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 之江亂象 餘姚.黃德冰 黃德冰:誰汙……(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6853 字 6個月前

若是十幾年前, 聽到街上有人鬨事,眾人多少都是要慌亂起來的,但這幾年間, 餘姚縣的熱鬨著實不少, 大家竟有些習以為常了一般, 黃德冰忙接了亞叔手上的鹹菜壇子,探頭一看,兩個小廝肩上各扛了一袋糧,也是著急地往家裡趕, 便忙上前幫著把穀子搶進院裡, 閂了院門, 又搬來平時靠在牆邊的大圓桌麵來擋門——這圓桌麵是平時宴客時架在八仙桌上放席麵的,逢年過節用上一兩次而已,這會兒正好拿來擋門了, 隻要支得好,就是有人伸刀進來撥開了門閂,門也推不開的。

這裡黃德冰帶著弟弟、家人正在忙活, 黃太太也不閒著,推醒了黃老爺, 帶著幼子幼女趕忙的把家什收進屋裡,孩子也帶進去, 這會兒便聽到外頭果然有一撥人亂哄哄嚎喪著過來了, 嘴裡用鄉音哭著開國太.祖皇帝, 道是請他睜睜眼,看看如今這未家的孝子賢孫,已經鬨到了什麼地步!

這麼一大幫年輕書生,連下人聚在一起, 哪有不裹亂的?一幫人在前麵哭著走過,身後的騷亂尾巴拖了老遠,有人哭罵,也有人喊打喊殺的,乒呤乓啷的聲音快半刻鐘還沒完,才剛沉寂了一會,又聽到婦孺尖叫之聲——黃德冰聽了,眉頭就是一跳,怒道,“這起子山陽道的盲流,一有機會,又來作耗!縣衙也是廢物,竟不能轄製他們!”

黃大人也是歎氣搖頭道,“談何容易?自我們回鄉這幾年間,人口遷移頻繁,餘姚縣內不知換了多少人家,新來的百姓,有多少和這些盲流沾親帶故還不知道,要說出人協防,已不似從前那樣容易了——這還不是因為買活軍麼!”

這話是無可辯駁的,雖然餘姚縣距離買活軍之前的邊界衢縣距離仍遠,但不得不承認,過往數年間,餘姚也和之江道其餘州縣一樣,正麵承受了買活軍帶來的一波又一波衝擊,就像是黃太太說的,‘無一日無事’,這些遠方傳遞而來的影響,再加上本地也會發生的大小事情,就使得整個江南在過去五六年間,進入了從上到下,極為全麵的動蕩之中,雖然沒有經曆戰爭,但仍然承受著極大的影響,這規模之大,不亞於一場大戰,從職業來說,士農工商,無不劇變,民風、思想,更不必說,即便現在江南依然算得上是魚米之鄉,但其中的百姓,卻完全談不上安居樂業,而是疲於應付這樣每日一個新進展的局勢之變呢!

先說農業,農業按說數千年來都是最穩定的職業,可就在買活軍崛起的這幾年間,江南的農業發生了最為劇烈的變化——耕種的模式和糧種都完全變了,從前的江南,桑麻魚米,多少年來是沒有變的,家家都有桑基魚塘,村村養蠶,鄉鄉繅絲織綢,手工業和農業交錯,填充著每年的生活,可以說是錯落有致,每一時節都有每一時節該做的事情,和北麵比起來,也算是富庶,至少,在江南這裡,一戶農家,倘若是自種自吃的,風調雨順的年景,全家人吃飽穿暖,不算是太大的問題,甚至還能有個一一兩的結餘哩。

光是這份收入,在天下的農戶中便都算是高的了,要知道,這樣收支平衡的局麵,在其餘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極為脆弱的,隻有江南,因為自古以來的富庶,農戶的財政還能擁有一絲韌勁,有一點兒容錯的空間,不會因為一年的天災,便墜入印子錢的陷阱裡去——

按說,這本該是天下生命力最頑強的農業結構了,倘若沒有外力的打破,哪怕是連年天候不算太好,鄉間的太平也還能維持,可是,自從買活軍崛起,新的糧種傳入江南,這種從前的農業模式,不過兩三年間就完全顛覆了——現在,江南哪裡還是自留稻種,自給自足,養蠶繅絲賺錢呢?

農戶們早就習慣了,每年從私鹽隊那裡買來高產稻種,按照買活軍那些田師傅的指導,堆肥、套種,間作套種,通過這些手段來提升稻田產量,從而留出更多田地來耕種棉花——還種什麼桑,養什麼蠶啊?養蠶實在是太熬人了,計算下來,還不如種棉花上算呢,現在有買活軍,棉花種了多少出來,商人都是搶著收的!

再說了,絲綢這樣的東西,對百姓來說完全是高不可攀的,完全不是日用品,若是要他們自己穿,肯定是選擇棉布——而且是買活軍的上好棉布,要比自己紡織出來的強得多了。再加上,這幾年來絲綢市場,因為平時的主顧們,日子過得也憂愁,他們也在遷徙和動蕩,哪有閒心裝點自己?因此,除了外銷的那些絲綢之外,整個絲綢市場,萎縮了至少一半,餘下的一半多數還是賣到北邊,供給北邊那些暫且沒有受到這麼大衝擊的人家裡去。絲綢賣不太出去了,收蠶繭的商人,來得也沒那麼頻繁,甚至完全不來了,農戶又怎會投入大量經曆去養蠶呢?

比較起來的話,肯定是賣不出去也能自己紡布的棉花,更加受到農戶們的歡迎,雖然棉花采摘費力,但比起繅絲的痛苦又還要好些了,算來算去,種棉花的利最足,也最穩。再加上,這幾年間不論怎麼動亂,到農戶青黃不接的時候,買活軍總會運來平價糧發賣,價格又低廉,於是不過兩三年間,江南沿海,乃至更靠內陸些的州縣,農業就有了極大的變化,絲綢極速減產,蠶繭價格上揚,而棉花的產量則越來越大,成為了江南農業的最大頭。如此,在江南,百姓們吃買地運來賣的便宜量,把自己的地騰出來種棉花,已經成為了常態。

這是農業結構的變化,而農業人口呢?更是不必說了,簡直是天翻地覆的大變——黃太太發愁的雇不到佃農,絕非虛言,買地自從崛起之後,人口源源不斷自華夏各地湧入,去的最多的是何處?不是彆的地方,自然就是接壤的之江道了!若說有自己土地的自耕農,舍不得基業,安土重遷,那也罷了,其餘佃農、長工,他們有什麼不敢走的?去了買地,好處數之不儘,壞處,不過是一點而已:有許多規矩和江南是不同了,若不服從,處罰也是嚴厲。

可這壞處,和好處相比,又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因此,江南這裡,農戶下買地,已經形成了一種不可遏製的潮流,很快,原本總是人口眾多,甚至有很多農戶因為人口孳生太多,不得不讓一部分兒孫淪為無地流民的江南,甚至出現了人口荒!

人口從富饒的近郭村落,遷移去了買地,這是無可阻擋的事情,江南地區的流民問題,已經不是朝廷或者一一地主能解決的了,是百多年來的痼疾,人們的思想一時還不能從‘人太多’,轉變到‘人太少’,頭一兩年,大家對於這種農戶荒的情況,還有些輕視,地主們有點兒想當然,隻是設法從鄉下山裡拉出來些農戶,到近郭村落種田,認為這就足以解決老佃戶遷徙的問題了。

可很快他們發覺,隻要買活軍的私鹽隊還來行走,還和他們做買賣,他們還要種買地的高產稻,佃戶們的遷徙就隻是時間問題——拉來一批人,乾個一兩年,他們總是要去買地的,就隻能再找人,再教他們種田……

如此循環往複,很快,村裡的農戶也沒那樣好找了,甚至,連地主都不見了,他們或者是要避禍,或者是決定去買地發展,要麼把田地和彆人換了地,要麼就是拆開發賣,舉家遷徙……原本千百年來都是安穩,隨便一個鄉村都是百年世家的鄉鎮,已經完全變得陌生了,世家們就在這樣無孔不入、自然而然的侵蝕中,變得千瘡百孔,變成了被消化過後的殘渣和零碎,土地的耕作者們,一批接一批的換,現在所有者也進行了頻繁的更替,之江道的田產在快速跌價,速度比江南道更快,江南道的情況要稍微好上一點——但也絕沒有好到哪裡去。

不知不覺間,村鎮變得冷落了,居住其中的人口,麵孔也在快速變換,這是農戶的變化,而工戶的變化也隻有更巨大——買地那物美價廉的棉布,對江南的紡織業是極其巨大的衝擊,現在江南已經完全成為棉花原料生產地了,織戶在江南幾乎無法生存:買地棉布不但質量比江南小織廠生產出來的要好得多,而且價格也便宜到了極點,江南的織廠,哪怕是蝕本來賣,也完全無法和買布競爭!織戶如果不去買地的話,隻怕就隻有改行一條路可走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