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外麵天色剛蒙蒙亮,黎池就起早去趕赴院試的第二場考試:覆試。
依舊是核檢入場、對號入座、鳴鑼開考,這一係列流程黎池已經曆過好幾次, 早已平常視之, 再不複前世當初高考、後來國考等大考時的緊張。
在張貼院試‘草案’時, 就已經說明院試覆試考‘一文一詩’,即作一篇策問、賦一首詩, 連考兩天。
黎池拿到覆試的考卷後,開始仔細審閱考題。
覆試的策問題在這個時代出現……倒是有點意思了。
繼科舉革新之後, 這次院試的策問題, 又讓黎池確定了大燕朝的上層, 的確存在著一個不可言說之人, 這提醒著他行事要格外謹慎。
策問題目為:京畿之地, 日益繁華開明。而嶺南、劍南、隴西、北疆四方之地,曆來困苦不化。此區域發展不平衡之景, 何解?
簡言之,就是如何解決大燕朝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區域發展不平衡。在黎池前世的那個時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不時見諸新聞報端。甚至黎池參加的那屆國考, 申論的主題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的。
可是, ‘區域發展不平衡’這個現象名詞, 出現在當下……就顯得有些恐怖了。
不過不論以後, 黎池當下應該做的就是好好考試。總不能因為這件事, 就不顧家中的期望, 不管這些年所下的苦功放棄科舉。
題目的表述還算清楚,能夠讓考生都讀明白考題的意圖。但在場的或許沒有任何一個考生,能有黎池這樣理解得透徹。這道策問題隻用圍繞著一個中心作答:因地製宜,之後再引申開去、用論據進行論證。
對黎池來說,策問題的小難點就在於:如何在隱藏自己的同時,又要表現自己。這一點,黎池注意些也能解決,畢竟也讀了這麼些年的書,這個時代讀書人的行文用語他早已掌握,他有信心能披著當下讀書人的皮,來表述出他前世的某些觀點和對策。
策問題看完,黎池又審閱了賦詩的題目要求:對月懷古。
是的,賦詩場的考題上就隻有這四個字,過分的言簡意賅了。
院試第一場正試開考正值中秋佳節,院試覆試圍繞‘對月懷古’四字賦詩,倒也很貼切。
這道賦詩題要說簡單,那也可以作的很簡單,就作成吟月詩就行。古往今來,春花秋月詩、吟風弄月詩從來都長盛不衰,吟月的詩實在太多,考生們隨便借鑒借鑒就能作出一首來,不會存在下不了筆的情況。
然而,說難那也是真的難。隻‘對月懷古’中的‘懷古’二字,就表明了這首詩不僅僅是平日裡賞玩的那類吟月詩。
這詩有暗含的要求:體現其‘懷古’特性。而‘懷古’多又是借古頌今、或以古諷今,如此所作的詩就要有一定的曆史厚重感,要表達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相比其他科舉考試科目,黎池確實不善賦詩。
他深知自己的這個缺點,在寫詩作詩這點上,就從未停止過練習和積累。對月懷古這個主題,黎池平日練習時就已經寫過好幾次,因此這次院試遇到這道賦詩題,倒也不至於無從下手。
再加上他對《資治通史》的研讀,在‘用史’懷古這點上,他有著不小的優勢。
審閱完題目之後,黎池對這次的院試第二場覆試,心中已經有了些把握。
用一整天來考一道策問題,甚至夜裡都還可以點燈作答。同樣,用一整天去琢磨出一首詩。時間上是絕對充裕的,因此黎池也不急。
第一天的上午半天的時間,黎池都花在了構思策問文章上。因為隻有考題和答卷、沒有草稿紙,於是他就靜坐沉思,在腦海裡翻來覆去地琢磨提綱、打磨腹稿。
午飯啃了一個乾糧饃饃之後,黎池才開始正式作答。
因為上午已經在心中反複琢磨出了全篇文章,黎池作答時寫得無比流暢,在確保字跡優美無汙跡的前提下,他隻用了一個半時辰,就寫完了全篇一萬六千字的策問文章。
寫完之後,黎池從頭到尾通讀全篇。文章的邏輯架構方麵完成度不錯,達到了事先預想的效果,字句也精煉通順、無錯漏汙跡,整體上他是很滿意的。
確認無誤後,黎池將考題和答卷放在一旁的考籃裡收好,以防被意外弄臟或碰壞了。
做完這些時間還很早,黎池抬頭看向號房外觀察天光時,不經意間就和坐在他正對麵前上方的章學政,對上了眼……
兩人對上眼時,黎池覺得他從章學政的眼神裡,看見了些許驚訝。
對此,黎池隻是眼帶微笑地微微一垂眼,結束了這次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