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1 / 2)

大唐第一廚 浮雲素 13128 字 3個月前

易牙鼎成了莫文遠最新的心頭好, 到哪裡都帶著。易牙鼎畢竟成了精, 大大小小隨意轉變, 他變小了之後用繩子吊起來, 隨身攜帶, 需要做菜時解下來就好。鼎不僅沒有意見, 反而很熟悉“拴褲腰帶上”的操作,據他所說之前跟著的廚師中也有如此行事的。

大凡名廚,行事少有不特立獨行的, 尋常人對精怪回避得很, 他們心中卻隻有廚具廚具廚具。

中黑羊對易牙鼎的意見更大了, 他深感自己與莫文遠的二人世界被破壞,對丁橫眉冷對千夫指,易牙鼎卻也不方, 他很有恃寵而驕的味道,開始還忌憚凶獸的威壓, 之後卻張牙舞爪起來,還主動挑釁中黑羊:“我可變天下鍋具, 你難道可?”

中黑羊:“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能搜集天下食材,你能否?

莫文遠夾在中間當和事佬:“彆爭了彆爭了,你二者對我而言缺一不可, 作用是其他人、物都無可比擬。”此話出口, 二者的戰爭才堪堪作罷。

易牙鼎是在大明寺得的, 有此物後大明寺的僧人與莫文遠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時不時就有僧人想要來膜拜下菩薩所賜之鼎的光輝模樣, 看他們虔誠的表情,莫文遠差點以為自己得到的不是鼎,而是錦斕袈裟之類的稀罕物。

僧人來的多了他就讓對方等人不要跑了,乾脆拎鍋上門,直接在大明寺做菜,菜做出來後一半給菩薩做供奉,另外一半則請大明寺的僧人吃了,他心道在知大明寺水質好後,他用了不知道多少水,做菜聊表心意是必須的。

再說易牙鼎,同莫文遠混熟之後終於想起了菩薩當時的要求,說要做個十種八種素菜給菩薩吃,方才能解他未參加河鮮會之遺憾,莫文遠聽後隻能訕訕笑,表示自己會謝過菩薩。

中黑羊:噗咩咩咩咩咩咩咩。

發出陣陣嘲笑聲。

……

莫文遠才到大明寺門口,就有僧人來迎接,迎接之時還一個勁看他的背,看中黑羊的背,似在尋找青銅鼎,他連忙道:“鼎我帶來了,法師切莫擔心。”

僧人還怪不好意思的,口呼阿彌陀佛。

大明寺才建立兩百多年名聲就享譽全國,是有道理的,四十多年前隋文帝楊堅為慶祝其生日下令在全國古刹建立高塔,共建三十座,大明寺棲靈塔為其一。此塔有九層之高,宏偉雄健,尤位俊特。除外觀不凡外,此塔還有一玄幻大唐特有之處,具大明寺的高僧所說,棲靈塔的塔底有神佛留下的降妖伏魔陣法,便是千百年的大妖,隻要入此陣便不可輕易逃脫,玄奘法師西行之前也曾來過淮揚一帶,看伏魔陣法,還感歎能夠出右者,不過了了。

正是有這陣法之存在,江南的安寧才有所保障。

即便是易牙鼎對此陣法都慎得慌,路過塔時還不安地晃動兩下,中黑羊捕捉到他緊張之舉,立刻咩咩咩咩咩大開嘲諷,說為鼎精臊得慌。

鼎道:“你就不怕?”

中黑羊:“咩咩咩咩咩咩咩!”

小小陣法,有何懼的?

莫文遠還跟在後麵幫他解釋道:“羊應不算精怪,他是觀音菩薩送來的,據說是神獸。”來曆他就知道這麼多,剩下的卻也不太清楚。

易牙鼎聽後不置可否,最近的神獸都滿身凶煞氣?胃口大無窮?這神仙得多硬核才能驅使中黑羊啊!當然了這些他就在心裡想想,萬萬沒有說出口,易牙鼎很有傲骨,他要堂堂正正從神通上勝過羊,成為莫大郎最需要的精怪,搬弄是非,矯飾文字,他是不願意的。

僧人與莫文遠的對話還在繼續,降妖伏魔陣之名他聽說過,卻未詳細了解,感受到了鼎精的瑟縮他道:“此陣法中可有妖魔?”

想不到僧人竟一板一眼回答:“妖魔,據說是有的。”

“當真?”

“小僧修為低微,不曾到鼎中看過,然聽佛法精深的禪師所言,陣法設立初衷便是為了困住幾十年前肆虐之妖怪,棲靈塔便是為此妖所建。”

“是何妖怪?”

“隻知是山海經中的精怪,具體小僧就不曉得了。”

山海經?那豈不是存在成千上萬年的精怪了?莫文遠暗自吃驚,對中黑羊鼎精悄悄問道:“你們可有甚感覺?”

鼎精修為全用在做吃食上,其餘一概不知,而中饕餮則是像狗一樣吸吸鼻子,嗅聞氣味後咩咩咩道:氣味淺淡,定不是甚妖力高強之凶獸。

……

僧人們都在堂前等著,意圖觀鼎,青銅鼎很好麵子,鼎身比莫文遠初見他還要光滑鋥亮,盯著看似乎能見他表麵有淡淡金光浮現,比佛家法器還要閃亮。

金光流轉,更給鍋具增添彆樣的莊嚴,便是知根知底的莫文遠看了都覺得此鼎不同尋常,他對大明寺的高僧道:“受大明寺諸位關照如此之久,我也無甚償還恩情之法,隻得用此鼎做幾道吃食為午膳添菜,切莫拒絕了。”

僧人連連擺手道:“我等不過忝列佛門弟子中的一員,鼎乃觀音菩薩賜下,給我等做菜實在是折煞了。”

“佛家有語眾生平等,做吃食也是如此,我做之菜百姓能吃得、世家郎君能吃得、神仙能吃得,僧人怎就不能吃得?菜出鍋時本不具其他含義,能否吃得的價值都是後來人附加的。”

“阿彌陀佛,是貧僧著像了,那就先謝過莫大郎。”

此次做菜,莫文遠花了一番心思,佛門出名素菜並不多,他挖遍了廚神係統的庫存才找到有名有姓六根清淨的菜,此素菜名為羅漢齋,取十八羅漢聚集一堂之義,燒菜過程中要用到十八種素菜,將素食的美味一網打儘,乃上上精品。

他看著做法,仿佛能看見素菜上方鐫刻了金光閃閃的幾個大字——佛門名菜。

羅漢齋在唐代時還沒被發明出來,有關此菜的頭一道記載出現於宋代朱彧的《萍洲可談》,指商會為僧侶舉辦的齋期,後來逐步演變成了菜名。

幾乎是所有能被想象到的蔬菜都出現在了羅漢齋中,菘菜、各色菇類、木耳、豌豆……菘菜是用高湯吊出來的,湯以海帶口菇作為基地,鮮香疊加鮮香,稍微放點鹽進去,就已經是難得的美味,菘菜中的黃葉且不說,就算是白色葉子部分也已燉至軟爛,用筷子尖戳一下,就能擠出水來。

白菇口菇各種菌菇澆素油翻炒,扁豆被一粒粒播出來,翠綠色的豆類散發出陣陣清香。

浸滿了湯汁的菜葉作為底鋪成在盤子色,顏色各不相同的清炒時蔬堆成了金字塔式的尖尖角。菜出鍋時易牙鼎憋了發大的,燦爛的金光直衝雲霄,光太亮了,淹沒了莫文遠的表情。

“=口=”

菜、菜發光了!

怎麼這麼像中華小當家?

……

俗講更新換代還是很快的,前幾日還在說孫悟空現身江南河鮮會,此回就變成大明寺菩薩降鼎了,此講被歸在了莫大郎俗講係列中。

因是在大明寺發生的事,他們寺院必要大肆宣傳,莫文遠是其次,重點是讓百姓知道他們也是菩薩降臨神跡的寺廟,與其他地方是不一樣的。

而長安與洛陽也緊隨其後,莫文遠與大興善寺與白馬寺又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倆寺廟之僧侶聽逢他有奇遇,萬萬不肯錯過。

興善寺中慧遠和尚聽聞此事,還挺高興,他是從江南僧人口中直接聽說的:“此鼎我是知道的,每過幾十上百年他就會現世一次,尋找當世名廚為主,寺院中有關於他的記載。”

江南僧人不知此事,聽慧遠和尚說後還挺好奇的:“那鼎的上一個主人?”

“上任主人是沒記載的,此鼎的曆任主人多是世家供奉的廚師,若誰得了鼎,家主人準會作為談資與同儕炫耀,而能供奉大廚的家庭在東土也是屈指可數。”

“往前百年都沒聽說簪纓世家有鼎現世,興許是大隱隱於市的民間廚師得到了鼎,不過我又曾聽說是太上老君拿此煉丹去了。”

僧人聽得一愣一愣,心道太上老君能拿去煉丹,來頭也太大了。

“先不說這,你且同我細細道來,江南地的俗講是如何說的,講詞記不清楚無妨,隻需同我說內容便可。”

又過了些時日,長安大小寺院開始傳唱新的俗講本子,說菩薩在江南被莫大郎一道素菜打動,降下異寶之事,百姓很熟悉莫大郎之名,聽得津津有味,不少人還暢想等他回了江南,要去李三娘食肆買吃食,說不定就是異寶做所。

宮中聖人也聽聞了此俗講,然他知道的更多些,各地俗講都隱去了鼎之具體來曆,隻說是為廚神所用,物老成精。原因簡單,易牙的政治名聲很不好,是乾政失敗的典型,如果此名為君王所知,很是不妥,也正是因此緣故,知道鼎真實姓名之人少之又少。

然就有人不喜莫文遠,又或者是以他作筏子想要攻擊寺院僧人,此人腦洞大開,偏偏誤打誤撞撞上了事實,他在聖人麵前聲淚俱下描述:“古之被冠上廚神之名的人少之又少,烹子的易牙就算一個,此鼎言為廚神用過,又怎確定不是易牙?”

“易牙當年以廚藝受到提拔,後想乾政,寓意實在不好,莫大郎其心可誅。”

聖人看他唾沫橫飛,似笑非笑,當時也不說話,等遣散了眾臣後與心腹近臣談起此事道:“我可是年老體弱的齊桓公,會寵幸一小廚?”

“聖人英明,自不會做出此事。”

“更何況那鼎確實是觀音菩薩所賜,大唐氣韻彙聚之地,菩薩又對我等幫助良多,鼎便為易牙所用過,也並非大事。”

“猜忌過分乃昏君之兆。”

魏征等人早就猜到了李世民的心思,他們當時聽那人小題大做,也在心中嗤笑,若真因莫文遠得鼎對他提防,才是真氣量狹小,搬弄是非,糾結於文字遊戲非明君之舉。

既說到了莫文遠,他們就談到了從天竺習製糖法之事:“也該是時候找莫大郎回京了。”時隔一年,聖人的心思還未改變,依舊準備讓莫文遠加入西天取糖的隊伍。

“過些時日就擬旨令莫大郎歸京吧。”

……

唐代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朝代,這裡的多災多難,特指自然災害。地震、乾旱、洪澇、泥石流、蝗災、各種災害頻發,光是京師就被各種不同等級的頻繁的地震摧殘了好幾次。

若是在隻有人的年間,百姓官員乃至聖人定會懷疑頻繁的災害是否預示聖人失德,又是否預示國家未來的走向,然而這是在玄幻大唐,神仙精怪與人共存,得道高僧,修行多年的道人,甚至有靈感能力的尋常人都能與神仙交流,他們問上蒼災害是否是神仙降下的某種提示,神仙攤手道:不存在的,和我們沒關係,就是普通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