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1 / 2)

周王主理的選秀, 終究也選到了他身上。

德妃早為愛子齊王忠選定了魏國公嫡女王氏為正妃, 容妃為魏王恕精挑細選了三輔李勉的侄孫女李氏為正妃。周王雖未參與選妃, 卻由聖上親賜下了禮部右侍郎王士嘉之孫王氏與左僉都禦史李鬱之女李氏為妾。

德妃與容妃雖然親自挑了可心的媳婦, 見得聖上指婚, 卻也有些意難平。

齊王先向聖上請命撫邊, 而得了巡撫之權的卻是周王;周王母家已垮,賢妃被勒令閉宮禁足,竟然仍能得聖上賜妾;周王在宮中獨住重華宮, 二十歲才因母家獲罪被貶出宮, 而齊王才選定王妃, 便已定下了出宮開府之日。

而魏王雖定了王妃,卻不許當時成親,仍須等年滿十六成親開府, 才許到朝中學著辦差。

德妃在宮中為兒子抱委屈,齊王自家卻仍躊躇滿誌:“母妃不必多想, 皇兄如今已出京,三弟年紀還小, 朝中便隻有我一個皇子。我做成的功業多了,父皇與眾臣看在眼裡,自然比遠在邊關的兄長強。”

再說如今邊關從前由馬尚書一係把持之地, 如今多半兒換了與他外家有親眷的舊將, 自然會替他盯著皇兄動靜, 萬事他們都能占個先機。

卻不知他出宮之後到哪一部領差,到時候大朝會上, 宋三元見他立在玉階上,會不會驚詫,驚訝那位仗義疏財,叫他佩服得在同僚、友人間宣揚的張俠士竟是當今齊王?

他這些小念頭無人知道,但有一句話說得極準——周王出京,他就是朝中唯一的皇子,也是朝中勢力最雄厚的皇子。相比之下,魏王母家雖有位曆任三朝的閣老,卻已病逝,朝中門生弟子又都是文人,起起落落,比不得他們這些勳戚百結百年,勢力深厚。

他比周王隻差在晚生了幾年,不是皇長子。可周王也隻是庶長子,隻要國中有嫡子在,庶長就不能繼位。

從前周王占長、賢妃得寵,外家與嶽家占了文武兩係權勢,若議起立後之事,最可能得利的便是賢妃。而如今桓、馬二家接連失勢,兩家家主一歸老一流放,周王也要出京,便是朝中再議立後之事,又有誰會支持賢妃?

上表請立周王為儲的折子銷聲匿跡,都察院中卻很有幾位禦史上了聖上立後以穩定後宮的折子——

不隻是請立德妃為後,更多的卻是以容妃出身清流,才德可式天下,請容妃為後的。

德妃雖然掌管宮務多年,位比副後,可畢竟是勳臣之家出身,容妃的伯祖父卻是曆任三朝的老臣,子弟遍布朝中,不必收買便有人主動為之上本請命。

但齊王年長,眼下要成親,魏王卻還年幼,從兩位皇子的身份比較,德妃又勝了一籌。

滿朝似乎都已忘記了即將出京的周王,都在較量著哪位皇妃更適合入主中宮,惟禮部還按部就班地安排著周王納妾之禮,將王氏、李氏同一天送進王府。

這就是父皇指給他,要他帶到邊關的人。

王氏容貌端莊,性情溫厚,李氏笑靨如花,善體人意。周王心有所係,王妃又有孕在身,成禮之後便要離去,兩人也不曾強留他,反而極是體貼地要親去侍奉主母。

待他回到桓王妃殿中,王妃卻又親自勸他,叫他為著聖上的心意、為著兩位侍郎、僉都禦史的麵子也要好生安頓二人。

周王有心留下來多安慰她,但在她的大義規勸麵前又有些無力,隻得答應下來:“你好生照顧自己和咱們的孩子,我明日再來看你。”

主母寬和,妾室柔順,倒也是個安穩和睦的王府樣子了。

周王想起自己初選皇妃時,想學太·祖與慈聖太後般“一生一代一雙人”的心情,再看看如今與元娘恍若君臣相敬,又添了兩名妾室在府,也隻能長歎一聲。

他進宮去謝父皇指婚,兩名妾室由元娘領著到賢妃宮中見禮。新泰帝問他覺得兩名妾室如何,他便都答了個“好”字,彆的亦說不出什麼,隻能感激父皇關愛。

說罷這些,又向天子請旨:“桓氏有身孕,王府中事務繁雜,恐怕無力打理,兒臣想留下李氏服侍王妃,隻帶王氏出關。”

王氏身材豐潤,想來體質更佳,能經得起出塞之行;李氏出身禦史府,自必受過長輩嚴訓,主持得府務事務。如今王妃有孕在身,要人陪伴,將來要生產時也須有人幫著打理府中事務,總得留一個人在側服侍。

再者,當日父皇也說要點一個人陪他出關,想來也有這般思量吧?

他仰首望向父皇,新泰帝微微點頭,說道:“朕為你禮聘淑女,自然是為了服侍你衣食行動,打理內宅,你安排便是。過幾日你要出關,不必多帶王府僚屬,朕已挑好了伴你出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