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池與鐘離書和明晟探討交流之後,豐富了他切入問題的角度,活絡了思維思路,也有所受益。尤其是兩人已經參加過一次鄉試,有許多親身得來的經驗可以分享給他,這比那些道聽途說聽來的訣竅,要靠譜許多。
想到上次出門上街的驚險遭遇,三人就一直窩在了院子裡探討學問、互相學習,一直到八月十五中秋節,都再沒踏出院門半步。
八月十五,團圓的節日。
而這一天,貢院外張貼出了鄉試須知。上麵寫清了鄉試考生的座位號,以及鄉試注意事項等。
黎池和鐘離書他們去將各自的座位號看仔細了,也沒怎麼多和同來看通知的秀才們攀談,去取了訂購的乾糧後,就又立即返回住所,靜心養性,隻待考試來臨。
而八月十五這一天,也正是臨淮府院試開考的日子,二堂哥黎河此時應該已經坐在考棚內答題了。黎湖和黎棋他們心裡也惦念著,默默祈禱黎河院試順利。
……
鄉試又稱‘秋闈’,來年二月的會試則稱‘春闈’。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行)省的省城舉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從朝廷中央欽派。
秀才通過鄉試後就稱為舉人,而舉人實際上已經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像浯陽縣的縣令就是舉人出身。
除此之外,舉人的待遇在秀才的基礎上也有所提升,田畝免賦的數額、免服役的戶數相應增加,考上舉人的好處可謂多多。
黎池前世語文書中《範進中舉》這一課裡,雖講述的是範進中舉後的喜極而狂的醜態,還有周圍人因範進中舉後而陡變的諂媚巴結,抨擊了封建社會裡的科舉製。卻也說明了,在當時那個社會裡,一個舉人的地位是絕對不低的。
因此,對於鄉試秋闈,黎池他很看重,他不過也是個俗人罷了。
恰巧自黎池下場科考起,縣試、府試和院試都趕上了‘京中某人’影響下興起的科舉改革。而黎池沒參加的上一科鄉試,也‘不負眾望’地有所革新。
除新出的為防舞弊的新規外,最大的改變是在鄉試時間的安排上。之前的鄉試共分三場,每場考三日,每場間有一日間隔。而現在的鄉試依舊是考三場,卻是連考九日。
提前一天進入考場後,還要在貢院裡連待九日。
雖說須提前一天即八月十七這天進入貢院,可這核檢入場也需要不短的時間。黎池他們住的地方距貢院近,於是他們等過了晌午後才提著考籃去貢院外排隊核檢。
等輪到黎池他們核檢時,日頭都已經偏西了。
鐘離書和明晟排在黎池前麵,已經先他一步進去核檢了,黎池告彆送考的他爹和他三堂哥,也跨入了貢院的大門。
鄉試核檢入場的程序與縣府院試時並無大不同,隻是要更加嚴格一些。有參加過一次鄉試的鐘離書他們指點,黎池並沒有帶容易引起誤會的東西,因此很順利地核檢過關入了場。
在貢院內手持長矛士兵的帶領下,黎池順利找到了自己的考棚——甲三號考棚。
甲一至甲八號考棚,為江淮省八府院試的案首。
黎池環視著這間他‘吃喝拉撒’都要在裡麵,足足要呆九天九夜的考棚。
考棚十分狹窄,長寬都可能才兩米。即使最近幾天都出著太陽,號房裡都還有一股縈繞不散的黴味和濕氣。
考生私下稱考棚為‘號房’,也很貼切了。
號房裡麵的東西不多,一眼就可以看儘。上下兩塊木板,上麵的木板白天被當做書寫答卷的桌子,下麵的木板則當椅子,晚上睡覺時將上麵的木板取下、兩塊木板並在一起,就成了一張床。
上麵的木板即‘桌子’上,放著一盆炭火、三支蠟燭。下麵的木板即‘椅子’下麵,放著一隻夜壺,之後九天九夜的拉撒就要在這隻壺裡解決了。地上靠牆的地方,放著一桶清水,吃喝和磨墨都用它了。
黎池放下考籃,拿出麻布帕子開始擦拭木板上的灰塵,擦乾淨之後才把考籃裡的陶罐、乾糧、打火石等等雜物拿出來,擺放整齊。
至於筆墨硯台這些考試要用的東西,黎池暫時沒拿出來,先讓它們放在考籃裡。
黎池收拾完,又在‘椅子’上坐了一會兒,看外麵天色漸暗,也到時候吃完飯了。
黎池將滿盆木炭倒在牆角,隻撿了兩捧木炭放在炭火盆裡。然後生火燒了一小半陶罐開水,然後就著三張餅皮吃起來,這就是鄉試考場裡的第一頓飯了。
黎池剛吃完晚飯沒多久,就有士兵過來將號房的門從外麵鎖上了。在之後九天的考試期間,‘吃喝拉撒’就都在號房裡了,直到考試結束。
號房裡頭上遮瓦,牆壁也沒有窗戶,門一旦鎖上後房內就陰暗下來不少。要不是門上還有一個安著木窗格的小窗,即使在白天,號房裡恐怕都是伸手不見五指。
等天完全黑下來之後,黎池將兩塊木板並在一起拚成床,拿一件帶進來的外袍鋪在上麵,然後脫下身上的外袍、躺下後蓋在身上。
放空腦海,漸漸進入睡眠。
作者有話要說: 晚上九點還有一章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