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一個個也卯足了乾勁兒,認真學習起來。
第二天的學習效果極為喜人,比第一天進度快多了。
劉子嶽非常滿意,還讓廚房做了些小點心給他們吃。
第三日,劉子嶽開始教賬房先生們表格和新的記賬方式。
賬房先生們有算數的基礎,並不需要像小孩子們那樣從最基礎的算數開始慢慢學。他們要做的是熟悉數字,將腦子裡慣常用的繁體數字改成阿拉伯數字,這個習慣天天這樣集中教太費時了,還不如讓他們每日在工作中去習慣適應。
但小孩子們的學習劉子嶽並沒有就此撂下不管。
最初他教小孩子們隻是順帶,也沒有長長久久耐心去做教書育人工作的打算,可既然開了頭,那就不能半途而廢。
劉子嶽琢磨了一陣子後,將此事交給了賬房先生們。
六名帳房先生,輪流來教這些小孩子們基礎的算數,每次半天,六日一輪。起初是加減乘除法,後麵是打算盤,再到後麵開始教各種記賬的方式,如何用表格來記賬。
這一教就是一個多月,幾乎是采用填鴨式的方法將內容都教了一個遍。
至於效果好不好那就不得而知了,擱到後世,若是係統的教學,得小學一二年紀,花個兩年的時間來學習,但古代這條件,就是劉子嶽願意,孩子們的父母定然也是不願花這麼長時間來學習這些東西的。
好在都不是很難的東西,而且在做賬房先生前,不少先要去鋪子或是賬房先生名下做學徒,還有大把的時間學習。
不過劉子嶽為了驗證一下他們的學習成果,還是在平王府舉行了一個小型的考核。
題目很簡單,讓當天輪值的賬房先生在木板上出了二十道題目,加減乘除各五道,限定在一百以內,然後還有一個打算盤的現場考核。
出乎劉子嶽的預料,這批孩子中有三個孩子表現得很優異,全做對了,劉子嶽讓陶餘將名字記了下來。
這種無論是對數字很敏感,又或是私底下很努力學習的孩子,都很適合做候補的賬房先生,以後有了空缺,就先從這三人中選。
***
冉文清一開始覺得劉子嶽就是無聊了折騰,找點事做,但一個多月後,他發現了用阿拉伯數字記賬做賬目的妙處。
首先是賬本變薄了,半年一尺高的賬本換成阿拉伯數字和表格之後,厚度不及原來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查賬的速度快了許多,一旦適應了數字,看賬目一目了然,隻掃幾息,一個月的開支、盈餘都一清二楚,不用再像以前那樣邊看邊撥算盤,還要一邊在腦子裡記。
原本六個賬房先生還有些捉襟見肘,這改用表格之後,僅需一半的人手都可完成原來的工作,賬房先生們也輕鬆了許多,尤其是賬冊統一印刷,隻需要他們填寫數字之後,賬房的工作就更輕鬆了。
當冉文清抱著新整理出來的賬冊遞給劉子嶽時,態度完全不同了:“殿下從哪裡習得的這種方式,果然快捷方便了許多。”
他就知道沒人能抵擋住表格的誘惑!
劉子嶽微微一笑:“以前在宮中不小心看到的閒書上記載了這種數字,好像是從天竺還是西邊傳來的吧!”
宮裡藏書豐富,但距他們太遠了,冉文清即便想看看那本原著也不可能,隻得輕歎一聲作罷:“若是能看一看這本書該多好。”
劉子嶽笑笑岔開了話題:“冉長史今日帶來的可是新賬本?”
“對,這些賬本裡包括了自出京南下以來的一應開支,請殿下過目。”冉文清將賬冊放到了安幾上,一一介紹,“最上麵這本是南下途中的開支,這本是開墾荒地的進度和開銷,這本是種植各種農作物的進度和支出,還有這本是建府的各項開支,還有這本是屬官、侍衛們的薪俸,包括建府的費用等等,最下麵這本是王府的各項開支,陶管家讓臣一並送了過來。”
劉子嶽點頭,慢慢翻開看了起來。
改成阿拉伯數字和表格記賬後,這賬目清晰了許多。
首先是南下三千裡的費用,四百多人,還有百來匹馬,每日的住宿吃飯就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合計四千二百兩銀子。此外還有一筆不菲的開□□就是請鏢師的費用。
萬通鏢局護送他們南下,單程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回去還要一個多月,總計耗時三四個月,一百人,總共付了五千五百兩銀子的護送費用。當然,這筆錢中還包括了他們回去路上的食宿費用。
這裡就花了近一萬兩。
然後建府,哪怕是劉子嶽要求各種材料儘量就低取,不用建得多麼奢華,可他這座府邸也建了小半年,材料和人工費用加在一起花了一萬三千兩銀子。其中運輸費所占的比例不小,主要是現在興泰還是太偏了。
接下來是開荒的費用,他們雇傭了一千名青壯年勞動力,乾了半年了,每個月一兩銀子,便是六千兩銀子,加上他們這半年的住宿和夥食費,還有開墾工具的錢,一共用去了九千多兩銀子。
相形之下,種地的開銷就少多了。雇傭的種地好手和買種子的錢總共隻花了三千多兩銀子。
除此之外,還有給侍衛們建營地,給屬官們建房子,還有這些人半年多的薪俸等等,加起來又是好幾千兩銀子。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零零碎碎的開銷,比如劉子嶽在連州城住了小半年,也得花錢,加起來也有好幾千兩銀子。
這麼一算,才半年,劉子嶽從京城帶來的十二萬兩銀子已經用去了三分之一還多。
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啊。
劉子嶽放下賬本有些惆悵,本來以為十二萬兩銀子這麼一筆巨款足夠自己吃喝玩樂一輩子了,但現在看來是他想得太美好了。
旁的不說,就他府裡這三百多人,每個月的吃穿住行,那也得上千兩銀子才夠啊。這麼一算,還剩的七萬多兩銀子根本不禁花。
這個時代可沒銀行,能把錢存進去吃利息。即便有錢莊,古代的錢莊存錢彆說利息了,還得倒貼對方保管費。
唯一能躺著收錢的方式就是將土地租出去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靠地租過日子。
但這種方式劉子嶽不喜歡。一是南越這邊地廣人稀,地不值錢,農民可以自己開墾荒地,二是農民真的太苦了,種地一年忙忙碌碌下來,風調雨順還能混口飯吃,若遇上災年,賣兒賣女那都是常有的事。
看劉子嶽苦兮兮的表情,冉文清大致能猜到他在愁什麼,寬慰道:“殿下,如今王府已經建成,開銷少了許多。還有咱們已經開墾出了萬畝土地,是不是可以停止了?”
要知道,延平帝撥給劉子嶽的可是萬頃土地,一公頃等於十五畝,也就是說,總共劃撥到劉子嶽名下的土地高達十五萬畝,現在也不過開墾出了十五分之一左右。
若是想要完全開墾出來,得需要好幾年,每個月都的從劉子嶽賬上走個一兩千兩銀子,一年就是一兩萬,劉子嶽全部的錢拿出來開墾這些土地也不夠。
劉子嶽算了一下賬:“一萬畝當前就夠了,以後不夠再開墾就是。但有另外一個問題,冉長史,若是不開墾土地了,咱們雇的這一千人怎麼辦?都讓他們回去嗎?那興泰的人數會立馬跌到三位數!”
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難道殿下準備長期雇這一千人?
冉文清很疑惑,直接問了出來:“殿下打算長期留下他們?”
劉子嶽輕輕敲著桌子道:“沒錯,我們以後還要開墾土地,而且等到秋天地裡的莊稼收割也需要人,若是他們回去了,咱們上哪兒找人?另外再去連州城招?麻煩不說,一來一回也是折騰,不若想辦法將他們留下來,最好是舉家搬遷到興泰,長期在這裡生活。”
這樣一來,興泰才可能發展起來,否則沒有人,或者說僅憑他們幾百個人,這地方怎麼興旺發達?南越現在最缺乏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好不容易才將這些人弄過來,劉子嶽怎麼可能將他們放回去,一朝回到解放前。
當初劉子嶽之所以摒棄連州、高州這些城市,而將府邸選在興泰就是看中這片區域的發展潛力。但若是不人為的乾預,任其自然發展,像曾經曆史上南越的發展過程一樣,這地方恐怕得幾百年後才會大變樣。
“那……殿下咱們開墾了這麼多土地也種不完,不若將土地租給他們種,或是像朝廷那樣,鼓勵他們開荒,前幾年給予免租的優惠。”冉文清提出了一個老辦法。
這還是讓他當大地主嘛!
劉子嶽輕輕搖頭:“不用,現在已經進入七月下旬了,讓他們繼續開墾土地,下個月就回來幫忙收割水稻、棉花等作物,收完這些可以種油菜、甘蔗,再然後就可以收割甘蔗了。至於工錢,還是按一兩銀子算,不過這些農活相對開荒輕鬆一些,加上有些帶了家眷過來,就不用提供夥食了。”
這樣一來可以省些銀子,二來是能夠進一步催化這些百姓讓家眷搬遷過來。
劉子嶽打算等收割水稻和棉花的時候,讓家眷也可去做短幫工,每天三十文錢,相當於是臨時工了。也能為這些家庭提供一定的收入,同時提高這些百姓搬遷過來的意願。
隻要能賺錢,比在他們自己家種地過得更好,相信會有更多的百姓願意搬遷到這裡的。
而人一多,漸漸就能形成一定的供需市場,進而發展成為一個小鎮,乃至一個城市。到時候,有了完整的商業體係,掌握著廣州通往內地的必經之地,他這個土霸王僅憑收稅也能有源源不斷的收入了,再也不愁養不起這幾百人了。
冉文清沒想到劉子嶽有這麼大的野心,琢磨片刻,覺得這樣也行,他們今年種了七八千畝的地,光是水稻就種了兩千多畝,僅憑前期招的那不到一百名種地好手肯定很捉襟見肘,但鮑全將那一千人帶回來就不一樣了。
“那臣給鮑全送一封信過去,讓他安排一下,下個月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