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試官微一沉吟, 問道:“赫如渥赭,後一句為何?”
背書是藺知柔最得心應手的項目,試官話音甫落,她便答道:“公言錫爵。”
試官接著問道:“此二言何解?”
藺知柔毫無停頓, 對答如流:“赫, 赤貌。渥,厚漬也。祭有畀輝、胞、翟、閽、寺者,惠下之道, 見惠不過一散......”
卻是將正義中的箋疏一字不差地背了出來,末了又添上些柳雲卿上課時發散過的觀點,當作自己的見解。
主試官與兩位同僚對視一眼, 捋須頷首道:“甚好, 可見下過一番功夫。”
說著又從其它經書中抽了幾句來考,經義部分對藺知柔來說就是送分題, 她毫不遲疑,一一作答。
三位試官臉上都露出讚許之色,帖經問義靠的雖是強記,這些童子畢竟年紀小,能將經書原文已是不易, 加上箋疏,洋洋幾十萬字,非經年累月的勤學苦讀不能為之。
右側的試官問道:“藺公子幾歲時開蒙的?”
藺知柔按著哥哥的情況答道:“回稟官長, 小子開蒙時七歲。”
幾人臉上閃過一絲訝異, 方才見他對答入流, 還道他開蒙必然很早,誰知卻比旁人還晚些。
那試官嘖嘖稱奇:“不過三四年便有此厚積,真乃奇童。”
前來赴考這些童子雖大多有早慧之名,可是能如這般毫無錯漏的也僅有藺知柔一人,更有一位考生經義六道隻粗通三道,連著作了三首詩贖帖。
藺知柔實際上先前學得有一搭沒一搭,靠的還是近兩個月的惡補,要是叫他們知道實情,還不知要怎麼吃驚。
然而試官們的讚歎也隻是點到即止,畢竟這不是明經科,經義再強也作不得數,終究還是要看詞采如何。
不過此子頗受上司的激賞,在坊間又有詩名,幾位試官都翹首以待,看這神童是否真如傳說中那般秀逸過人。
主試接著道:“請以‘秦鏡’為題,以‘鏡’字為韻,作五言六韻詩一首。再以‘美人’為題,不限體裁格律聲韻,詩賦皆可。”
說罷抬手指指自己案頭的蓮花銅漏壺:“限時一刻。”
藺知柔微微挑眉,這時間限製十分苛刻了,進士科全為筆試,一考便是幾個時辰,若是琢句慢,大可以從帖經的策問題中省出時間勻給詩賦。可是這回經義是口試,一刻鐘之內要寫出兩首詩,便是登科進士也未必能遊刃有餘。
藺知柔略一思忖就明白過來了,宋十郎說過這次童子試多半要由皇帝親試,自然也要試詩賦,那麼揮筆而就的捷才就必不可少了——總不能叫皇帝久等。
她調勻了呼吸,沒急著提筆,靜靜坐著思考試題。“秦鏡”之題用的是秦鏡照膽的典故,出自東晉葛洪撰寫的《西京雜記》,說的是秦始皇鹹陽宮中有一塊方鏡,能映照出人的五臟六腑和善惡正邪,秦始皇常用這麵鏡子來照宮女,但凡發現“膽張心動”的就殺掉,後來“秦鏡高懸”就變成了公正嚴明、識人善察的意思。
若是不知道這個典故,可能會望文生義,將“秦鏡”誤作“以秦為鑒”。多虧藺知柔有個喜好怪力亂神的師弟,曾借這部書讀過,至少破題思路是不會有誤了。
又思考了一會兒,她才牽袖研墨,提筆蘸了濃墨,毫不猶豫地落於紙上:萬古秦時鏡,千秋獨有名。
三位試官忍不住探頭張望,都暗中稱許,且不說才藻,那手字便是可圈可點,筆畫流麗,向背有致,秀韻飄逸,雖限於年紀腕力不足,但架子搭得好,布白勻稱,在今日赴試的一眾童子中已是拔萃。
再看內容,首聯即開門見山點明題旨,不算出彩,但開宗明義是正確的路子,在考場上尤其如此。
藺知柔一氣往下寫,幾乎沒有停筆思考的間隙,將四十字一揮而就:
萬古秦時鏡,千秋獨有名。
依台月自吐,在匣水常清。
爛爛金光發,澄澄物象生。
雲天皆洞鑒,表裡儘虛明。
但見人窺膽,全勝響應聲。
妍媸定可識,何處更逃情。
幾個試官都是點頭,這種限題限韻的試場詩難出佳作,陳詞濫調在所難免,能做到詞句工整、八音克諧已是過關了,何況此作題旨分明,詞氣貫通,能借物寓意,對一個十來歲的童子來說便很難得。
試官們心下已有了主意,他到此為止的答卷已足以讓他通過覆試,不過幾人都饒有興味地望著這小小童子,最後一道不限體裁自由發揮的試題才最見真章。
覆試結束後,幾位試官將根據應試童子的表現取二十人,並排定名次,經長史複核後向吏部呈送,如果名字能出現在首位便能給台省官員留下印象,自然大有裨益。
藺知柔瞥了眼漏壺,一刻鐘時間隻過去一小半,她有充裕的時間深思熟慮,便擱下筆,專心致誌地打腹稿。
美人並非冷僻的題目,前人可資參考的作品既多,仿作一首卻是不難。藺知柔在應試前分門彆類地記了不少意象,與美人相關的無非就是那些,雲鬢、綠眉、螓首、柔荑、粉腮、笑靨、秀項、柳腰......
再搭配鳳釵金鈿明月璫、霓裳霞帔綠羅裙、玉台鸞鏡水晶簾、重樓雲閣金繡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