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石刻很明顯就是當時太陽崇拜的巫術活動遺跡之一。遠古人類敲鑿擊刻下部落首領或者巫師帶著崇拜向太陽祈禱的圖形,從石刻的光滑程度來看,可能它本身被立起來以後,就成了遠古人類頂禮摩挲的對象,太陽神在人間的代言。
這個雕像的造型非常獨特,人臉成倒水滴型,人身頎長,寬肩細腰,身體造型讓周至看到了一些三星堆青銅人像的影子。
“不過這位太陽神到底屬於上古哪一位神靈,大家目前也眾說紛紜。”高館長介紹道。
“那也是,”周至現在也不敢武斷:“中國古代的太陽神老多了,要是考慮到地域因數,這火神也得加進去。”
“對,中國古代的太陽神,最出名的就是羲和了。”高館長說道:“羲和是位女神,和帝俊一起生了十個太陽,在《堯典》當中成了發明時曆的人,屬於天文官,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是她的後裔。”
“如果將傳說化作部落文化的話,《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說的就是方館長剛剛說的這件事兒。”周至跟小夥伴們解釋:“而《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晉代郭璞為此作注說:‘此經甘淵,實即《大荒南經》羲和裕日之甘淵’。”
“現在我們已知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稱,儘管羲和與少昊的先後順序無考,但根據《山海經》,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理上一致是無疑的。”
“那個地方現在就叫日照,有堯王城遺址,太陽崇拜產生在那裡,和地理位置,典籍記載,都是相合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神靈,叫日主,先秦時期的齊地八神中的第七位,《史記·封禪書》裡說‘日主,祠成山,成山鬥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
周至點頭:“根據《禹貢》成書時的地理知識和九州的概念,當時那一帶都屬於青州,膠萊平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山東丘陵為海島,日照地區當時位於華夏的最東端,是最早迎接到太陽的地方,太陽崇拜在這裡產生自有地理上的道理。”
“可是這些都是北方體係,”周至摳著下巴看著神像:“這個石像的形狀可太獨特了,雖然大汶口文化也有象征著太陽崇拜的八芒星圖案,但是和這個石刻人像頭上的二十三芒太陽形象完全不同,咱們是不是從南方體係的神靈裡尋找脈絡更合適?”
“就是!”高館長似乎是見到了知音一般:“大家看啊,雖然大汶口文化有八芒太陽崇拜,龍山文化有刻符形式,兩者看上去和這個人像的工藝和符號性有些類似的地方,但從時間上來看,這個人像其實比大汶口文化還要早,比龍山文化更是提前了三千年,那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它的出現其實比大汶口文化的太陽崇拜更早?或者說,屬於獨立發展出來的圖騰崇拜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是南方體係的話,那就得考慮東君,嗯,還有祝融的可能性了。”周至說道。
“就好像羲和在魯省被稱作“東母”一樣,東君就是遠古楚地神話的太陽崇拜;屈原所作的《九歌·東君》,其實就是一篇祭祀太陽神的祭祀辭。”高館長說道:“在《九歌》中,東君是一位英雄,象征著正義和光明,他不但給予世人光明和希望,還經常與黑惡的力量展開搏鬥。而且他還是司春之神,給人間帶來的是溫暖和生發。”
“這個人像,表情就非常莊重慈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