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收藏門類(1 / 2)

等到一圈連屋子帶家具看下來,馮倉又給自己的辦公室添了一個紫檀的博古架,然後聽從了周至的建議,將之前兩個“贈品”放棄了,換成了比較配合展示的“官帽筒”。

管帽筒,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放官帽的筒裝瓷器,可以是圓筒,也可以是六邊筒。

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物事,和一般瓷器都是脫胎於容器的實用器,通常既可以裝飾又可以實用不同,官帽筒雖然是一個筒狀物,但是好多官帽筒的上下都開有以吉祥圖案外廓如海棠,如意,蝙蝠,燈籠形狀的孔洞,基本上除了放帽子外,再沒有彆的實用價值。

關鍵是這東西興起很晚,鹹豐年間才開始興盛,到光緒年間才開始流行,剛流行起來就連“官帽”都沒了,卻成了民間嫁娶必備的嫁妝和陳列器。

但這個彩頭遠比最早用作骨灰壇子的將軍罐好得多。

而且官帽筒的價格卻比將軍罐要低,因為皇家也犯不著追求將官帽擺放在漂亮的瓷器上顯擺,因此官帽筒沒有官窯器,都是民窯燒造的。

然而每個末世的民窯情況都類似,清末民窯各種技藝都已經大成,它們也出精品,尤其是寄托款的精品。

經過周至解釋之後,馮倉便將將軍罐換成了一對白釉礬紅福壽連枝花卉帽筒。

礬紅這種釉料顏色既不如鮮紅色那般明豔奪目,又不如黃色那般富麗堂皇,它的顏色介於大紅和黃色之間,又不是橘色,而是更偏向紅色,夾帶著一點黃,有點類似“宮牆紅”的一種色調。

“要受窮,就燒紅”,紅色是一種非常難以把握的色調,大明朝以火德降世,舉國家之力燒造紅釉,結果到了宣德年間依舊失傳,《大明會典》中記載:“嘉靖二十六年,江西布政司奏:鮮紅器重懸賞格,燒造未成,唯可燒礬紅色。”

這裡提到的“鮮紅器”,指的就是明代著名瓷器“釉裡紅”,“釉裡紅”在宣德年間已經可以配合青花或獨自成采,顏色也從發黑發灰的豬肝色和發黃淺淡的“燒飛走白”,變成了真正的“寶石紅”。

這個工藝後來有明一整代都未能恢複,直到清三代才獲得突破。

而礬紅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作為紅釉當中的重器,非常受重視。

督陶官郎廷極帶來了傳統紅釉的突破,到後來燒造那批紅釉的窯口被稱作“郞窯”。諸多紅釉器如“胭脂水”,“珊瑚紅”,“祭紅”,“豇豆紅”,“抹紅”紛紛出現,其中最尊貴的“寶石紅”,被大家稱作“郎紅”。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礬紅的重要性一天不如一天。

然而這種情形在清末卻又得到了一次小小的改變,光緒年間,礬紅瓷器在民窯當中再次獲得了突破,很多窯口能夠用較低的成本,以銅釉為材料,燒造出顏色接近“鮮豔”的礬紅瓷器,品質雖然不如宣德“寶石紅”,卻也比之前“珊瑚紅”的宮牆色要更加偏近紅色一些。

配上白瓷的底子,就顯得非常的喜慶了。

這對帽筒器口就是同末光初那個年代的經典代表,器物口沿還描了金,金口下方是一圈如意暈頭,之後是折枝花葉紋,蝙蝠紋,福字紋,壽字紋。

鏤空的孔是海棠花紋的,孔口外還描了邊。

所有的這些圖案又是用纏枝蓮花紋給勾連起來的,“福壽連綿”的寓意,那是要多好就有多好。

唯一的不足就是底款的六字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倒不是說底款仿得不夠好,而是雍正年間壓根就沒有這樣的器型,兩相結合一看,就感覺寫底款這位筆力虛浮,不夠健勁有力,似乎透著一股子心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