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2 / 2)

大唐第一廚 浮雲素 5441 字 6個月前

李三娘食肆在長安經營多年,靠一手冠絕天下的豆腐手藝在長安城中聞名,在加上豆腐的價格並不昂貴,若隻是小菜以及生的豆製品,就算是普通百姓也能吃得,其生意之火爆,即使是西市的大酒樓都比不上。

兩月前,李三娘甚至又買下了一個院子,將其改建成食品製造間,雇傭不少人在其中工作,專門製造麵筋與豆皮,這兩樣豆製品在賣得很好。

可以說,發展到現在,李三娘食肆已經不是單純的食肆,而是集生產、出售半成品、酒樓為一體的商業集團了。

李三娘道:“我之前聽聞,店中的食客除了長安本地人之外,還有許多是從彆地慕名而來,專來就留嘗鮮。”

“更有士族的郎君在店內買大量乾麵筋及乾豆皮,運往他地。”

這年代沒有電冰箱,如果是水麵筋的話放不到兩日就壞了,為了延長豆製品的保存時間,除了天天做的那些之外,店內還出售乾麵筋與乾豆皮。

製作方法也不難,先將麵筋豆皮風乾之後,放入鍋中蒸煮,最後再進行脫水處理,便能存放更多時間,莫文遠試過,炎炎夏日都能存在一旬左右,等到天冷了,放大半個月都沒有問題。隻要車隊行得夠快,便能送往其他城市。

李三娘微微一笑,做出更加驚人之舉,她竟然展開一張大圖紙,放在矮桌上。

趙二娘先前不識字,但因嫁給莫小狗之後,需要做點賬麵上的工作,便努力補習識字,她成果斐然,不出一月就將常用字認得七七八八。

莫文遠目瞪口呆,想不到他阿娘竟有看比社會學家一樣的采樣調查意識,又跟經濟學家一樣,將所有的數字精密地記錄下來。

李三娘朗聲道:“我在賣麵筋、豆腐皮的櫃台後麵站了一旬,期間我詢問了眾人購買吃食之去向,絕大多數都是長安本地人,然彆地的郎君娘子也不少。”

“其中,將吃食送往洛陽的最多,江南地帶的人偏少些,但若我沒記錯,待天冷下來時,還專有行商來食肆買麵筋送往江南。”

“今日天氣逐漸回暖,吃食易壞,買的南人才少了些。”

莫小狗比較憨,沒聽懂李三娘的意思,倒是趙二娘已經陷入了思考,而莫文遠對他阿娘無比了解,早就知道她很有商場鐵娘子的風範,便直接道:“阿娘你的意思,是想在洛陽江南等地開店?”

李三娘見莫文遠能夠接上自己思路大喜道:“不錯,我欲先在洛陽開一店。”

有需求就有市場,李三娘雖無法將抽象的概念形成具體的理論,卻已明了其中道理。她考慮的點有很多,一是洛陽城中百姓富庶,店開了之後不愁無人問津;二是洛陽距離長安很近,快的話幾日就能打來回,頭一次開分店,還是選個能夠照應的地方比較好。

她前些日子還同前來購買麵筋的洛陽人聊天,對方言現在洛陽城中雖有豆腐賣,卻從未出現過麵筋等物,定時長安城的特產。

豆腐的製作其實不難,隻要有心學,就能學會。

李三娘店中的豆腐都是從大興善寺買的,自不會好為人師,用賺錢的時間傳授技法,事實上,現在傳授技法的反而是和尚。

和尚已經同豆腐捆綁在一起了。

開始是大興善寺的和尚外出雲遊,要知和尚雲遊除了化緣之外,還經常要做點小買賣賺取盤纏,尋常是幫人講經做法事,在寺內習得豆腐做法後,不少人雲遊至外地,便做些豆腐賣了以換取路費。

現在僧人雲遊,除經書與缽之外,還有一樣是必帶的,那就是酸湯。

開始隻有大興善寺的僧人習得作法,在雲遊過程中僧人又將做法傳遞給了當地百姓,又或者是留在了當地的寺廟,隨著僧人走的地方越來越多,豆腐也流傳開。

即便是江南或者更遠的城市,都出現了專門的豆腐坊,有的是百姓開的,有的則是寺院開的。

價格雖有浮動,但總歸不會高到離譜,比肉差遠了,大多是一塊一兩文,有些貧窮地方也能以物易物。

肉價高,普通百姓吃不起肉,卻能買豆腐夾菜。豆製品中所含營養高,口感又與肉相似,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很喜歡。

莫小狗終於反應過來道:“嬸嬸欲在洛陽開店,院落地址要帶去的夥計可都選好了?”他對李三娘有股天然的崇拜,對方說什麼隻要做便是,嬸嬸說的一定是對的。

李三娘道:“正欲著手準備。”她道,“依你們之見,這店是開的得還是開不得?”

莫文遠與莫小狗異口同聲道:“當然是開得的!”

洛陽開店一事,就這麼定下來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