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愛國詩】辛棄疾 【二合一】嶽家軍殺……(2 / 2)

……

眾人不知在金國發生的事情,大部分宋人都在為天幕上辛棄疾的壯舉歡呼雀躍,但他們還沒高興多久,隻見天幕激昂的語氣驟然一低,轉為深沉:

【人生的悲劇,往往不是因為沒有才能,而是才能沒有用武之地。】

【辛棄疾押解叛徒回歸南宋,朝野為之震動。隻可惜,“聖天子為之歎”後,趙構隻用一個區區“江陰軍判簽”打發了這顆徐徐升起的少年將星。更令人感到痛惜的是,在大好局勢麵前,曾經放下狂言要“擇日進臨大江”的趙構又改變了主意。金人內訌結束後,趙構著急忙慌地與金國重修舊好,兩國再次達成協議。】

眾人嗟歎。

聽著宮牆下傳來的響亮歎息聲,劉光世忍不住上前一步試探道:“陛下……”

“住嘴。”趙構顯然知道他要說什麼。趙構看了一眼天幕,不耐煩道:“朕難道不想成為‘中興之主’嗎?打仗哪有太平好,朕也是勉為其難地犧牲了名垂青史的機會來成全我大宋的太平。再說,太後還未回朝,先不提二十年後要不要打,反正眼下的紹興和議已經板上釘釘,朕絕不容許任何人破壞和議!”

趙構言下之意,就是為了簽訂和議迎回韋太後,他會不惜一切代價滿足金人的要求。如今秦檜雖死,但他也不會停止殺害嶽飛——隻是會換個不容易生事的由頭,比如暴斃。

“陛下,可是……”

劉光世眉頭一皺,還想再勸,卻被趙構不耐煩地打斷:“沒有可是!”

趙構瞥了一眼劉光世,不耐煩道:“彆以為死了個秦檜,這朝堂就是你們的天下!朕實話告訴你,除非朕不做這個皇帝,否則誰也不能阻攔這次和議!”

【好在,趙構很快就不是皇帝了。】

【就在辛棄疾南歸的第二年,宋金之間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1162年的夏天,做了十六年皇帝,五十六歲高齡的宋高宗趙構,被動蕩不安的時局折磨得焦頭爛額,感到身心疲憊,於是主動辭去皇帝職位,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而他自己做太上皇,一心一意過起逍遙自在的閒適生活。】

【而新上任的宋孝宗趙昚,他是一位渴望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的皇帝。他出生於靖康之難中,即位時正年富力強,不願在對金關係中低下四、忍屈含辱,發誓要一雪靖康之恥。

即位後,他立即排斥主和派,起用主戰派,朝政為之一新,朝綱為之一振。】

【即位初期,趙眘就實行了一係列撥亂反正的政策。他重用抗戰派,為趙鼎、張浚、嶽飛等大批受迫害的文臣武將平反昭雪,又對健在者重新起用,委以重任:李光與其子李孟光均從流徙地歸來,李孟光獲任台州知州。趙眘還將當年的密告者陸仲高貶謫到雷州,麵對陸仲高涕泗橫流的乞求,趙眘卻不為所動,直言訓斥:“若知今日,何必當初?悔之晚矣。”】

“好!”

疾馳趕路的陸遊忍不住揚鞭叫好,他側頭望向老將張浚,麵上綻開欣喜的笑容:“這位新陛下看起來是個明白人!”

張浚點點頭,嘴角也流露一絲笑意:“天佑大宋啊!若是陛下可以早點……”說到這裡,張浚突然住嘴,他神情惶然,像是在驚訝自己怎會有這樣的念頭。

要知道,張浚早年最大的功績就是“勤王”:1129年,將領苗傅、劉正彥不滿朝政,發動政變,以清君側為名,逼迫趙構遜位,另立新君,是張浚組織軍隊,帶領韓世忠等人救駕,最後打敗叛軍,成功幫助趙構複位。

當初的張浚為鞏固趙構皇位而浴血奮戰,如今的張浚卻發出了“陛下早點退位就好了”的感慨,實在讓人感慨世事弄人——到底是趙構這些年的所作所為太過傷人,一次又一次地寒了這些老將的心,以至於讓他們對趙構這位皇帝徹底失望。

見張俊神色鬱鬱,陸遊忍不住安慰:“將軍莫要苦惱。天幕既然說新陛下要重用抗戰派,說不定就會起用將軍呢!”

“二十一年後,我都六十四了。”張浚自嘲一笑,“用我何不用辛棄疾?”

話雖如此,但陸遊沒有錯過張浚眼底那一閃而逝的喜悅和期待,他笑了笑,繼續誇道:“將軍老當益壯,對金經驗豐富。若要北伐,將軍定是主將首選!”

張浚口中推脫不斷,但眼睛卻越來越亮:這位主戰的孝宗,他會想要北伐嗎?如果北伐,他會任用年邁的自己嗎?

【1163年,也就是宋孝宗隆興元年,趙眘起用了曾四次被誣陷罷官的老將軍張浚。張浚初主和而後堅決主戰,矢誌不渝。他此時雖然已經六十四歲,但聽說孝宗要北伐,張浚立刻走馬上任。四月,孝宗為防止主和派乾預,繞過省與樞密院,直接向張浚和軍隊下達詔令,開始北伐,史稱“隆興北伐”。】

天幕上,整裝待發的軍隊向著北邊進發,張浚騎在駿馬上遙望中原,滄桑的臉頰上寫滿了篤定和堅毅……望著這樣的場景,天幕下的南宋臣民無不淚流滿麵:終於等到這一天了!

但眾人還沒感動多久,畫麵上突然浮現一段文字。這段文字異常眼熟,正是月兮在直播最開始時說的那段話:

【1140年是南宋王朝非常關鍵的一個節點。在1140年,嶽飛選擇聽從宋高宗趙構的命令進行退兵的那刻起,整個南宋的命運就此發生了劇變。自此之後,南宋再無機會逃脫她衰落的命運軌跡,自此之後,每一次北伐帶來的隻有更為屈辱的和議,自此之後……一切都來不及了!】

張浚如遭雷劈,韁繩隨之一收。

駿馬吃痛,一聲長嘶,兩隻前蹄高抬,竟然是生生止勢。騎在馬上的張浚隨著駿馬的豎直而幾近平行於米地麵,若不是以往精湛的騎射經驗助他快速調整姿勢,張浚差點整個人被甩下馬去。

一旁的陸遊反應不及,□□馬匹又衝出數丈他才勒住韁繩。他一邊催著馬匹重新回身,一邊焦急地喚著張浚:“將軍!你怎麼了?”

張浚呆坐馬上,身體卻不由自主地發顫,他直勾勾地盯著天幕上的那段文字,一個極為恐懼的念頭出現在了他的腦海中:“這難、難道是敗了?是我指揮錯誤?是我謀劃不當?……怎麼會如此呢?!”

【千盼萬盼,終於盼來了北伐的這一天。但與雄心壯誌、急於建功立業的趙眘不同,這一次北伐之前,許多主戰派人士卻上書“勸阻”。】

【陸遊極力支持孝宗啟用張浚,但是,在他寫給張浚的賀啟中,他卻委婉建議張浚早定長遠之計,不要輕率出兵。】

【與此同時,正在江陰軍簽判任上的的辛棄疾也英雄所見略同。他雖然主張抗金,卻並不讚同急於北伐,他向孝宗上書《論阻江為險須藉兩淮疏》,建議南宋先鞏固國防,訓練軍隊。一封奏折尤嫌不夠,辛棄疾後來還寫了《議練民兵守淮疏》,再次建議孝宗仿效古代軍屯製度,先壯大自己,再徐徐圖謀北上。】

【孝宗正忙著北伐,隨手將他的奏折束之高閣。臨安的回信遲遲不到,辛棄疾憂心不已,甚至想去當麵求見張浚,提出自己的北伐設想。隻可惜辛棄疾人微言輕,根本沒能見到張浚一麵。】

【其實,張浚與陸遊和辛棄疾的想法不謀而合:出戰前,他曾建議孝宗謀劃全局,統籌準備,備戰有成,方可用兵。奈何孝宗決心已定,麵對張浚的猶豫,他放下狠話:“成,功在卿;敗,責在朕,萬無猶豫。”】

【在孝宗的主張下,隆興北伐正式開始。北伐首戰,張浚取得采石磯大捷,以少勝多,人心為之振奮。隨後,宋軍又一路奪取靈璧、虹縣、宿州,幾乎恢複了大半個安徽,形勢一片大好。】

【但很快,南宋軍隊的內部出現了罅隙,張浚的兩位部下邵宏淵和李顯宗起了矛盾。金兵源源不斷前來增援,而就在李顯宗孤軍奮戰時,距離相近的邵宏淵不僅不給予增援,甚至還擅自撤軍,終於造成了曆史上有名的“符離之潰”。】

【這場不足個月的短命北伐就此折戟沉沙。自責的張浚奏聞孝宗,要引咎辭職。但好在趙眘是個守信之人,他履行了當初的諾言:“朕與卿相約北伐,今敗,其責在朕,卿無咎也,群言不可畏。”強行保下張浚。】

【儘管如此,“隆興北伐”也給整個南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在朝堂之上,主戰派悉數被貶,和議再次喧囂塵上,甚至還出現了“抗戰必亡”的消極言論。而政策失敗的孝宗趙眘隨即也受到了太上皇趙構的掣肘,在巨大的壓力下,趙眘不得不按高宗旨意辦事,任秦檜死黨湯思退為左丞相。】

【湯思退不愧是秦檜的“死黨”,他的做法和秦檜如出一轍。甫一上任,湯思退就用了秦檜慣用的招數,不斷假羅織罪名、持續彈劾,誓要驅逐張浚這個主戰派的代表人物。無奈之下,張浚被迫外放福州。但就在他前往福州的路上,張浚不幸染病去世。】

【逼退張浚不夠,湯思退又走上了秦檜的老路——他派親信通敵,邀請金國派兵渡淮,以此與他的主和活動內外呼應。1164年,金兵分四路大軍南侵,連續攻破商州等要地,湯思退聞訊啟奏“和議”,孝宗直斥不準。但這一次,湯思退有恃無恐,他竟然直接抬頭逼視孝宗,一字一頓地威脅:“請陛下報太上皇。”】

【趙構或許會讓南宋的百姓們失望,可他從不會辜負金國主子的期待。有他在,和議推進得相當順利——1161年12月,《隆興和議》正式簽訂。】

天幕上,放映著和議最後的“受書儀”視頻。

現代人看不太懂的儀式,對於重禮的古人來說最為簡單易懂不過。不過一眼,士大夫們幾乎目眥欲裂:這哪裡是雙方互換國書,分明就是對宋朝皇帝的一次侮辱!

“受書儀”,即兩國互換國書的儀式:對於南宋的國書,金國由“閤使”接書,但對於金國的國書,卻要求趙眘親自“起立受書”,鄭重接過之後,才能“轉授內侍”。

趙眘起立接書的行為實際上代行了金國的“閤門”之職。換句話說,這一次“受書儀”相當於變相地昭告天下——宋人的皇帝和金國的奴才同個等級。宋皇都隻能在金國當個奴才,你們這些大宋的臣子百姓,就是奴才都不如的豬狗牲畜!

天幕上,宋帝丟掉了皇帝的尊嚴卑微接書。

天幕下,宋兵卻在為宋朝的尊嚴奮勇進攻。

大地震動,黃塵蔽日,突如其來的馬蹄聲驚破金兵大營。小兵連滾帶爬地跑進完顏兀術的帳篷,聲嘶力竭——

“大王,嶽、嶽家軍殺過來了!”

“嶽、嶽飛來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