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難題的答案(中)(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6565 字 6個月前

“六慧, 六慧,水開了——彆看了,水開了, 回來下粉!”

“噢, 好好!”

天色已經很晚了, 在圍屋附近搭寮居住的族人們,多數也都用過了晚飯——紅薯粉下滿滿一碗,大量的加醋,之後再加鹽,加醃菜,加醃辣椒, 熱騰騰、酸兮兮、辣味十足,同時也足夠鹹, 可以補充乾了一天活計消耗的體力。

晚飯能吃這樣一大碗紅薯粉, 可以說是很實惠了, 說明這個剛搬遷的輋寮, 日子過得不錯, 不過,這樣的紅薯粉用來款待買活軍的貴客, 那就又有點兒拿不出手了。

六慧作為輋寮裡手藝最好的姑娘,被族長叫到自己的寮子裡幫忙,一看到遠方有一隊人馬翻山越嶺,遙遙地走來,她就立刻開始準備了:年前臘的野豬肉,已經開始長蛆,又經過了一次倉促的搬遷,離開了原本儲藏的環境, 也到該吃的時候了。她把臘肉取下,先從灶台裡抽出一根柴火,燒著上頭白色的菌絲和蛆點兒,隨後,又把最外麵一層皮削去——但沒有舍得丟,而是擺在一邊,打算一會兒留給族長一家,證明六慧並不是個愛偷吃的姑娘。

處理好臘肉之後,她先把它放入鍋中熬煮,同時開始摘菜,菜是新從林子裡討回來的野菜,輋族人采摘打獵自然是很擅長的,五月裡的天氣,要吃剛出頭的嫩紅菜,還有苦菜也抓了一大把,打算一會和臘肉一起炒,她的動作很快,收拾好了之後,暫時無事可做,就從廚房裡出來,站在屋子邊上,眺望著暮色裡逐漸接近的馬隊。直到被自己的姨母——也是族長的妻子叫回來乾活為止。

水確實已經開了,在朦朧跳動的火光中,大鍋裡散發著煮臘肉的香味,六慧想用筷子把臘肉挑起來,但很難辦到,隻好改用竹編的蓋簾,用兩張蓋簾把臘肉夾出來晾著,隨後取來紅薯粉乾,度量著馬隊中的人頭數量,先下了十大團進去。

“出來得太急,不知道把笊籬扔到哪裡去了!”

她姨母剛好走進來看望她,便輕聲地和六慧聊天起來,抱怨著遷徙的倉促,六慧也搖了搖頭,表示自己毫無印象,“要去石生家裡借一下!”

笊籬肯定是要借來的,否則就無法撈粉起來了,姨母又連聲應著,轉身匆匆地走了,過了一會,石生家裡的小弟拿了兩個笊籬走過來,“佛慧姐,我哥哥說一個不夠,家裡有兩個,都給你了!”

他年紀太小,記不得六慧已經改名字了——輋族人往往有兩三個名字,小名、本名以及記載在族譜上的譜名,一般本家人,或者在成親之前,族裡人都會叫小名,而小名往往和信奉的守護神有關,譬如信奉‘石將軍’的,小名就和石頭有關,信佛的小名裡就帶佛字,自從兩三年前,閩西落入買活軍手中,買活軍的商隊和吏目開始進山了,輋寮就出現了大量的改名行為,雖然吏目們一再強調,六姐不喜歡被崇拜,但輋寮中現在起了‘六’字頭做小名的人依然很多。

六慧便是其中的一個,在這個輋寮裡,改名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因為大家確確實實地看到了買活軍的好處——買活軍讓他們種紅薯,那一年冬天,寮子裡第一次沒有凍死餓死人,大家很難得在不用做活的冬日裡,還能把紅薯儘量的吃飽,光是這一點,就是從前所有守護神都辦不到的事兒!

當然了,紅薯並非是買活軍帶來唯一的改變,他們還吸納了很多人口下山去乾活,第一年隻有男丁——寮子對於帶走姑娘的行為還是很警惕的,他們也害怕輋家女娘在外頭遭到了欺辱。這些男丁在秋收後下山去乾了三個月的活,其實也走得不遠,就是在附近的驛站修路,等他們回來的時候,就帶回了許多珍貴的布匹和棉花,還有寶貴的鹹鹽——買活軍的鹽價格的確是不貴的,可在此之前,寮子裡真沒有什麼東西能換鹽啊,他們實在是窮得厲害,就差給那些一樣是客戶的漢人去做佃戶了!

這些寮子裡的輋人當然不知道,在另一個時空中,這個節點也恰好是徭輋客和漢客融合的節點——在這個時間點,輋人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還保持著比較有獨立特征的語言,分布在閩西、廣北、江陰山區的輋人,還可以用自己的土話互相交談,他們雖然也自稱是客戶,但卻清楚的知道自己和漢人客戶的區彆。

徭輋客,很好地表達了他們的身份——徭,他們的穿著、習俗和血統和徭族是很接近的,輋,這個字的意思,從字形就可以看出來,是在山間搭房子住的人,客,他們是遷移過來的人。輋人和徭人的關係的確是密不可分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性情都還算是溫馴,都以農耕為業,但種植技術也就比刀耕火種先進一點點,所以,可想而知他們都是很窮的。

這種窮困,在小冰河時期轉化為了生存的危機,受到這種壓力影響,輋人逐漸拋棄了在山中單獨聚居耕種的傳統,開始給附近的漢人客戶做佃戶,又因為這樣長時間的混雜居住,最終他們的語言也受到了影響,和漢人客戶說的土話——也就是河洛正音融合,彼此甚至可以無障礙的溝通。從此,徭輋客和漢客便不那樣好區分了,因為畢竟住在一起,互相通婚,血脈上也有所融合。

但在這個時點,徭輋客和漢客雖然在同一片山區居住,彼此間卻還是涇渭分明,甚至還存在小小的摩擦——由於輋人的耕種技術不好,他們無法久留,開墾的耕地,幾年內就會耗儘肥力,所以他們是采取獨特的‘遊耕’製度,種個幾年就去彆處了,以前嘛,無所謂的,山裡本來也沒什麼人,可現在,漢客進入山地裡了,可以開墾的好荒地越來越少,他們也當然會感受到不悅了。

不過,在這種不悅進一步升級,又或者促使他們改換生存策略之前,買活軍來了,用一種非常嫻熟的套路,改變了輋人們的生活:第一年,他們隻是來要求輋人們種紅薯,並且丈量了山間土地之後,要求他們跟著‘田師傅’學習種水稻——在此之前,輋人和徭人一樣是隻種旱稻的,有些時候,這是因為山間沒有引水的條件,有時則是遵循傳統,最大的原因還是他們沒有種水稻的傳承。

“你們的耕種技術也就比南洋的刀耕火種、隨種天收要稍微好一點吧!”

田師傅是經常這麼說的,他的管教非常嚴厲,不過並不會讓輋人們過於抵觸,因為他是徭人,徭人的土話和輋人的土話是可以互相聽懂的——田師傅是被人賣到豐饒縣做開荒的奴隸,又設法逃到買地的徭人,他可以說得上是見多識廣了,姿態高一些當然也在情理之中。

這樣,第一年他們就迎來了極大的豐收——畝產隻要在兩百斤,對輋人來說就非常值得慶賀了,可那一年,水稻的畝產達到了四百斤(種得不好,田師傅不太滿意)——而紅薯的畝產呢?三千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