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公平 有感性女子竟是還紅了眼(2 / 2)

【對此,鄧綏便到朝堂商議此事,朝中公卿大多仍認為應當關閉玉門關,放棄西域,而班勇則認為應恢複對西域的管理,之後鄧綏采用了班勇的建議,恢複郭煌郡守兵三百人,設立西域副校尉居敦煌,恢複了東漢對西域的羈縻統治。】

“召回因苛政致使西域各國叛亂的任尚,采用認為對西域恢複管理的班勇建議......”

李世民不禁點了點頭,語帶感歎道:“此兩種選擇,不得不說皆是有一定見地在的。”

而且放棄西域之事,乃朝中公卿大多都如此認為,此種情況下,這位鄧綏鄧太後還能采用那班勇的建議,可見必然是出於自身的考量和見地,恐怕其在軍事上的見解和認知看法等也不低。

而果不其然,天幕再繼續說的話,也驗證了這一點——

【除了駐軍西域,再有就是平定羌亂。】

【東漢時期,羌族已有百萬人口。史載——“中興以來,羌寇最盛,誅之不儘,雖降複叛。”】

【中興所指的就是漢光武帝劉秀時期。】

【這種情況屢禁不止,於是到了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十一月,鄧綏詔令車騎將軍鄧騭,征西校尉任尚率領五營和諸郡兵五萬人,駐守漢陽防備羌亂。】

【於次年正月,鄧騭抵達漢陽,而各郡兵馬未到,鐘羌便趁機襲擊鄧騭,殺千餘人,之後鄧綏命梁慬支援。】

【梁慬到張掖後大破各羌萬餘人,逃脫者隻有十分之一、三,而後到達姑臧,各羌豪強三百餘人皆投降,河西四郡恢複安寧,但是十一月,滇零自稱天子,建立先零王朝,號召諸羌劫掠三輔。】

【梁慬又引兵赴擊,連戰皆捷,羌眾敗退,後來,先零羌進犯河東,鄧綏派任尚討擊,最終在上黨羊頭山將其攻破。】

【除此之外,還有我們之前說過的虞詡——】

【元初一年,即公元115年,鄧綏聽說虞詡有將帥之才,便派他前往武都郡平亂,而後虞詡以不足三千的兵力,巧施兵法,大破羌人萬餘,使全郡安寧。】

漢朝未央宮。

劉徹又不禁歎了一聲。

這鄧綏,能識人,也還會用人。

【元初三年,即公元116年夏,鄧綏任命鄧遵為度遼將軍,率兵到靈州攻打先零王零昌,斬首八百餘級。】

【而後次年,任尚刺殺先零王零昌,又和馬賢等人在富平上河攻破先零宰相狼莫,斬首五千,擒獲畜牲十餘萬頭,狼莫敗逃,先零王朝滅亡。西河郡的虔人種羌,共一萬一千口向鄧遵投降。】

【元初五年,即公元118年,鄧遵派人刺殺了狼莫。

自此以後,諸羌瓦解,三輔,益州等地區再無寇警,羌亂徹底平息。】

秦王宮。

嬴政不禁聽得目光灼灼,又實在忍不住想要歎氣。

那呂雉還能找得到,可這鄧綏......怎麼就不是他大秦之下的人呢!

這樣的能人,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都實在不可多得啊。

可惜,實在是太可惜了!

而再繼續聽下去,讓嬴政眼饞不行,又抓心撓肺的功績竟是還有——

【之前說起災情時,南匈奴和烏桓,以及鮮卑趁勢攻之的原因,以及下場就說過了。】

【要知道的一點是——南匈奴造反,是因為一個名叫韓琮的漢人,對南匈奴萬氏屍逐鞮單於說:“關東有水災,人民饑餓死儘,可以趁機發兵攻漢。”於是南匈奴單於便聽信了他的話。】

漢朝未央宮。

劉徹驟然沉下臉,又是一個漢奸!此人當誅!

災害連連,民不聊生,此等境況險情下,竟還有為亂禍國者,簡直是萬死也難辭其咎!!

【不過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永初三年,南匈奴在美稷包圍了中郎將耿種的同時,烏桓的率眾王無何,鮮卑首領丘倫等,便聯絡南匈奴骨都侯彙合七千精騎進犯五原郡,在高渠穀大破漢兵,殺郡長吏。】

【然後在同年十一月,鄧綏任命何熙為車騎將軍,中郎將龐雄為副將,統帥五營與邊郡兩萬餘兵力,又詔遼東太守耿夔率諸郡兵共同討擊,同時讓梁慬代行度遼將軍之職,之後龐雄,耿夔率先擊敗了南匈奴薁鞬日逐王。】

【到了永初四年,即公元110年正月,梁慬率八千多人到達屬國故城,與南匈奴左將軍,烏桓首領交戰,殺其主帥,斬首三千餘,南匈奴單於又親率七八千騎兵迎戰,包圍梁慬。】

【但梁慬披甲奔馳,衝破包圍圈,南匈奴則引兵退回虎澤。】

“於七八千騎兵中衝破包圍?”

嬴政不禁點了點頭,也是一個悍將。

人才,又是人才!

哎!

【三月,何熙軍到五原曼柏時染上重疾,不能前進,便讓龐雄與梁慬及耿種率16000步騎攻虎澤。】

【之後南匈奴單於惶恐,派左薁鞬日逐王前來投降,梁慬大擺兵陣接受投降。】

【最後南匈奴單於脫帽光腳,當麵受縛叩頭,交納入質。】

【烏桓率眾王無何乞求投降,鮮卑人逃回漠北,自此烏桓重新歸附漢朝,鄧綏便拜烏桓首領戎朱廆為親漢都尉。】

【再有就是逃回漠北的鮮卑,於元初六年,即公元119年秋,竟再次攻入馬城塞,並殺長吏。】

【於是鄧綏派堂弟鄧遵調集射手三千人,與中郎將馬續率領的南單於騎兵,以及遼西,右北平兵馬會和,出塞追擊鮮卑,最終在漠北大破之,獲其生口及牛,羊,財物甚眾,後世稱之為“鄧遵、馬續破鮮卑之戰”。】

【最後永寧元年,即公元120年,遼西鮮卑首領烏倫,其至鞬率眾降附,並交納貢奉。】

之前隻是簡單的總結和概括,現在如此詳細的聽下來,無論是那鄧綏的命令,還是其任命的將領等,若是不能妥善安排,合理規劃和調度等,恐怕麵對三方聯合襲擊,大概也是討不了多少好。

更何況當時的東漢之下可是災情頻發,境內情況並不好。

能在如此情況下,還能取得勝利,不得不說實在是不容易,也實在是難得。

【那個時候的東漢,可謂是天災人禍都趕上了。】

【天上的,陸地上的,還有海上的——】

【就是海盜——永初三年,即公元109年,以張伯路為首的三千餘海賊入寇沿海九郡,於是鄧綏派遣侍禦史龐雄發兵討伐,之後張伯路率眾投降,可於次年,即公元110年竟再度作亂,攻城殺人,燒毀官寺放出囚犯,黨眾越來越盛。】

【當時魁首們皆稱其為將軍,朝拜張伯路,張伯路便由此戴上五梁冠,佩戴印綬。】

漢朝漢和帝劉肇時期。

一路聽下來,眾人的臉色簡直是一言難儘——怎麼事情這麼多?!怎麼這麼多事情?!

竟是還有海盜?!

記下來!

全部都記下來,小本本上全部都記下名字!!

哼,等著吧,一個都不會放過。

【對於出現的這種情況,鄧綏再度征討,發兵數萬,連戰皆捷,大破海賊,被斬首和落水身亡的海賊有數百人,餘眾皆逃遁,但是這時,鄧綏下達招降海賊的赦令。】

嗯?怎會如此??

不應該是乘勝追擊嗎?

漢朝漢和帝劉肇時期眾人有所疑慮。

雖然現在鄧綏還不是皇後,更甚至還沒臨朝稱製,可是這一路聽下來,對於鄧綏的種種舉措,種種決策等,他們可是半點挑不出來問題,也下意識有了些想法,可是聽到此,怎麼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招降海賊?

不過再繼續聽下去——

【對於鄧綏下達招降海賊的赦令,其中王宗等人認為應乘勝追擊。

但法雄則認為海賊會乘船過海,深入更遠的海島,到時候攻打起來未必容易,所以現在鄧綏下達赦令,漢朝廷可以罷兵,撫慰並且誘導海賊,到時候海賊必定解散,而漢朝廷就可以不戰而勝。】

啊......竟是如此嗎?

【王宗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於是罷兵。

而海賊們在聽說後果然大喜,甚至歸還了擄走的百姓,唯獨東萊郡的漢軍沒有解甲,導致海賊再度驚恐,沿遼東半島逃回海島,直至永初五年,即公元111年,海賊們缺食,再度抄掠東萊,法雄率郡兵將其攻破。】

【在這之後,張伯路便率領海賊逃往遼東,結果被遼東百姓李九等人共同斬殺,從此州界恢複清靜。】

竟然果真是如此......

這一對比他們剛才的想法,豈不是有些短視了?

而且......竟是還不如一個女子所想的全麵且周到。

簡直是叫人尷尬又難言,心下的觀感也更加複雜起來,隻因這一對比,更是讓他們發現,這女子當真是頗有能力在的。

【征服北虜,討滅海盜,還有平定西南夷——】

【元初五年,即公元118年,卷夷大牛首領封離等造反,然後於次年,據眾十餘萬,破壞一十餘縣,焚燒城郭,劫掠百姓,對此,鄧綏下詔讓益州刺史張喬選用賢能討伐之。】

【張喬便派楊竦出擊,由於反賊過盛,漢軍不敢前進,鄧綏便告示西南三郡暗中征集武士,重其懸賞,於是漢軍與封離等戰,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

【最後封離大懼,便殺死了同謀,到楊竦跟前投降,楊竦厚加慰納,於是其餘三十六個種族皆來降附。】

【此種種軍事上的命令和調配派遣的那個,足可見鄧綏在軍事上的見地和才能,而且在外交上,也是使得東漢逐漸向南擴展,以及西羌內屬,再有就是拒絕北匈奴單於的和親請求等等。】

【這些事情,結合當時東漢的國情及災情境況,隻能說,做到如此份上,鄧綏之能,絕不是可簡單言說的。】

【她之於東漢,就如呂雉之於西漢,同樣是不可或缺,也不可取代的存在。】

【有此一人在,是天下百姓之福。】

漢朝未央宮。

劉徹攥了攥手掌,是天下百姓之福,也是使得漢朝得以延續的存在是嗎?

【其實比起漢高後呂雉,恐怕和熹皇後鄧綏更是少有人知,其事跡也是很少被人所說起,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鄧綏在後世很少被人知道?

是這個意思嗎?

這......怎會如此?

他們這一路聽著,其做了這麼多事,有如此的功勞和功績,怎麼會鮮被人知?!

一時間,所有人都冒出了這個疑惑,而一直聽著鄧綏事跡的女子們,更是不禁皺起了眉。

這......究竟為何會是如此?

【因為鄧綏臨朝稱製的時間有十六年之久。】

【還是那句話,雖然鄧綏做了那麼多事,有那麼多的功績和成就等,可她是女子啊。】

【女子,把持朝政那麼久,豈不是讓當權者忌憚且忌恨?】

一句反問,不知讓多少人啞口無言。

女子啊女子......他們竟是差點忘了,無論鄧綏做得多好,又有多少的功勞,可她是女子!

“女子怎麼了?!”

“為什麼做了這麼多事,後人知曉的卻很少?這不公平啊!”

有感性的女子竟是還紅了眼,為其忿忿不平。

前有諸多事跡的震撼,聽到此,如何能讓她們心緒平靜且甘心甘願?

而不止是曆朝曆代的女子們,連一部分男人也都為此皺眉。

畢竟和熹皇後,乃至當上太後之後,這位臨朝稱製時期的所作所為,所有的一切,也卻是讓人無法挑出多少錯處出來。

所以......怎會如此?怎能如此?!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