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張秉忠與黃來兒(2 / 2)

買活 禦井烹香 6735 字 6個月前

張秉忠若有所思地嚼咬著饃饃,這頓飯給的份量不少,已是邊軍難得的飽餐,“買活軍、買活軍……我們也養羊的,他們多錢收?”

這李老四就不知道了,他畢竟沒有看到周報,對此也不是太關心,因為羊並不是他本人的,他比較看重能吃進肚子裡的糧食。張秉忠對此則不以為然,道,“你這就不懂了,若是羊毛能賣得價錢,邊民有了進項,咱們這裡也多些人煙種田……”

“種田?還種什麼田,連漢中去年都欠收,咱們這還說什麼天府之國呢!屁!這溝溝兒壑壑兒,怎麼種田?連羊都養不了,這也是土,那也是土,沒點屁用處!”

李老四是不願聽人說種田的,因為他家裡人便是種田收成不好,接連餓死了幾個,他沒有辦法才來做邊軍,誰知道連邊軍都養活不了自己,他們這些邊軍個頂個全打光棍兒,偶爾有娶妻的,來路也不怎麼正經,沒多久不是死就是跑,過不了幾天安穩日子。

他對將來全沒有指望,隻想著能吃一頓饃饃是一頓,仰頭痛灌了大半碗水,仰起頭打了個水嗝兒,有些渴望地望著前方,好像看到了傳說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江南風光,“這要是生在江南,或許還有個種田的命!俺們這裡,就是活一天算一天!誰知道哪天老天開了眼,就把俺們一道收走了呢。”

張秉忠垂下眼沒有接腔,這個胡須微微發黃的漢子若有所思,輕聲自語說,“這可不一定,咱們這養不了羊,關外能養……買活軍收羊毛,這不就趟出條活路來了麼?”

買活軍……他又開始咀嚼這三個字了,張秉忠現在很想看到買活周報,他認字——但他又的確沒這個錢,他連邸報都看不到,這讓這個困於中下層,二十多年來處處碰壁,日益落魄的關隴漢子心裡很是發急,幾乎想要丟下這難得的營生返回慶陽去,設法南下去買活軍所在地看一眼——到了買活軍那裡,總是有周報看了吧?他們那裡富得流油!應該也要識字的人做活……

在困境中,有膽色、有天分的人傑總是在尋找著出路,揭竿造反無疑是最後也最不能回頭的道路,現在的張秉忠還有一個小文書的身份,似乎還未被逼到這樣的絕路上,此時的他,雖然偶爾也在夢中幻想著一呼百應的氣派,但仍能理智地看到所謂義軍的窘境,所有的義軍,幾乎都是活不下去的人站出來,將更多活不下去的人拉攏到自己麾下,如此漸漸成型,而若他們身邊還有人活得下去呢?那便將他們也變得活不下去,隻能加入義軍之中。

在張秉忠看來,倘若不是再沒有活路走,他是不願起義的,尤其是朝廷突然減免了遼餉,那似乎便是逐漸又興旺起來的標誌,似乎朝廷已經要熬過這些年的難關了。

若是如此,此時起義,顯然不是好時機,但張秉忠又自覺在延綏鎮這裡,所見皆是暗無天日,上官昏庸貪墨,同僚自顧不暇,塞外的大敵韃子早已衰弱無蹤,天地間四處茫茫,除了沙子和無儘的饑寒,似乎什麼都沒有,這種孤獨幾乎能讓人發狂——從軍數年來,唯一的變化,唯一的亮色,似乎便是買活軍帶來的這一頓飽餐,一身毛衣!

現在還沒有被逼到起義這一步,而又天性大膽的張秉忠,不由便萌生了一個想法:這天下似乎還沒走入絕境,似乎還有一處可去,那便是位於江南閩境的買活軍。

不如……

“黃來兒,打水飲馬去!”

就在年輕的張秉忠正在尋思著《買活周報》,亟欲一觀時,在延綏鎮不遠處,銀川驛內,一名和他年歲相差不遠,也約是二十啷當歲的年輕驛卒,正在伸著脖子偷看著客人手裡報紙,仔細看著其上的圖畫,聽到驛丞的嗬斥,方才連忙走向屋外,一邊打水,卻一邊依舊伸長了耳朵偷聽客人的對談,“買活軍那裡的錢倒是真的好賺。”

幾個商戶也在議論著去買活軍處行商的事,“那裡的鹽便是足足的好了,又便宜。隻我們這一路過去,路費實在貴!又是去南方,也怕地氣吃不消。”

“是,都沒坐過船呢,若是害病怎麼得了?”

“瞧,這驛卒身上穿的都是買活軍的毛衣。”

黃來兒不由得便扯了扯毛茸茸的袖口,暗道原來這就是毛衣——他原也沒有,是老驛丞穿著實在大了,又躲懶不願出屋,要他幫助做活,這才做人情給了他,果然擋風溫暖,原來是朝廷從買活軍處買來的。

那處當真是什麼都有麼?

二十出頭的黃來兒還沒有起事的野心,也還沒有經過太大的挫折,他剛得了驛卒這份工作沒有多久,和老驛丞相處得也還不錯,正在籌措著是否能夠娶個妻子,不過,他在驛站做事,消息到底靈通,這半年來頻頻聽到的買活軍這三個字,已經足夠引起黃來兒的好奇心,讓他在心中燃起了一個念頭——既然那處那樣好,將來……是否有機會能去看看?

便是暫還不能去看看,倘若能學些字,又或者是學會了請教客人得知的,報紙上的拚音,那麼傳信時是否便能自己看看這份買活周報上到底都寫了什麼?

也是上次去米脂時,聽人說過,有人已經能認識了買活軍的拚音,令人頗為羨慕,要不下回去送信時且先打聽打聽,若是簡單些,能在一日半日內學好,那也不差……

“賀小弟!”

“喂,袁文質,回來,有事叫你去辦!”

黃來兒和張秉忠並非唯二兩個受到了買活軍鼓舞,對買活軍發生好奇的年輕人,在這片饑寒交迫、荒敗不堪,偏又屢起災病的關隴大地上,現在正側身於販夫走卒之間,無知無覺地享用著人生中最後一點太平時光的年輕人們,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遠在江南一隅的買活軍所蕩漾出的餘波,他們吃到了買活軍賣來的劣質大米和土豆乾、玉米粒,穿上了買活軍的毛衣,也對買活軍的拚音發生了好奇。更和川蜀的三德一樣,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渴望——

買活軍好像什麼都能,那……他們能來我們的老家看一看嗎?若是連這樣的老家都能救得回來,那每,說那謝六姐是神仙降世,恐怕也未必就是假了吧……

大多數人並不會被這樣一點模糊的好奇,驅使著去往千裡之外的他鄉,但也有大膽的人,他們從饑寒中出發,將困頓的故鄉暫且拋下,懷抱著一點點明暗不定的希望,就像是星星點點的火花,從關隴各地,往南麵艱難而又緩慢地走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