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梧桐來,黴爛三年後,起了三股霧,升到天空去,降下三場紅雪來。雪到地麵上,九天化到晚,九夜化到亮,為成人類而化,為成祖先而化。作了九種黑白醮,結冰成骨頭,下雪成肌肉,吹風來做氣,下雨來做血,星星做眼珠,變成雪子十二支,有血的六支,無血的六支……”
“黑頭草是雪子,住在草地上……”
“寬葉樹是雪子,後裔是柏楊……”
“針葉樹雪子,住在杉林中……”
“水筋草是雪子,住在水池裡……”
“鐵燈草是雪子,住在沼澤邊……”
“藤蔓是雪子,住在樹根岩壁邊……”
“有血蛙為第一種,住在水池邊,派生出三家,癩蟆紅雞綠青蛙……”
“蛇為第二種,龍為土司第一家,住在峭岩抖壁下。長蛇次子第二家,住在陰濕溝穀裡。紅嘴蛇幺子家,住在沼池水池邊……”
“鷹為第三種……”
“熊為第四種……”
“猴為第五種……”
“人為第六種,住在世界上……”
老赤日一邊調著鍋裡的藥茶,一邊在煙霧當中低聲吟唱著,攝像機在不遠處的三角架上,悄悄地記錄著一切。
周至和吉列阿比在煮豬食,產後的母豬需要進行精心護理,後世農大裡還有這麼個本科專業,被大家發現後感覺又驚訝又好笑,殊不知對於養豬場來說,《母豬的產後護理》,簡直就是養豬這門畜牧業科技的明珠。
好在雅南黑豬是山豬,山豬的護理比嬌氣的國外大白豬,以及國外大白豬和本地豬雜交的豬,都要簡便一些。
忙活歸忙活,周至的眼睛和手在這邊,可耳朵一直掛在老赤日的那邊。
《勒俄特依》,彝族人的創世史詩。
“勒俄”意為“耳聞”、“傳說”;“特依”意為“書”。所以這部書翻譯過來,應該就是《口耳相傳之書》。
這個書隨著彝族的曆史變遷也越變越長,留存的手寫本有十幾種,有長有短,還各不相同。
因為是口誦流傳,因此適合吟誦是必須的,所以《勒俄特依》基本上由五音節詩句構成?間雜以三?七音節或七音節以上的詩句。
雖然不入樂?也就是不能當做歌來唱,但吟誦時一樣節奏鮮明?富於音樂感?非常適合在節日及婚喪宗教場合吟誦。
吟誦的方式分為獨誦或考問對誦兩種方式,這一點有點類似《論語》體例或者藏傳佛教的“辯經”模式,看來天下文科都難逃類似的窠臼。
這部史詩也有漢文譯本,但是和所有詩歌譯本一樣,轉換語言之後,詩歌特有的音韻,雙關,成語,俗語等高級應用,很難用譯文轉達出來,會造成特殊信息的大量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