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深秋,唐軍和叛軍在長安城西北約八公裡的地方舉行了決戰,叛軍大潰。勝利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般一路北上、西進,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根據後世史學家的考證,兩軍於11月13日舉行決戰。11月15日,消息就傳到了鳳翔肅宗處。得到消息的肅宗立刻派出信使,令人前去蜀中邀請太上皇返京。鳳翔與蜀郡相距一千多公裡,在交通不發達的唐代,這原本起碼耗上十天,但信使竟然隻用三天就趕到了蜀郡!】
【12月8日,肅宗順利重返長安,次年1月16日,太上皇李隆基也抵達了西京。當時身為皇帝的李亨親自到京郊外迎接李隆基進城。當看到父親的身影時,李亨立刻脫掉了身上的黃袍,穿上了象征臣子的紫袍。】
【他拜倒在地,抱住太上皇的雙腿,父子倆淚流滿麵、難以自抑。在眾臣的注視中,李隆基親自為李亨披上黃袍。次日清晨,李亨堅持為父親護衛前驅……在兩旁百姓的歡呼中,李隆基深切感慨:“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
聽到這裡,眾人不由臉色古怪——
是,當今太子的確是李亨。
但朝中人人都知道,李隆基對李亨“頗不屬意”。
所謂“意有所愛惡,國忠探知其情,動契所欲”。
李林甫和楊國忠在聖人的默許下處處為難太子,甚至構陷太子妃兄長,逼得太子主動與太子妃和離。人人都說,聖人有意廢太子,就連太子自己也明白,那張龍椅看似近在咫尺,實際遠在天涯。
而且……
眾大臣幾不可查地轉頭四顧,朝中但凡有名望的文臣武將都在這花園之中,但他們卻獨獨沒有看看到太子李亨的身影。
這月兮把聖上與太子形容得父慈子孝,可他們怎麼就這麼不信呢?
諸位大臣心中暗自忖度,麵上卻都平靜無波。沒人上前去恭維太子對聖人的“孝心”,更沒人不長眼地去問李隆基怎麼就成了“太上皇”。
一時之間,亭內寂寂,眾人望天望地。
李隆基亦是想到了這茬。
身為帝王,李隆基聽到那句“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便有些想笑——太荒唐了!太虛偽了!哪個皇帝會傻到不當天子當上皇?
在某一刻,他甚至大不敬得想到了高祖李淵。
高祖在玄武門之變後麵對“三請三讓”的太宗,心裡到底滋味如何,和如今聽到這句“今為天子父,乃貴耳”的自己一樣嗎?
而且他還沒忘記月兮最開始說的那句“同年7月,玄宗退位,肅宗於靈武即位”。
到底是玄宗退位,肅宗即位,還是……
肅宗即位,玄宗被迫退位?
……
李隆基麵無表情地聽著水幕,內心怒火漸盛。
他餘光掃過亭外臣子,臣子們紛紛低頭。
李隆基冷笑著收回視線,卻不期然對上了杜甫那雙清亮如雪的眼睛。
杜甫沒有像其他大臣那樣回避聖人的目光,他隻是靜靜望著李隆基,兩顆黑亮的眼珠如同鏡子般倒影著李隆基的身影。
李隆基和他對視許久,驀地一驚——
等等!
他之前仿佛、好像、似乎……也尊過一位太上皇?
作者有話要說: 李旦:我兒,你終於想起我了。
——
本章材料: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五十安祿山》
《資治通鑒 · 唐紀三十六》
《杜詩詳注》
《杜甫年譜》
——
其他:決戰時間說法不一,暫取11月13日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