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數學 縫合怪(1 / 2)

皇帝小心將絹帛平鋪在幾案上。想起這小小絹帛所消耗的巨大偏差值,縱以他的豪奢,一時間也不覺大為肉疼。

汲公謹守臣子的禮節,不敢隨意張望皇帝的珍物,隻能俯首求問:“陛下,這是……”

“汲公曾經說過,工匠們的手藝再如何精巧高明,也終究是‘技’而非‘道’,即使朕強行授予官職,終究不能讓在朝的公卿與在野的賢良高士們心服。”皇帝緩緩撫摸著絹帛:“這是金玉良言,朕不能不有所顧忌……正因如此,朕才向這天幕問出了心中的疑惑,並在此書的序言中得到了解答。”

中大夫心中一跳,立刻便覺出了驚愕:汲公對經義典籍並不內行,但也知道開宗立派的難處。要闡述清楚這“技”與“道”的關係,必得極為深厚的學識才情,還要長久實踐探索,才能有尺寸的進展。而大漢辯論問難的風氣盛行一時,立論不牢的學說往往會被群起而攻之,即使有皇權庇護,也難以抵禦。

那麼,皇帝手中的帛書,又會是什麼成色呢?

若又是新垣平那般裝神弄鬼的勾當,恐怕朝廷的顏麵要掃地無餘了。

有鑒於此,汲公隻能小心詢問:“……陛下,不知工匠技藝中,可有‘道’麼?這‘道’又從何而來?“

這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問題,如果皇帝求取的那本帛書連這個問題都無法回複,也就不必張揚到外朝去獻醜了。

天子隻是微微一笑。

“自然有‘道’。豈止工匠的技藝中有‘道’?普天之下,大至山河江川,小至螻蟻草屑,儘皆蘊含大道。”皇帝曼聲解答,語氣輕鬆:“天地造化萬物,天地中的大道自然化入萬物之中。便如一彎明月,朗照天空,雖然高不可攀,但人間萬江萬河之中,都會有同一輪月影,這輪月影,便是由天地所映照出的‘道’。”

——天幕的服務殷勤備至,在接受了皇帝巨額的曆史成就值後,貼心的將冗雜而繁瑣的科學哲學理論轉化為了連古人都能聽懂的樸實語句,貼近實際,毫無晦澀。

但正因為毫無晦澀,中大夫才漸漸聽得兩眼溜圓,一時竟爾反應不得。

原因無他,中大夫推敲再三,發現這玩意兒——這玩意兒竟然他媽的相當有道理!

漢興至今七十餘年,吃飽了的士人沒有事乾,漸漸也開始關心起虛無縹緲的哲學觀念,試圖以古聖先賢的經傳建立一個可以解釋這個世界,指導朝廷運轉的理論體係。而迄今為止,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最遠的是董仲舒董國相。董仲舒大膽開麥,在儒學以外縫合了大漢朝廷官方的五帝信仰,《易經》、《黃帝內經》之類的八方顯學,混交出了所謂“天人感應”的奇妙體係。

因為縫得實在太多太雜,天人感應在哪套理論體係下都有一定的生命力,勉強能運轉下去;但也因縫得太多太雜,所以各門各派都討厭這個四不像的雜交種。方術們自然痛恨董國相不講武德的剽竊,儒家內部卻也未必看得慣他——在天人感應的體係中,上天變成了有喜怒有愛憎的人格化神明,“百神之大君”,而且會因為喜怒哀樂向人間施予獎賞與懲罰,需要君主小心的侍奉、祭祀,才能免去災異。

這樣人格化、有喜怒、索要祭祀與侍奉的“天”,與尋常宗教所信奉的鬼神,又有什麼區彆?

敢情您董國相改了半天,儒家成跳大神的了是吧?

而今的儒生還是相當講規矩的,哪怕顧及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古訓,也絕不能容忍董仲舒這該死的異端,因此群起而攻之,絲毫不給國相保留顏麵。但無奈諸生水平太次,大漢能用的理論實在太過匱乏,矮子當中拔高個,董仲舒的體係,委實已經是最完善,最可靠、縫得最好的那一個了。

可如今——如今董國相費儘心血打磨出來的體係,竟爾在這帛書麵前走不過三個回合!

不錯,僅僅隻聽了皇帝寥寥數句,汲黯便恍然醒悟,知道董仲舒已經被爆殺得連還手之力都沒有了。相較於董仲舒那上天以喜怒而隨意施加禍福的設定,書中以明月所做的比喻是何等優雅而又高妙,邏輯又是何等的嚴謹!

喜怒不定的天神需要以祭祀來取悅,而朗如明月的“天理”卻高高在上,不受凡塵的任何約束與羈絆,隻是視眾人如一,平等的給予“大道”的光輝——兩者相較而言,誰更近似於人們對天道的理解?

鄙夷“天人感應”的儒生曾質問董仲舒,說周公言“天道無親”、“天道無私”,可你的天道明明有喜怒有偏好,怎麼能謂之“無親”、“無私”?董仲舒不能答。但在皇帝所做的明月之喻中,這問題便自然而言迎刃而解了——天道當然是無私而無親的,它的道如月華一樣無所不照,隻是鄙陋、粗淺的人自遮雙目,不能領會奧妙而已。

真所謂內行見門道。汲公博文廣知,反複思索之下真正是醍醐灌頂,越想越覺精妙難言,一雙眼睛瞪得越來越大,竟不覺從坐墊上直起身,頗為不敬的盯住了那張薄薄的絹帛。

皇帝笑容不變:“汲公以為如何?”

“絕妙!”汲公脫口而出,語氣中竟難得的有了激動的起伏:“果然是天幕的啟示,果然是上蒼的垂憐!妙絕,妙絕——臣謹為陛下賀。”

說罷,他立刻下拜,心服口服的俯首,既是叩拜皇帝,又是叩拜那本無可比擬的天書。

直播公司自然沒有為皇帝著書立說的雅興,這本書的前言摘抄至它們購買的科學哲學論文,而構思思路則來自禪宗“明月江水”的公案——天可憐見,“明月江水”案被稱為古今公案第一,曆代名家如朱熹、王陽明、陸九淵等,都從此公案中受到莫大的啟發;其思辨論理之精美嚴謹,比喻起興之貼合優雅,真可謂舉世無雙,以此千餘年後哲學思想的高峰,來欺負漢初連思想體係都不成熟的漢儒,那實在太沒有武德了。

但汲公可不知道這些彎彎繞。他俯身下拜之後,立刻開口,迫不及待的發問:

“既而天下萬物都有‘道’,不知該如何探尋萬物中蘊含的‘道’?”

——雖然明月之喻已經將天理建設得儘善儘美,但理論體係不僅僅要解釋這個世界,還要回答“怎麼做”的問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粗糙歸粗糙,至少知道讓天子修德祭祀來取悅上天;如若這明月論隻能解釋而不能指導現實,那麼意義也不大了。

皇帝從容不迫:“自然是格物致知,可得大道。”

汲公默念數句,知道這“格物致知”是儒家的觀點,似乎可以以此拉攏儒生。但這還不夠。

“敢問陛下,又該如何‘格物’呢?”

皇帝道:“天地的大道映照於萬事萬物之間,因此百姓日用,一飲一食,都是‘道’。道不遠人,要想求道,隻需在日用中觀察、實踐、反複思索,便能領悟出自己的‘道’,做自己的聖人。譬如天幕中所說的冶金煉鐵,正是因冶金的工匠在嘗試中悟出了道、貼合了道,才會增強國勢,令大漢的國運蒸蒸而上,所謂‘合於道者,無往不勝’。”

如若後世稍有常識的哲學係學生在此,恐怕聽上幾句就會驚得眼球突出,狂呼亂叫,往帛書上大吐口水——不錯,天幕為了壓縮成本,選用的論文千奇百怪,雜糅了王陽明之心學、泰州學派之“百姓日用即道”、“聖人與凡人一”,顧炎武黃宗羲乃至唯物論實踐論的一鱗半爪。這樣跨越古今中西的雜交,真是縫合怪他太奶給縫合怪開門,縫合得太陰間了!

但縫合亦有高下。相較於董國相縫了一輩子的破爛玩意兒,帛書縫出的這輕描淡寫幾句,登時震得汲公魂不守舍,矯舌難下——他對經義學術不甚了了,但僅僅聽上幾句,也立刻便分出了這判若雲泥的好壞。

說白了,儒家而今還處於極為原始的階段,大儒們對什麼得道成聖沒有概念,唯一宣揚的隻有讀書。讀聖人經傳,讀經史子集,所謂“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但經術傳承極為狹隘,僅僅在數十位大儒中流傳;這套靠讀經書得道明理的法門,無疑是將尋常百姓、乃至大多數軍功世侯都排擠在外,僅留儒生獨享成道的階梯,也因此廣為人詬病——孔子雲有教無類,莫非沒有條件讀經書的子弟,便永遠也明不了理麼?

可而今這“百姓日用皆道”、以實踐、觀察而求道的方法論,無疑便一掃了往日的陰霾。既而“百姓日用皆道”,那麼百工百業文武公卿,豈非各有其道?既而以實踐觀察求道,那麼人人都能有求道的門路,又何須求教於所謂的“經術”?

這無疑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變革。而汲公可以猜想——不,他敢篤定,這一套理論必定會在朝野中廣受歡迎;且不論體係的嚴密無缺、理論的高屋建瓴,僅就觀點而看,也太吻合而今朝中軍功勳貴、宗室子弟的心思了!

——憑什麼就你們窮措大能從聖人經傳中領悟大道?戰場殺敵難道就不是求道的法門?在傳統經學處求不得證道的途徑,當然隻能轉而皈依這“百姓日用即道”的論調!

隻能說降維打擊就是降維打擊,在縫合了這麼多玩意兒之後,千餘年的哲學進程迅速展示出了碾壓式的戰力。縱使漢儒心有不滿,也絕無力量抵禦這樣匪夷所思的高維度攻擊了。

畢竟,創立這些哲學的頂級巨佬們,早就已經把漢儒那套從頭到腳批了個稀爛,所有的戰勝之法,都寫在了理論之中……

中大夫愕然不語,瞠目結舌的愣了半晌,終於從哲學價值觀的巨大衝擊中緩緩醒來。他默了一默,低聲道:

“陛下說過,這是‘序’中的解答,不知正文……“

如果這還隻是序言,那後續的正文該有多麼精妙高深?

出乎意料的是,皇帝麵上的笑容似乎僵了僵。

天子咳嗽一聲,徐徐道:“天書淵深難言,正文自然不是輕易就能解讀的。還需要——還需要求索。”

中大夫茫然了:“求索?”

更出乎意料的是,天子竟爾尷尬的移開了目光。

·

在向天幕求取到這本寶書之後,皇帝自然是一睹為快,酣暢淋漓的了序言中所論述的種種妙論,一時也為這邏輯的縝密精深吸引得拍案叫絕,喜悅不禁,隻覺平生沒見過如此的妙筆。

帶著這樣的喜悅,他迫不及待翻開了正文,劈頭就看見了天幕所做的標識,說是已經將正文的數學語言改編替換,爭取明了直白,能夠降低客戶理解的難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