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1 / 2)

秋收之後有一段相對空閒的時間,雖然還是要每天上工,但勞動力度沒有之前大,人也可以鬆快一些。

知青們有了時間,就從村民那裡收了一些本地的土特產,寄回家給家裡人聊表心意。村民自己曬的山貨,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買也便宜。當然,肯定沒有專門賣的那些好看,大家都實惠,不求品相好,東西好就行。

昭明不做特殊那個,他也收了本地的一些菌菇、筍乾、藕粉之類的,打包好了,寄到家裡去。他從來就把個人情緒和個人義務分得清,甭管心裡怎麼想,麵上總是做得到位,讓人無可指摘。

他還向村裡的木匠借了工具,找村長要了些木頭,自己花了一張圖紙,說要做一個自動撒種子的小機械。和他同屋的知青覺得有意思,也幫著一塊兒做,後來連老知青也加入進來,這裡麵還真有幾個精通機械的。

其實昭明做的就是後世很常見的手推式播種機,可以設置間距和每次掉落種子的數量。而且是站著一路推過去,所以不費勁,不需要一次次彎腰。他這會兒雖然是沒有這個記憶,但隱隱約約的有些靈感,就開始琢磨了。

其實之前村裡播種使用的是耬車,前頭牛和驢拉著,後頭跟著一人。但這種播種方式有缺陷,根據來的技術員的指導,種子和種子之間應該有個嚴格的幾厘米的間距,而且每個坑裡的種子數量有一個準確數字,傳統耬車做不到這點。

那麼怎麼辦呢?為了增產,本地播種就采用了一個十分原始古老的方法,還是要前頭的拉著犁一路開墾,後麵的人一次次的彎腰撒種子,覆蓋一層薄土。這樣不斷彎腰,其實是一件很累人的活,對脊椎也很不友好,容易駝背。

知青們因為乾活不老道,人家嫌棄他們不讓他們乾播撒種子的活,但昭明哪怕隻是在一旁看,都覺得累人。他就琢磨著,能不能弄出一個手推式的播種機。

但他一個城裡娃娃,了解種地也就是這小半年的事,雖然腦子裡似乎模模糊糊的有個概念,也就知道個概念,具體真不清楚。所以他已經做好了長期抗戰的準備,慢慢琢磨。

誰知道老知青裡還隱藏著兩位機械大佬,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家一聽就明白,反手就是一張力學圖紙,再隔兩天就做出了小模型。

大家拿著簡陋的模型在地裡走了一圈,用小石子假裝種子。

“成了?”發起人昭明還是一臉的不可思議,果然啊,什麼都得找專業的才行。

於是他們做了一個標準的出來,中間有些金屬部件還是專門去縣裡淘來的。縣裡有專門出售自行車零部件的地方,自己組裝自行車比買現貨實惠,生意一直不錯。

他們叫了村長和大隊長,演示一番。大隊長的眼睛都瞪圓了,手摸著還沒來得及打磨的播種機,像是摸著什麼寶貝,嘖嘖稱奇,“還是有文化好啊。咱們乾一輩子,就和糧食睡在一起,也想不出這麼個寶貝來。”

大隊長拿著這個播種機去了公社裡,公社的乾部又帶著去了縣城。這樣半個月,獎勵就發下來了,每個參與的知青都記了二十個工分,還有一份榮譽報紙——是的,他們這群人和這個小機器很榮幸的成為了縣城報紙的頭版頭條,甚至還有記者下來給他們拍了照片。

工分不是關鍵,關鍵是這份榮譽,和檔案上的記錄。

這會兒的人都還是比較淳樸,知青們也一樣,他們看著報紙,一個個都快哭了。

下來了兩年,可算有了一點建設農村的真實感。

機械大佬雙目含淚拍著昭明的肩膀,“你想想,還有什麼咱們能發明設計的,大家都想想,集思廣益。”

發明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知青們搞出手推式播種機之後一直再無新聞,但村民並不覺得失望,他們乾了多少年農活都沒整出一個來,這些年輕人幾年就弄出了減輕勞動量的工具。

他們雖然習慣了一直彎腰撒種子,但要是不必一直彎腰,豈不更好。

突然就覺得知識也不是壞東西,至少學了之後他聰明啊。誰還嫌這種工具多呢?

負責播種的大多是女性和老人,她們一上手,嘿,不用頻繁彎腰了,也不會一天下來腰就跟斷了一樣。這一下感受到了好處,看那些知青就更加和藹可親了。

人都現實,隻有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的時候,才會真正上心。

那些得了利的人家,家裡收了什麼,若是有多的,還會送一些過來。

這不,村裡一個老大爺種了不少冬瓜,有一個特彆大,自家吃了三日都沒吃完,多的剩下怕壞了,左鄰右舍都分了一些,知青點也分得一大圈。

正巧,知青裡的圓臉青年老家剛寄了一段火腿,是陳放了三年的火腿,紅褐色的肉,切下一片,陽光下仿佛火焰。小餘同誌沉吟片刻,雙手一合擊,“就做火腿冬瓜湯吧。”

火腿若是做的不好,就會又鹹又乾,但小餘同誌是做菜的好手,她把大塊火腿過了水,去掉多餘的鹽分,然後切片,疊成完整一塊,中間切開兩段,每一片都長不過一寸,厚不過兩毫米。

火腿片先煮,見那清水翻滾冒泡如龍吐珠,又如一串串細小珍珠。待到火腿鹹鮮滋味慢慢出來,湯汁滾成微琥珀色,再倒入洗淨切塊的冬瓜,其後放了一點蝦米提鮮。

看著步驟仿佛很簡單,其實切片要多大,什麼時候放冬瓜,都有規矩,一切按著最恰當的位置擺放,才能出來一鍋清淡鹹香的火腿冬瓜湯。

一眾知青捧著自己的飯碗,圍著一大鍋的火腿冬瓜湯吃得一本滿足。火腿片褪去粗鹽醃製後過鹹過乾的缺點,保留了醃物的濃香和鮮香,而冬瓜吸足了湯汁,變得半透明,口感爽糯柔滑,還帶著說不出的厚重鹹香。這二者實在是相輔相成,天作之合。

飯碗裡麵雖然隻有糙米紅薯粥,桌上也隻有一疊本地榨菜和一碗湯,但沒有人露出什麼不滿來。大家都吃得十分開心,工作後吃飯的時間一向是他們最期待的。

小餘同誌很謙虛的表示這鍋湯其實還沒有做好,冬瓜有些老了,火腿的部位不是最合適的,她在掌控火候這點還不夠老練……但是那又如何呢,就算那麼多限製條件,依舊不影響這是一鍋好湯。

立誌要做一個文學家的眼鏡同誌吃完了飯就文思如泉湧,他說要寫一篇散文,彆的什麼也不寫,就寫他們今天吃的冬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