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伸手摸了摸袁老師分開的三摞紙張,發現手感的確有些不同。
“將連四紙和太史連混淆尚可原諒,畢竟那就相當於一級品和二級品的區彆,”袁老師認真地說道:“可將太史紙也和它們混淆,就是極大的不應該了。”
“其實透光是最好分辨的。”袁老師教周至將紙張舉起來,對著光評講:“太史紙屬於毛邊紙,纖維粗細不均,透光能夠看出其中還有不少雜質。”
“連四紙就不同了,纖維感綿密細膩,正麵光潤,背麵稍澀,不會有草棍碎屑等顆粒黏附。”
“太史連就更厲害,紙質骨立均勻,紙料很細,薄而有聲,質地明顯比邊上的連四紙更加優異。”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以‘連紙’為名的紙張還有好些種,因為當時的連城,就是好紙產地的代名詞,所以各種紙都爭相冠以‘連紙’為榮。”
“其中青出於藍的就是棉連紙,棉連紙其實是宣紙的一種。色白如玉,勻淨細膩,綿軟有韌性。清末民國間比較考究的印本,往往采用棉連紙。”
“另外還有汪六吉製造的六吉棉連紙,紙質比棉連紙更薄,依然綿軟有韌性,摹拓碑版彝器多用此紙。”
“剩下的包括川連紙,為我蜀中仿造,因為厚薄不均,質地不佳,除了川中部分縣誌用它來印刷外,彆的地方很少使用。”
“再往後還有兩種,機器連史紙和洋粉連紙,都是機器製造的,質地粗劣,既薄而且脆,不甚延年,清末民初的排印本書,石印本書,多用這兩種紙印刷。”
“今天這學問漲大發了。”周至喜得抓耳撓腮地興奮:“這是順帶了解了一把我國的書籍印刷史。謝謝袁老師!”
“開玩笑了。”袁老師笑道:“捐贈了這麼多寶貴的修複用紙給我們研究所,應該是我感謝你才對。對了,為了表彰你這樣的行為,我個人送你一件小禮物。”
說完袁老師也打開了一個小包裹,裡邊是一部書盒列放的大部頭和一本線狀的單本書籍。
“這是七十年代中,用寧化治平的‘玉扣紙’印刷的《偉人選集》和用將樂的‘西山紙’印刷的《偉人詩詞》。”
“哎喲這個可太珍貴了……這個我可不敢收。”周至嚇得連連擺手。
要說不喜歡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兩樣東西一看就是不計成本搞出來的仿古精品,周至不是不想要,而是怕袁老師再過十年之後會為今日之事後悔不迭,睡不著覺。
“這也不是白送的,還有任務呢!”
“任……務?”
“肘子啊,聽說你的家鄉,是蠻州市夾川縣?”
“啊對。”
“那你的家鄉,是不是有個法王寺?”
“對!就在二裡鄉,傳說是慈禧太後用半幅鑾駕的花用敕建的,還有半幅,拿去建了峨眉山的報國寺……”
才說道這裡,周至突然跳了起來:“我知道袁老師的任務是什麼了!《龍藏經》!隻可能是法王寺的《龍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