有股肉味兒呢?還沒有肥肉的膩和豬肉特有的腥臊。

還有那素排骨,聽說是用麵做得,嘎嘣脆的,鹹香可口,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的當成真排骨。還帶著麵食特有的甜,越嚼越甜,外頭的餡料卻是鹹的,兩種口感結合在一起,真是妙不可言啊。

還有那一碗熱乎乎的魚肉蛋絲蔬菜羹,濃稠鮮美,顏色漂亮,氣味清香,老人小孩吃著也很好。哪怕剛端上還燙得很,一樣一眨眼就被搶光了。

這些素的半葷的做得好,那大葷就做得更美了。

上好的五花肉,一片一片晶瑩剔透的躺在雪白的盤子上,外皮是紅棕色的,十分有嚼勁,肥肉燒得半透明,奶酪一樣的潤滑,瘦肉裡飽含著湯汁,一口下去仿佛把整個豬的精華都吃到了嘴裡。光吃豬肉膩,所以中間放著一疊醬料,也是半透的濃稠醬料,琥珀色的,飄著一點紅色的辣椒碎片,微甜微酸微辣,像是某種果醬和辣椒混合物。

村民第一次嘗試燒豬肉配果醬,這麼反傳統的東西,大家居然也都接受良好。

紅燒鯽魚,魚腹清洗後塞入醃製好的餡料,用肉、雞蛋、香菇、冬筍等鮮貨調的。鯽魚本來就鮮,加上腹中的餡料,果然比往日自己燒得更加鮮美,又沒有魚類特有的腥氣,魚肉更是入味,簡直就是理想的下酒菜。

還有看著十分簡單的白切雞,乾乾淨淨的一盤,好像很容易就能做出來。然而一吃就覺察出差距來了,一塊塊的雞肉裡含著一層層的膠凍,那是膠原蛋白。哪怕是雞胸脯肉也不乾,每一口都帶著香。

貴大娘看大家吃得高興,時不時的叫好,笑得見牙不見眼。原來家裡人還反對她去找知青掌廚,哼,現在知道薑還是老的辣了吧?人家那可是能在大城市裡開館子的手藝,幾代傳下來的,能和村裡人自己倒騰的東西一樣麼?

年輕人喲,還是得多曆練曆練,見識太短淺!

彆的不說,村裡的廚師能這樣的講究?還在乎東西擺盤好看不好看麼?但是這小餘同誌就能把食物做得是又好吃又好看。

花了那麼多錢娶媳婦,買了那麼多東西擺喜酒,不就為了這份熱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