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說道:“看來柴叔是留意過青花的人,我也是非常喜歡,正好可以交流交流。”
老柴有著自己的想法:“肘子你自己都說了,宋前無官窯,可這青花乃是明代才有的東西,這個時候已經有官窯了,那自然搞收藏就儘量要朝高標準靠了嘛。”
周至說道:“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明代青花瓷器有著不同於前後的諸多特點,不能僵化地以偏概全。”
“不知道柴叔了解不了解青花的曆史?”
“了解,青花最早起於宋元,宋代青花少之又少,元代開始逐漸形成規模,到明代工藝成熟,官窯瓷器在永宣時期達到鼎盛,而民窯……隻能說特點鮮明,中後期倒是有不少精品。”
“那柴叔知道這些精品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嗎?”
“感覺應該……大概是官窯的技術泄露出來了吧?”老柴想了一下:“就和現在的技術傳播一樣,很多國營大廠乾不下去,工人技師都到民營廠子裡去打工,技術就流傳開來了唄。”
“是,也不全是。”周至笑道:“明政府老朱家的匠戶製度,對景德鎮的窯工可謂是非常刻薄的,早期還好,到了明代中期以後,隨著國力的下降,供禦瓷器就分為兩類:一類是‘欽限’,即禦用品;一類是‘部限’,即賞齎品。”
“之所以要這樣分,是由於民窯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所產瓷器質量與官窯產品相埒。因此官府經過算計巧加盤剝,乾脆讓官窯負責燒製部限瓷器,而真正給皇家使用的欽限瓷器,則采用‘官搭民燒’的辦法來完成。”
“所謂的‘官搭民燒’,是因為禦器廠難以完成宮廷下達的燒造任務,就把一部分瓷器分派給民窯去完成的權宜之計。”
“後來權宜之計變成了一種製度。以太監為督窯官,他會挑選條件最好的民窯,占據最好的窯位,令民窯代燒。燒成後,對成品進行嚴格的檢驗,稍有瑕疵就令民窯賠補。”
“而且為了多得賠補,還專將‘細膩脆薄,最為難成’的瓷器交予民窯燒造,一旦燒不好,就要賠錢,或者到禦器廠購買合格的瓷器來頂替。”
“明代的官搭民燒製度,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但是有一個好處,就是打開了官民交流的一個窗口,開始了互動。”
“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禦窯廠的工匠們是最好的一批製坯和繪畫工匠,‘官搭’的意思,最早是指的從製胚到入窯選最佳位置搭放,這部分工作都是由禦窯廠來完成,民間窯口擁有者隻負責燒造。”
“之後就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官搭’慢慢演變為‘官督’,那些工人也慢慢演成了民窯的工匠師父,變相地完成了民窯工藝的提升。”
“民窯生產欽限瓷,挑選極其嚴格,選出最為精致的產品作為欽限瓷器。剩下的,明朝皇室就強行發賣給民窯窯主。”
“雖然有種種弊端,但是民窯的工藝也終於抵達了不遜於官窯的水平。當然了,名家定製也是民窯,老百姓家裡鹹菜壇子也是民窯,這裡邊的差彆就大了去了。”
“因此需要從裡邊將精品挑揀出來。”
說完指著桌上一個盤子:“比如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