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 張宗子-張師-張子! 敘州.方密之 ……(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6283 字 5個月前

能集結言行錄出書的, 在文壇士林中都是什麼樣的身份地位?自春秋以降,除了帝王起居注之外,文人墨客有資格出言行集子的, 無不是文壇巨擘、一代宗師般的人物,沒有這樣的身份, 卻將自己的言行結集刻版, 那是要招來嘲笑、非議,從此被打為狂生,被士林排擠的。

即便是一代文壇大宗師, 有資格集結出版, 又還真有弟子湊趣印了, 也多不過是數百套而已——這樣的集子, 在弟子圈中流行一時, 大家湊趣收藏, 已經是極限了, 若說還想在士林間廣為傳抄、談論……那, 除了《論語》之外, 隻怕還沒有什麼文集有這樣的地位呢。

——用新式的語言來說的話, 就相當於隨時帶了一個采風使觀察自己,再出版一本《張宗子優秀言行》,主題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語……上一個這麼做且真正獲得成功的人,是孔聖……

也是因此,今日這《子曰》一出, 便讓方密之徹底絕倒了——他雖然沒有見過張宗子前輩,但也多讀《買活周報》,實在難以想象他會在弱冠之年,出一本語錄為自己標榜身份, 因此,這文集絕不會是他授意而成,還真當是如書封所提的本意:很有可能,就是張宗子的某個(或多個)友人,和他交往之中,留心摘抄他的一言一行,私下結集手抄出來,再輾轉被人雕版刻印,私下在黃超乃至自己這些書香子弟之間,流傳開來的!

多少文壇大家都不敢搞這一套來自我吹捧,卻不料今日民間還自發地追捧起《子曰》來了……是因為張宗子天分超群,有經天緯地之才嗎?卻也並非如此,他雖然是最有名的采風使,但從黃超的身份來說,便可以容易地推出這一點——眾書香子弟追捧張宗子,無非是因為他是‘不肖子第一人’,張宗子身為江南巨宦之後,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君子之後到買地中堅的轉換,不但把整個家族都撈上岸了,而且,過程中自己的名聲也沒有受到一點影響,在家族中更是未曾遇到一點阻力,他所達到的高度,無疑是讓黃超、方密之這些苦惱於家族和前途的書香子弟,所異常羨慕,急於取經的!

一本內容主要為指導書香子弟說服長輩,徹底投買的言行錄,受到了《論語》般的歡迎……這種強烈的荒謬感,總讓人有種‘禮崩樂壞’的感覺,方密之雖然對於時勢有明確的認識,知道此為千年變局,卻也是協調了好一會,才苦笑著翻開封皮,果然,跋言中開宗明義,便是說起了此書寫作的背景:此人為張宗子的密友,更是張宗子‘海邊自賣’的見證者,雖然沒有挑明身份,卻是滿懷感情地回顧了這個在書香子弟中幾乎人儘皆知的名場麵,並做了自我檢討——大家都是去海邊看熱鬨的,可以說起點完全一樣,但張宗子卻抓住了這個機會,完成了張家的華麗轉身,撈取大量的政審分不說,張家現在於買地依然發展得花團錦簇,這和筆者的家族親眷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筆者受到觸動之後,曾經多次和張宗子探討投買的時機、手法,並對自己的選擇做了複盤,張宗子也不吝指教,吐露了大量的真知灼見,其又結合了自身的情況、各地時局的變動,整理出了若乾語錄、心得,都是‘張宗子和他的朋友們’,在閒聊中的智慧結晶。又因為天下之大,俊傑無數,料想其中被相似問題困擾的英才也有不少,因此手抄這本書,‘密示摯友’,又在供不應求,傳抄不止的情況下,索性雕版結集出版,‘便利天下俊傑,審時度勢、擇機而動’。

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此書中選用俊傑兩個字,不得不多少有點兒諷刺的味道,方密之也不由得是會心一笑,暗道,“果然是才子,有些無傷大雅的幽默,倒如同食材中的辣味一樣,點綴得不錯,看來真是個有些才學的,若不然,也沒有這樣的文筆。這是嬉笑怒罵著,就把錢給掙了。”

他向黃超略微打聽了一下價錢,果然,這本書賣價半點不低,黃超是用一個青玉遊魚盆景,向萬州那邊的好友換來的,這樣說的話,售價要在二三十兩銀子之上了,方密之忖道,“彆看這書印量不會太大,但兌給旁人時,一本售價不會低於五兩的,這記載的可是如同屠龍術一般的東西,隻要印個一千本,就是五千兩銀子的純利——可見快人一步,能占去多少先機,銀錢相對於時機來說,當真是最微不足道的東西,甚至不值一提,這裡最大的好處,說不定還在買地人人傳誦的政審分。”

他雖然從未入買一步,但從報紙中汲取各種信息,對買地的生活倒也已經很熟悉了,甚至不輸給那些一心投買的書生多少。方密之往後翻閱了幾頁,眉頭逐漸上揚,黃超看他的表情,也是十分得意,笑道,“怎麼樣,我就說這本書全是真知灼見吧!將許多道理都說得極透——可見這張宗子實在是個妙人,我雖然還沒有福分能拜見當麵,但早已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恨不得能做他門下走狗了!”

方密之卻是早已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了,他隻是敷衍地嗯嗯應了兩聲,全副心神都投入在了這本《新時代子曰》裡:這本書采取的是問答製,並無具體人名,提到人名時,多用單字指代,譬如答者有時自稱為‘宗’,有時自稱為‘子’,問題也是沒有前因後果的,十分簡潔,譬如第一句就是問道,“如何消解長輩心中對買抗拒”。

這種問題,門檻很高,但懂的人自然會懂,就譬如方密之,這個問題就等於是把他現在的困境完全概括在內了,不懂的人,看了也根本發生不了興趣。這樣的呈現方式,也是令人感到一下就和作者契合起來了,仿佛已經進入了情境之中,聽著‘宗’先生揮著蒲扇,一邊趕蚊子,一邊笑著侃侃而談,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真君子萬中無一,而假道學流於各地,尤其是書香世家中,更有假道學無數。

腦子靈活、視野開闊的,懂得適時轉圜,此為假道學中的偽君子,還有一種人,把自己都騙進去了,鑽進牛角尖出不來,甚至死節,令親者痛仇者快,更有甚者,令俊傑含冤陷罪的,便是假道學中最有害的真傻子。應時而動的俊傑,正該仔細謀身,不要被這些真傻子帶害了,毀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這個答話,一下就切中了方密之現在最大的煩惱,令他怎不入神?當下細看下去,‘子’先生又侃侃而談,教導俊傑們如何分辨偽君子和真傻子,道,“萬萬不能聽其言、觀其行,而是要從對此人性格的了解,鞭辟入裡地分析,此人遵從這個規矩,到底是因為遵從規矩能給他帶來最大的好處,還是因為他發自內心地認為這樣的道理要高於自己的利益,值得用生命去維護?

就如同貞婦守節不嫁,甚至死節的,在所多有,敏朝民間對此也是一片褒揚,看似上下一心,都是從傳統的貞烈道德出發,全是衛道士。但仔細去思量,其中守節的婦女,到底是因為道德觀不願再嫁,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死節的女子,究竟是為了捍衛貞烈道德,還是被逼死的?又或是因為生存環境太過惡劣,不死比死了還要更難熬的?

名士死忠,就如同婦女死節一樣,看似鐵板一塊,不可能撬動的局麵,實則仔細區分下來,隻有那些完全是為了捍衛道德而死的婦女,其命運是無法更改的,但人數也是最少,萬萬分之一而已,其餘人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將他們的觀念轉換過來。

歸根結底,需要認識到的道理唯有一句話——道德的成形,必定是因為遵守道德能達到利益最大化,才會促成第一批衛道士的成形。觀念陳舊的長輩,放不下的不是道德,而是自身利益隨著道德最大化的思維體係!因為遵從道德,自己的利益能夠被維護,於是滿口不離道德,甚至反過來被老式的道德養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最後反過來被道德束縛了自己!

想要轉化這樣的長輩,從根子上來說,就是要開闊其見識,豐富其思路,改變其思維體係,讓他在舊的利益結構之外,見到新的利益結構!與其和死硬份子談道德,倒不如和他們談利益!倘若他們不肯和你談利益,還是要和你談道德,那不過是因為你提出的利益,沒有打動他們,沒有讓他們看到比舊體係更高的盈利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